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龍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對傳統思維模式的突破,是實現思維創造想象的必要前提。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正處在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不斷挖掘他們的潛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想象,這對小學生今后創新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數學 創新意識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14
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根本,把教學內容建立在學生日常喜聞樂見的事物上,靈活駕馭教材,努力設計探索性、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富有思維容量的練習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只有富于探索性的教學內容,才能符合當前教學改革的潮流,也才能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諧發展,使我們的數學課堂不僅著眼于學生知識的增長,更注重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一、激發創新興趣
興趣是培養創新意識最好的老師,只有通過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多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利于調動學習興趣,這樣對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比如,在教授三角形類型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制成三角形不同角度的卡片,讓學生們來區分各類三角形的不同形狀,并進行歸類,讓他們參與到其中,并親自進行操作,從而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正確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研究,并不斷進行創新。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會有很大的益處。
二、鼓勵質疑,引發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應運而生。質疑問難是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在教學中,我從學生好奇、好問,求知欲旺盛等特點出發,引導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題的氛圍,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發現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提出質疑,發表新見解。例如,在講長、正方形面積計算這節課時,先出示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同學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還有的同學用1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我在肯定同學們積極想辦法開動腦筋的同時,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中國土地的面積還能用這樣的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也不太實際。那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使學生產生疑問。
三、培養有利于創新的習慣
(一)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習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質疑提問是創新的開始,而好奇、質疑正好是兒童的天性。例如教學“乘法估算”時,例題21×48是看作20×50進行估算的,學生質疑提問:“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為什么一定要兩個數都看作整十數?”問題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層浪”,有的贊成這意見,有的則說:“48看作50,看大2,積就增加了2個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積減少1個48,估算結果就比較接近精確值,口算也更方便了。”有的說:“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個估計數,不要很精確。”在質疑提問中得出了估算根據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又如,低年級學習“小統計”的例1、例2后,學生質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還可以表示幾?”全班頓時“興奮”起來:“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數……”“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數,0及比0小的數就不行。”提得多好呀!尤其是后者不但對前面的提法敢于質疑,還大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經討論后學生們知道了根據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數量,但不可以表示0(無意義),而比0小的數是可以參加統計的,只是這個內容要長大一些再學習。課堂中讓學生質疑提問,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又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養成了質疑、敢問的習慣,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得到了保護,并逐步培養了會問、善問的思維品質。
(二)培養學生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
實踐是創新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仍以“小統計”為例,為了使學生了解從收集數據到整理數據、解釋數據的過程,課前讓學生收集自己母親生日的數據,課上在模擬給媽媽慶賀生日的情境中,認識各月份母親生日人數的統計圖。既使學生初步知道怎樣收集、整理、解釋數據,又進行了愛長輩的情感教育。
(三)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
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進行創新活動所必須的思維形式。對數學而言,題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題途徑卻不是唯一的。課堂上有了一種解法后,還要求兩個、三個直至更多,甚至能從不同側面來探討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學生善于打破思維定勢,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題目都是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素材。在教學時不片面追求題量,不找“各種各樣”的習題讓學生操練,不增加過重學業負擔。擺脫“題海”,充分運用教材,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40分鐘的教學質量來提高學習水平。例如,解答“有兩筐蘋果共重71千克,如果從甲筐取出蘋果7千克放入乙筐,那么兩筐蘋果的重量相等。原來兩筐蘋果各有多少千克”時,要求學生不滿足于求答案,而是用多種思路解答。學生借助線段圖理解題意,有的列算式求解:(71-7×2)÷2(乙筐);(71+7×2)÷2(甲筐);71÷2-7(乙筐)71÷2+7(甲筐);有的列方程求解:設乙筐蘋果重X千克,2(X+7)=71;設甲筐蘋果重X千克2(X-7)=71。通過交流,學生們開拓了思維。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勇于創新,學生的能力就能不斷提高。這些課堂實例表明:培養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的習慣,能提高思維的靈活性,為思維的創新活動提供良好條件。
總之,在實踐中,手腦結合,大膽實驗或驗證;從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找到各知識點的連接點把它們有機地連接起來形成較合理的知識序列,建立信息庫,便于日后提取、刪除、歸并,進入新的實踐、探究過程。如此循環往復,學生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有利于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快速、準確地找到知識的分叉點與聯接點,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穎獨特、突破常規和靈活變通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