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云
摘要 在水稻上通過田間施鋅肥比較試驗,進一步了解鋅元素在水稻主產區的應用效果,對水稻產量、品質以及經濟效益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增施鋅肥能更好地促進水稻生長、有效分蘗增多、結實率提高,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關鍵詞 鋅肥;水稻;潮鹽土;應用效果;沿海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1;S143.71;S14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005-01
鋅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以Zn2+形態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中的移動性屬中等,是人類必需營養元素之一。水稻的正常生長,除需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外,對鋅等微量元素的反應也較為敏感[1-2]。鋅肥可以基施、追施、浸種、拌種、噴施,一般來說葉面噴施效果最好[3-4]。在沿海地區潮鹽土進行了鋅肥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塊選擇當地中等肥力土壤、沒有施用過含鋅肥料的缺鋅土壤,設在農業科技中心試驗田南3條,土壤為壤性潮鹽土,土壤有機質含量24.5 g/kg,速效鉀含量97 mg/kg,速效磷含量24 mg/kg,全氮含量1.5 g/kg,pH值8.0。
1.2 供試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9108,前茬為大麥。供試肥料為硫酸鋅ZnSO4·7H2O(含量為35%)、過磷酸鈣(含P2O5 12%)、尿素(含N 46%)、硫酸鉀(含K2O 50%)。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常規施肥作對照(CK)、常規施肥+鋅肥7.5 kg/hm2(A)、常規施肥+鋅肥15.0 kg/hm2(B)、常規施肥+鋅肥22.5 kg/hm2(C)、常規施肥+鋅肥30.0 kg/hm2(D)。鋅肥全部基施,拌細土混勻后施用,底肥不施用有機肥。區組沿土壤肥力遞變的方向設置,3次重復,試驗小區隨機區組排列[5-7],小區面積33.6 m2(4.0 m×8.4 m)。小區四周用塑料板隔離,隔水隔肥,防止肥水互串;水稻密度統一株行距為12.5 cm×30.0 cm。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試驗前用GPS定位儀測定試驗點的經緯度,并采集基礎土樣供室內化驗。收獲前對各小區采集植株樣品室內風干,進行測產和考種;收獲時小區除去邊行效應,整區脫粒,曬干揚凈并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處理C的產量最高,CK產量最低,處理C較CK增產5.6%,增產效果明顯。鋅肥增產效果開始時隨著鋅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鋅肥用量達到22.5 kg/hm2時產量最高,增產效果最為顯著。隨后隨著鋅肥施用量的增加,產量開始出現下降趨勢,在施鋅肥30.0 kg/hm2時,增產率為4.8%。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處理間F值=25.0>F0.01,表明各處理間產量差異極顯著;區組間F值=2.1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隨著鋅肥施用量的不同,水稻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和千粒重不同,隨著鋅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有效穗增加,在鋅肥施用量22.5 kg/hm2時達到最高,然后開始下降。鋅肥施用量22.5 kg/hm2時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有效穗均明顯高于其他處理,未施用鋅肥的處理,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有效穗均低于其余處理。由此可以看出,鋅肥可以有效促進水稻的植株性狀,鋅肥用量22.5 kg/hm2效果最明顯。 試驗結果還表明,鋅是水稻正常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一般水稻缺鋅反應最明顯的時期是在移栽緩苗后15~20 d。 綜合以上可以得出,鋅肥對沿海地區潮鹽土條件下的水稻農藝性狀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水稻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結實率的增加效果顯著。大中農場常年實行稻麥輪作制度,土壤含鋅量較低,無法滿足水稻生長需要。因此,在水稻生產上考慮施用一定量的鋅肥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具有較好效果,試驗證明,鋅肥施用量為22.5 kg/hm2時,水稻產量最高,增產效果最明顯。 4 參考文獻 [1]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耕地地力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 李慶孝,何傳椐.生物農藥使用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19-58. [3] 曾洪玉,唐寶國,蔡建華,等.秸稈還田對耕地質量及稻麥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1(4):499-501. [4] 張秋英.水稻基部伸長節間性狀與倒伏相關性分析及QTL定位[J].作物學報,2005,31(6):712-717. [5] 宋科,姚政,徐四新,等.鋅肥對崇明水稻的增產效果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11(2):63-66. [6] 廖文強.鋅肥對水稻產量和籽粒鋅含量的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 [7] 王存言.鋅肥對水稻增產效果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9(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