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 要:針對高校思想教育面臨的復雜性,結合經濟學中的博弈理論,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進行分析。然后,從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角度,針對上述的矛盾問題,就高校應如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行探討,以期更有效地結合思政教育中的問題解決目前的矛盾,更好地提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經濟學視域;博弈論;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7-0116-0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與世界經濟和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同時西方思想觀念的滲透也日趨嚴重,特別是在網絡信息化的今天,更是給思想滲透工作的預防增加了不可預測性。面臨這種復雜的經濟形勢,做好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對保障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的學者提出創新,即依托信息化技術,實現對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和實踐運作方式的創新。但是在創新的同時,卻忽視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教育主體與教育個體方面存在何種矛盾,制約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進。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因此,結合經濟學原理,如何從師資隊伍方面進行改善,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經濟學的必要性分析
在不同學科發展的今天,任何的學科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經濟學也一樣,存在著很大的關聯。而將經濟學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中,早在1996年的時候就開始被觸及,如通過邊際效用遞減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分析,又或者將成本—效益理論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這些理論的引入,拓展了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視野,特別是在思政教育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從學科的角度來看,隨著學科之間的不斷融合,使得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一個學科要吸收另外一個學科的優勢,這樣才能拓展自身學科發展的視野和輻射幅度,增強自身學科的影響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吸取其他學科的優勢,促進思想政治理論的發展和創新。
第二,從歷史的維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許多學科綜合發展起來的,同其他學科在方法和內容方面都存在很大的聯系。因此,不斷吸取和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并移植其他學科發展的方法和理論,成為思想政治不斷發展的基本動力和方法。
第三,從現實的挑戰來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以及我國新常態經濟的發展,我國思想政治工作形勢面臨嚴峻挑戰。在信息化社會下,各種多元化的意識形態通過網絡滲透到高校校園。在豐富高校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同時,也淡化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從而使得我國高校思想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而隨著信息化的改變,現代大學生對思想意識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也出現了很大的改變。因此,在傳統心理學、倫理學等基礎上,將融入更多的如傳播學等內容。
第四,通過經濟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可更加有利于給廣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決策參考。這主要是借助經濟學中的方法和工具,讓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通過最小的代價取得思想教育工作的最大成效,從而將原始的思想教育問題轉換為了一個經濟學問題。而通過這種分析方法,也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方式,給未來的思政教育具有很強的啟迪作用。
二、經濟學視域下的思政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高校思想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矛盾:
第一,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矛盾博弈。我國是一個教育大國,并且隨著與國際社會的接軌,我國開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從而提高國民整體的素質。但是,受歷史發展因素的影響,無論是在中學、小學還是在大學,應試教育仍然在我國教育界中占據半壁江山,且越演越烈。對這種應試教育的思維來講,很難在短時間之轉變。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教學目標非常狹隘,使得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方面與國外的學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一味地以課堂講授為主,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甚至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和創新能力;又如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不利于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從而讓中國教育被貼上了“中國制造”的標簽,完全屬于流程化的培養方式。而歸根結底,其本質就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博弈,即我國人才的培養究竟是以得分的高低作為根本的標準,還是以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為主的問題。而從供給理論來講,以目前的這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需求。因此,對于思政教師隊伍來講,轉變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切思考的問題。
第二,縮小現實與理論之間的差異。現實和理論之間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這是各種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對于剛剛進入校園的大學生來講,他們面對的是開放的空間環境、文化傳播和社會交流,信息來源更加廣泛。通過這種廣泛的接觸后,讓學生對現實社會有了更多的了解。而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和現實本身存在著的差異。而如果兩者一致,那么這些理論可以讓教師信服,但理論和現實相差太大,將降低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可信度。面對一些社會主義建設出現的問題,如腐敗、貧富差距過大、失業、分配不公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解釋則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思想教師應深入考慮如何通過有效的方式縮小學生對現實認識與理論之間的差異,從而樹立學生正確地看待問題的能力是重點。
三、經濟學視域下的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策略
結合上述之間存在的矛盾問題,筆者認為,還是必須要依托經濟學原理,從供給和需求出發,根據目前大學生的“需求”,進行相應的“供給”和引導,才是解決目前存在的矛盾和扭曲,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教育隊伍建設的角度來講,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轉變思想,加強培訓。筆者認為,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造成這個矛盾的突出問題在于人們過分注重成績,而淡化對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使得教育變得功利化,即教師為了成績而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化的發展。因此,轉變師資隊伍的思想認識是解決目前思政教育困境的第一步。只有改變過去應試教育思維,才能解放出來,為素質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加強對高校師資隊伍的培訓是轉變思想的必要手段。只有通過不斷的培訓,才能夠拓展思政教師的視野,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其次,通過培訓,了解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從而更好地提出解決方案;再次,通過培訓,還可以進一步堅定思想教師的思想意識,堅定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為學生樹立典范。
第二,創新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我們強調學生的個體需求,其目的就是要借助現有的學生喜歡的傳播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借助校園網的作用,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黨的歷史;借助漫畫、卡通等更加輕松的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一個道理或者走出某種思維誤區;教師可以通過不同制度的對比,讓學生了解不同制度存在的區別、優勢和劣勢,以及可能暴露出的問題,從而讓學生更加客觀地看待目前的社會問題。由此,通過這些方式上的創新,而摒棄以往的單一的灌輸方式,從而讓學生在接受多元化思想的同時,也逐步接受和明白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另外,借助互聯網和社交工具,構建校園討論群,并針對學生們關心的話題進行科學性的引導,讓人們能夠走出狹隘的思維誤區;借助目前的智能算法、數據挖掘、大數據等對學生的上網行為、偏好等進行分析,以此了解當前學生的主流需求,從而更好地通過“需求”對話題進行“供給”,更好地引導整個校園氛圍,并在校園中形成助人為樂、追求文明、抑惡揚善等良好氛圍。
第三,加強思政隊伍管理。思政教育工作的進步離不開對思政隊伍的管理,這是提升思政教學質量的有力武器。因此,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門還是要提高思政教師隊伍的門檻,如必須為中共黨員,學歷層次必須為碩士及其以上。由此通過這樣的方式,可提升師資水平,也使得思政師資隊伍更具有較強的業務水平和理論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對思政教師隊伍的考核。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考核這個機制,更好地引導教師加強對學生思想教育,并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結語
總之,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來講,只有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供給”,才能更好地提供“需求”,而只有不斷地創新“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想意識,做好目前復雜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厲以寧.西方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崔衛國.教育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3] 蔣蕾.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12):94-95.
[4] 葉云.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新方向探索——基于供需的經濟學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2016,(25):141-142.
[5] 陳萌,姚小玲.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4-87.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