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燕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目標中指出:“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踐行《指南》理念,筆者發現結合農村幼兒園周邊的田野資源,幼兒園有效開辟種植園地,讓幼兒參與種植和管理,將種植活動融于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中,對孩子的成長有獨特價值。
【關鍵詞】幼兒園 種植課程 實踐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08
現代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運用天然材料開展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獲得真實的感受。”幼兒園應充分挖掘大自然的多種資源,創造條件讓幼兒主動探索和學習,豐富知識和經驗。近幾年來,伴隨著美麗校園的建設,校園倡導綠化、美化、凈化、文化。許多幼兒園逐漸營造成溫馨、生態、童趣的兒童樂園,結合園所環境及周邊的資源,將種植活動融于課程也逐漸成為幼兒園的辦園特色。
一、種植課程的特點
種植課程以陳鶴琴“活教育”課程論和杜威的“做中學”理論為基礎,其核心價值就是尊重兒童的自然本性,玩中學。為此,我們在構建種植課程時,突出了自然、自主、責任、共贏四大特點。強調教育應順應兒童的天性,挖掘和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讓幼兒成為自主學習者,特別突出了讓幼兒用探究、實踐和體驗的方式主動學習;讓幼兒在活動中對自己種的植物形成責任心,為今后的社會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與幼兒園大環境的規劃同步,通過課程的實踐打造美麗校園的建設,讓每一片綠化有故事,每一塊綠地有孩子們成長的記憶,達到園舍建設,文化提升與幼兒發展的共贏。
二、種植課程的踐行歷程
(一)班級自然角,微觀環境精彩紛呈
以往我們在創設自然角時較多地注重自然角的美觀性,提供的很多植物只具觀賞價值。在提出“讓幼兒成為自然角小主人”后,嘗試讓幼兒參與自然角的創設和管理。拋出問題與幼兒進行討論,如我們種些什么、養些什么?怎么擺放?記錄下孩子們的想法并努力實踐。在自然角中師幼互動、生生互動。于是在孩子們手中,建構區的材料變成了小柵欄。水果籃鋪上塑料紙,再加上泥土,成了種子發芽的新天地;洗衣液的瓶精心設計成小天鵝形,成了垂吊植物的家園……用心經營的微觀生態小環境有觀賞的常綠植物,有自己種植的小苗苗,孩子們用簡單的圖示記錄下今天我為小豆豆做了什么事,小豆豆又有哪些小變化,觀察、記錄的過程讓幼兒發現植物生長的許多特點、如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太多的水小苗要爛根等。自然角中更有小烏龜、泥鰍、田螺、金魚等小動物。當發現問題時,多方聯動查找資料,更有家長們加入幼兒的顧問隊列。大班飼養蠶寶寶后幼兒提出“怎樣讓蠶寶寶順利地吐絲?”“看它們結繭很累,我們可以幫些什么?”有經驗的家長告訴孩子:當蠶寶寶結繭時用一張紙條卷成圓筒狀,或者用小棒搭起個小小的三角架。于是開始實踐,在養殖過程中,幼兒親眼所見蠶寶寶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小環境中大道理,幼兒細心經營,快樂成長。
(二)親子種植,有故事的美麗校園建設
讓美麗校園的建設成為有故事的活動,這是幼兒園提出的新思路。讓校園的每個角落不再被遺忘,每個角落都有亮點,把機會讓給孩子,歡迎家長參與到美麗校園的建設中。發倡議、精心策劃每個環節,種植活動故事連連。
1.我的愿景,我心中的小樹。幼兒和家長共同查資料,了解植樹的作用,調查適合在本地區種植的樹苗,商量我想種植的小樹,分班統計匯總信息。
2.同伴商量,意見征集,確定種植的形式(以單獨認領或合作認領),再次分班統計,做好不同樹的數量統計。
3.規劃場地,采集樹苗。做好種植前的準備工作,挖好坑,準備好黃泥,不同樹種分區域擺放。
4.親子種植。用照片及視頻記錄孩子和家長的種植情境。
延伸一:掛牌。制作小樹種植牌(把愛心樹名、幼兒姓名,種植日期、心語心愿設計在一起)然后請家長和孩子一起給小樹掛牌。
延伸二:結合平時的活動,呵護小樹的成長。孩子、老師、家長可以在平時多關注自己認領的小樹,讓小樹與孩子一起成長。
通過活動幼兒了解“植樹與環保”、“綠色大自然”的意義,增強植綠護綠的環保意識。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為園增綠,我是小主人的意識。在分班分組的系列活動中增強了幼兒團隊合作精神,密切同伴關系和親子關系。同時給了幼兒動手種植的實踐機會,體驗親子種植的快樂。在后期的樹種管理中培養了幼兒的責任感,孩子經常會在散步或戶外自主活動時看看我的小樹,比比誰的小樹長得快。幼兒園的每一棵樹都成了有故事的樹,那是充滿親情、友愛、歡笑的故事,伴著孩子的成長。
(三)種植園地,其樂融融生態園
種植園地是幼兒體驗種植,大膽實踐的生態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小班綠野“尋”蹤、中班綠野“耕”蹤、大班綠野“現”蹤為主題,讓幼兒種植課程中體驗快樂旅程。小班孩子對種植活動完全陌生,帶孩子在種植園里散步,以“尋”為主線,欣賞并認識花花草草,幼兒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認識了常見的蔬菜,走進種植園,也會積極地去觀察。對于中、大班的孩子,共商種植的植物,參與翻土,播種、管理和收獲。如在中班種植大蒜的活動中,老師先結合圖片了解大蒜的生長情況,教給幼兒種植的方法——用小鏟子給土地松土,挖好一個一個的坑,就像排排隊一樣,每個坑就是大蒜寶寶的家,每個大蒜寶寶住進家后,再給它們喝點水。幼兒五人一組自由找伴,興致勃勃的孩子們分工合作,松土、播種、填土、澆水,個個忙得不亦樂乎。孩子們認真、愉快地親歷了種植過程,還培養了責任感,細心呵護小苗的成長。
種植課程還有效拓展到園外環境,幼兒走進周邊的田地,嘗試遠足,尋找春天的足跡,走進大棚,探究大棚環境中蔬果的生長特點;參與收獲,幫農民伯伯簡單的收割。孩子們在親近大自然中體驗生命成長的意義,在耕種、收獲的過程中體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在親歷種植的過程中培養責任意識,給小苗更多的細心照顧,將小苗生長拓展到幼兒的成長足跡,通過系列活動讓幼兒學會感恩,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