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 劉式欽 陳亞娟
摘要 介紹了巍山縣的氣候特點和土地資源條件、種植的區域、面積、品種及產量等基本情況,總結了水稻生產存在的農田水利建設滯后、水稻種植面積逐年縮減、種植比較效益持續偏低等問題,提出進一步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確保可持續生產;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強化技術服務,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依靠科技提高水稻單產和品質;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提高農民收入等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生產;現狀;問題;對策;云南巍山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034-02
水稻是巍山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5 333.33 hm2以上,生產水平居全國先進水平。而近年來,由于農業比較效益持續偏低,農村經濟增長方式改變,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迅速減少,導致水稻種植面積逐年縮減,種植水平不高,單產懸殊較大,必須在保證必要的種植面積的前提下,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糧食單產。水稻生產的發展對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長、農民增收及滿足社會需要等舉足輕重。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要圍繞全國水稻發展的新思路,抓住機遇,結合水稻生產的實際,積極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機插秧、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大力提高水稻生產水平。進一步推進機制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以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種植收入基本穩定為前提,優化區域布局,發揮比較優勢,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優化作物結構,確定合理的糧經飼比例。
1 巍山縣水稻生產現狀
1.1 氣候特點及土地資源等條件
巍山縣地處北亞熱帶,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全縣除少部分高山冷涼地區及河谷低熱地區外,大部分都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全年平均氣溫15.6 ℃,年較差13.8 ℃。全年日照總時數平均2 320 h,太陽輻射總量5 892 MJ,年平均降雨量800 mm,風向多為西南風,最大風速20 m/s。巍山土地肥沃,土壤有機質、土壤全氮、土壤速效氮含量豐富,物產資源豐富,具有發展農、林、牧等產業的優勢,盛產水稻、小麥、包谷、蠶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菜、藥材、茶葉等,是滇西現代農業示范縣。
1.2 面積和產量
巍山縣是農業大縣,是《全國新增1 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中確定的產糧大縣。據統計,全縣2015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9 926.07 hm2,水田面積8 471.4 hm2,其中水田面積最大的是壩區的4個鄉鎮,分別是廟街鎮2 557.33 hm2、大倉鎮1 653.13 hm2、永建鎮1 498.13 hm2、南詔鎮1 128.6 hm2,在山區鄉鎮中水田面積最大的是五印鄉552.53 hm2。
1.3 種植區域及品種
水稻種植區分布于全縣各鄉鎮海拔1 400~1 950 m的地方,種植品種以粳稻為主,山區低海拔地區有部分雜交稻種植。種植區域分為溫熱區:海拔1 700~1 800 m,主要是永建鎮、大倉鎮、廟街鎮、南詔鎮4個壩區鄉鎮及山區鄉鎮的很小一部分低海拔地區。種植的品種主要是楚粳28號、楚粳26號以及合系22-2,楚粳28號是最適宜種植的高產優質品種,種植面積最大,占80%以上。低熱河谷區:海拔1 400~1 550 m,青華鄉、五印鄉、馬鞍山鄉等山區鄉鎮都有分布,多種秈型雜交稻,占種植面積的10%不到。高寒山區:海拔1 800 m以上,主要種植耐寒性較強的劍粳1號以及鳳稻系列品種,種植面積很少,只占3%不到。
2 巍山縣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2.1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巍山縣氣候溫和,但干濕季分明,春旱及春連夏旱嚴重,光照充足,雨季開始較晚,水熱矛盾突出,加之河流深切,山川相間,氣候垂直變化大,具有立體氣候的特點。雨季多集中在夏末秋初,占全年降雨量的80%,其他月份只占全年降雨量的20%。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1 245.1 mm。巍山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全縣國土總面積2 200 km2,其中山區面積2 052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93.3%,壩區面積僅為148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6.7%。坡地較多,旱澇保收基本農田地較少,工程性缺水和季節性缺水同時并存,農業用水不足,多數山區靠天吃飯的現象仍然明顯。尤其是連續幾年的大旱,給農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雖然干旱主要由氣象因素引起,與云南特殊的地形、氣候等密切相關,但仍反映了巍山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脆弱性、不均衡性。
2.2 種植面積呈逐年減少趨勢
近年來,在最適宜種植水稻的壩區4個鄉鎮尤其是公路沿線,葡萄和玉米制種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迅速增加,糧經爭地矛盾加劇。加之,市政建設以及農村建房占用農田增多,導致了水稻種植面積逐年縮減。據統計,全縣2013—2015年稻谷種植面積從6 253.33 hm2減至5 601.13 hm2,減少了652.2 hm2;而同期玉米種植面積則增加了216.27 hm2;大春其他作物面積增加了208.33 hm2;藥材種植面積增加了507 hm2;水果面積增加了409.33 hm2,其中在水稻主產區的廟街鎮果園面積增加了42.93 hm2,大倉鎮增加了115.4 hm2。
