王健
大四年級本科生面臨升學、就業選擇等事務,學習心理改變較大,精力和焦點轉向,普遍表現出上課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較為低迷的現象,對專業知識學習需求和攝取知識的渴望度較低,遲到、翹課、請假等現象突出,這大大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態度。盡管在大四年級減少專業課程設置,本是情理之中,實際課程設置也的確考慮到了這一情況,但“大四空巢”的現象也對課堂教學帶來重重阻力,教學效果必然也大打折扣。因此,對于專業課授課老師來說,如何講授好大四學生的專業課,讓學生在面I臨畢業選擇之時,仍然保持對專業知識的熱情,積極參與每堂專業課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強化紀律要求并無效果
大四學生的出勤率從根本上取決于學習動機和價值取向,強化紀律要求事倍功半。以筆者所講授的大四專業課課程為例,盡管課堂上提出嚴格要求(遲到、早退、曠課、請假均提出總成績扣分),2013年48人的課堂,平均每堂課的出勤率為70%左右,即缺席人數為14人,按總課時16堂課計,缺席人次達到224人次以上。同樣,2014年42人的課堂,缺席人次為201次。另外,上課遲到現象也較為突出,2013、2014年的班級16次課無學生遲到的課堂為O次(包括第一堂課也會有學生遲到)。針對大四年級專業課授課的問題,傳統的解決辦法難以有效防范。一是將專業課集中在大二和大三年級,避免設置在大四年級,但是如此更會誘導學生加深“大四課堂就是雞肋”的觀念,把專業知識拋之腦后,不重視學業,甚至是部分已經保研的學生也以此態度對待大四課業,在課堂上懶散、渙散,課堂氛圍難以充分調動,最終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二是授課教師對出勤提出更嚴厲的考核要求。通常情況下,出勤率高的往往是點名較嚴格的課堂,這固然可以提高學生的出勤率,但不僅浪費課堂的時間,也會造成學生對課堂的厭惡感,進而影響教學質量和與學生的互動,無助于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態度。三是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以教師的個人教學風格和魅力吸引學生到堂上課。大學專業課授課教授分屬很多不同的專業,不排除有些授課教師兼具教學方法和人格魅力,但從普遍上看,這將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難以一日求成。
二、培養學生課堂歸屬感
教師的核心責任之一在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及參與度。為了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回歸課堂,2015、2016兩個秋季學年,筆者針對課堂管理方式,進行了一項教學試驗,即:要求學生按照固定桌位就坐,并在課桌上擺放自己的名牌,類似會議桌簽。這個看似點名的舉動卻帶來很好的效果。首先,課堂出勤率提高。2015年52人的課堂,32個學時授課下來,只有7人共15人次的請假,學生請假率相比前兩年急速下降,且請假的7人的確是出于異地工作面試和保研面試,情有可原。其次,課堂遲到率降低。2016年34個人的課堂,遲到率是0,請假5人共9人次,請假原因只有兩個:保研面試和因病。同樣是上午10點的課程,16次課程中,有學生遲到的不超過4次。再者,課堂互動效果較好,對提問的反應較為積極,且從任課教師角度,可以通過稱呼名字來進行互動,拉近了師生關系。大學專業課班級學生人數往往較多,授課老師難以記住每個學生,不利于期末綜合評價。有了名牌和固定桌位的輔助,課堂互動時老師可以以名字稱呼學生,容易營造師生交流氛圍,提高授課效果。相比于前兩年需要記憶大部分學生的名字,2015年的班級課堂上,筆者能夠更輕松地掌握少則34,多則52名學生的特征、上課狀態,課下提出答疑和溝通需求的學生漸多,對教學效果起到了正面的促進作用。此外,設置名牌還便于課堂秩序管理和時間管理,任課教師僅需通過名牌辨識學生個體,不再需要花費時間進行考勤,更省去了上課點名這一耗時、費力且影響教學效果的行為。
從該項嘗試中,通過固定座位、擺放名牌等方法,有效提高了授課效率。其中,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桌位的固定加強了學生自我意識,增強了學習過程中的監督機制,給學生以存在感,并有效激發學生到堂上課的積極性;二是名牌給學生帶來課堂上的認同感,盡管學生和教師相互認識,但在名牌效應下,能夠增加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任感;三是課堂上拉近師生關系,帶來師生課堂關系的親近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我參與課堂”這一行為的重要性。存在感、認同感和親近感,共同構成了學生課堂的歸屬感。
三、從歸屬感到構建友好型大學課堂
大四教學課堂應當注重參與者建立平等交往和對話的關系,建立積極互動的人際關系。構建友好型大學課堂,不是放任漠視“紀律規則”的自由課堂,而是盡量通過以集體協商認可的方式,激發參與者(學生)認同感,從而在參與者之間達成平等互惠的行為規范,從對于規則的強制執行轉為對“規范”的主動參與,形成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進而形成對規則、權利及義務的共同遵循、群體共識、凝聚認可。學生對課堂的歸屬感和參與感,讓學生產生身份認同,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深刻的影響。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歸屬感是個體重要的高層次需求,可以讓人“自我驅動、自我實現”。很多心理學家對歸屬感的研究也表明,歸屬感讓人對所從事的工作充滿激情,并增加責任感。學生對課堂有歸屬感,才會激發學習熱情和學習愿望,增強學習效果。
大四課堂的專業知識體系處于本科教學階段的金字塔尖,而大四學生學習能力較前三年有所提高,在自主性學習方面更為明顯,這就必須鼓勵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投入更有質量的思考,與教師之間進行更深入和個體式的互動。一旦忽視課堂這一特定空間場所所隱含的契約功能,默許自由散漫的個人行為,則將削弱外在的硬性約束,削弱整體人際聯系、彼此信任的情感紐帶。對于即將走向社會的畢業生而言,學會遵守制度規則,也將是一堂步人社會的預備課。因此,教師不僅有傳授專業課程的義務,還有在群體中引導正確價值取向、規范學生行為的責任。構建友好型大學課堂,在授課中加入討論式教學法、互動式交流等方式,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的尊重與了解,改變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傾聽的關系,賦予學生以角色認同,讓參與者相互達到友善理解,從而形成積極互助、高質量互動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