2.3 種植比較效益偏低
當前,我國農業比較效益普遍偏低,尤其是種植業,比較效益更低。巍山縣農業生產以家庭經營為主,經營分散,規模小,生產農產品以糧食為主,產品主要是自己消費,商品率極低,農產品結構不合理、質量水平不高。農村勞動力緊缺,農業用工成本高,農藥、化肥、農膜等農資價格上漲過快并保持持續上漲態勢,糧價及農產品價格徘徊不前,導致農業生產效益十分低下,農民增收困難,水稻種植的比較效益又低于烤煙、制種玉米等經濟作物。據調查,巍山的農民種植烤煙,扣除投入的肥料、農藥等支出后,收入可高達7.5萬~9.0萬元/hm2,低的也有3.0萬~4.5萬元/hm2。而種植水稻,扣除生產性投入后,收入高的能達6 000~7 500元/hm2,低的只有1 500~3 000元/hm2,甚至投入的成本都收不回來。烤煙雖然需要投入大量人工,但是大部分為自己勞作,不需要支付太多的人工費,另外烤煙和玉米方便套種其他作物,又能增加一些收入。
3 巍山縣水稻生產發展的對策
3.1 加大水利建設力度,確保可持續生產
要全面推進以節水型灌溉為主的農田水利建設,增加農村“五小工程”為中心的農村水利建設,擴大建設范圍,提高工程質量;著力搞好田間工程建設,完善排灌體系,利用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的契機,積極推行節水灌溉,促進全縣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積極做好“滇中引水”工程巍山受水區協調工作。統籌抓好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土地整理等項目,完成中低產地改造,建設高穩產、高標準農田,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抗災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1]。
3.2 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近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總耕地面積日漸逼近“紅線”,農村人地緊張的矛盾日益凸顯。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要積極促進土地依法流轉,鼓勵種田能手開展適度規模的集約化經營,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試點,依法有序放活土地承包經營權,鼓勵引導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現代農業莊園、社會化服務組組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機事業,提高工效,降低生產成本,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要積極扶持水稻生產的規模經營者,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提高水稻生產的積極性,確保糧食安全[2]。
據統計,2014年全縣共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個、州級農業龍頭企業1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72個(其中從事種植業61個、林業35個、畜牧業40個、漁業2個、服務業31個、其他3個)、農民家庭農場77個,其中種植業27個(糧食種植10個、林果種植14個、中藥材種植3個)。
3.3 強化技術服務,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大部分農民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礙了農業科技推廣的進程;農業科技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的比例較低,同時現有的農業科技人員中,大部分屬于產中服務型人才,缺乏綜合性、多學科方面的知識,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農技服務機構設備簡陋,服務手段落后,特別是鄉鎮農科部門的辦公條件和服務手段更為簡陋和落后,難以適應需要。今后應進一步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綜合配套服務,提高農業種植科技水平[3]。
3.4 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剛剛公布,對“十三五”時期主要作物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作了總體設計,其目的就是引導各地按照科學的、生態的和可持續的要求,按照功能區的布局,進行科學調整。要切實做好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多種糧、種好糧,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依靠科技提高糧食單產和總產,增加優質糧食品種的比重。結合發揮區域優勢,繼續加大產業發展力度,努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堅持以水布局,立足抗旱減災,穩定擴大糧食播種面積,著眼促進農民增收,大力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培植優勢特色產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著眼現代農業建設,改革和創新農業發展機制,以科技為支撐,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加強糧食和農業生產能力建設,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現代產業支撐體系,千方百計保持糧食穩定增長和保持農民持續增收[4]。
4 參考文獻
[1] 吳修,楊連群,陳峰,等.山東省水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3(5):119-125.
[2] 王康軍,李艷大,葉厚專,等.江西水稻機械化生產現狀及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11(11):149-151.
[3] 楊紅旗,郝仰坤.中國水稻生產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11(8):351-354.
[4] 王琳,臧英,羅錫文.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對策[J].農機化研究,200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