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根生 裴璐華 李一博
摘要 經過漢中市農干校2年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總結了“五主五輔一目標”的教育培訓模式,即辦班地點,以村鎮為主,學校為輔;專業設置,以當地主導產業為主,其他有發展前景的產業為輔;教學管理,以學校為主,村鎮為輔;教學方式,以系統教學為主,自學及專題研討為輔;教學時間,以農閑為主,農忙為輔。最終使職業農民達到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先進的發展理念、現代農業的組織經營與管理能力、優良的職業道德和誠信的服務思想、相當于農業大專學歷及綜合素質的水平,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
關鍵詞 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模式;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286-01
1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關于誰來種地,核心是要解決人的問題,通過富裕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事實上,2012—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均作了重要部署。農業的發展方向是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培養一支訓練有素的職業農民隊伍。這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1]。未來誰來種地已有了明確答案,即由職業農民種地經營。隨著黨和國家對職業農民培育的高度重視,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正在全國各地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新型職業農民將是未來市場的主體。他們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甚至終身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經營規模大、收入高,受到社會認可與尊重。他們是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2-3]。
2 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陜西省職業農民培育包含4個環節,即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幫扶指導及政策扶持[2]。2014—2015年,漢中市農干校承擔了陜西省200人的中級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2016年4月得到了漢中市職業農民培育辦公室認定,認定率達80%以上,超過了項目要求的60%以上;同年5月通過了陜西省農業廳組織的專家驗收。漢中市農干校在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總結了一套符合漢中市實際、符合陜西省農業廳要求、適應農民需求的培訓模式,受到陜西省職業農民培育辦及受訓農民的一致好評。
2.1 培訓地點
以鎮、村為主,學校為輔。為了方便學員、方便教學、方便管理,教學班不設于縣城,更不設于市府,而設于學員集中的村鎮,送教下鄉。做到進村鎮辦班,進村鎮教學,保證學員半農半讀,保證學員不因學習而誤農時,并且以學促農。如在城固縣博望鎮陳丁村及三合鎮設置了2個蔬菜種植班,在寧強縣巴山鎮設置了高山蔬菜種植班,在高寨子鎮設置了畜牧養殖班。
系統教學主要集中在村鎮、合作社教學點進行。包括公共課如職業農民陽光心態、農產品物流、現代農業概論、職業農民創業、農業保險、農業投融資等及專業課如馬鈴薯高效栽培、馬鈴薯品種及繁育、豬場消毒與防疫。對于一些關注度高的問題、實用價值大或具有發展前景的技術等在學校進行教學。如農民職業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生豬發展政策及標準化養殖、農產品市場營銷、現代家庭農場模式、農村電子商務、農作物種子質量標準等。
2.2 專業設置
以當地主導產業為主,其他有發展前景的產業為輔。做到實用為本。在城固縣博望鎮、三合鎮及寧強縣巴山鎮設置了3個蔬菜專業班,在寧強縣高寨子鎮設置了1個畜牧養殖班。由于蔬菜不僅是城固縣博望鎮、三合鎮及寧強縣巴山鎮的主導產業,同時也具有良好的種植基礎。蔬菜種植有一定的效益,這3個鎮的農民易于接受蔬菜種植、管理與銷售方面的知識;而寧強縣高寨子鎮農民具有養豬習慣,養豬在當地有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是當地的主導產業,所以在高寨子鎮設置了養殖專業班。當然,之所以要以主導產業為主,主要還是利用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技術優勢、加工優勢、銷售優勢,較快提高學員收入,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2.3 教學管理
以學校為主,村組為輔。教學計劃制定、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師聘請、考試考核等以學校為主;其他如集中學員、外出實訓學習通知等,村組予以協助。
2.4 教學方式
以系統教學為主,自學及專題研討為輔。以實用為出發點,結合教學大綱要求,學員每人1套書本,設公共基礎課120學時、專業技能課90學時、實訓操作課600學時、能力拓展課90學時,按教學大綱、計劃要求進行教學[2-3]。
2.4.1 自學。自學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時間進行學習提高,同時也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這個習慣會終身受益。首先要學習學校按照教學計劃制作發放的光碟、書本、教師布置的自學內容、空中課堂知識、技術等;其他知識、技術、生產方式方法、三個產業如何融合、道德修養、處事能力、適應能力、法律法規等均可作為學習內容。
2.4.2 專題探討。對于生產中遇到的一些共性問題、難點、關鍵生產環節,或授課教師不能圓滿解答的問題、學員感興趣的問題等,可以突破教學計劃,隨時進行專題探討。如“西農8號西瓜果實為什么有橢圓形、長條形;農作物種子質量標準如何規定;如何判定飼料好與壞;新買的農業機械總有故障,維修不好怎么辦;如何判定農藥、化肥真假;馬鈴薯人工收獲成本大該怎么辦”等[4]。
2.5 教學時間
以農閑為主,農忙為輔。課程主要安排在農閑季節,盡可能避開農忙季節,必要時,教學也可以在晚上進行;為使教學與生產相結合,一些實訓及田間操作等可安排在生產關鍵環節。
2.6 中級職業農民培育要達到的目標
2.6.1 總目標。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先進的發展理念,現代農業的經營、組織與管理能力,優良的職業道德和誠信的服務思想,相當于農業大專的學歷、技能及綜合素質,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2-3]。
2.6.2 社會層面。農業生產后繼有人,糧食安全得到保障,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2.6.3 個人層面。一是提升素質。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道德修養水平,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等。二是晉升學歷。通過學習,達到中級職業農民的認定。其水平相當于農業大專生水平,學歷相當農業大專學歷。三是提高技能。通過學習、思考、實踐、總結,提高自己的技能。四是生活體面、增加收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發展能力,提高自己的生產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能力等,從而使自己收入增加、生活體面。
3 參考文獻
[1] 張文明,鄧根生.水稻[M].1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1.
[2] 陜西省農業廳辦公室.陜西省職業農民辦公室關于陜西省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工作方案的通知 陜農業辦發〔2014〕25號[A/OL].(2014-03-11)[2016-12-10].http://www.sxny.gov.cn/templet/sxny_gov_cn/showarticle.jsp?id=73745.
[3] 陜西省農業廳辦公室.陜西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大綱(試行) 陜農業辦發〔2014〕62號[EB/OL].[2016-12-1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019/20/21817113_506808433.shtml.
[4] 殷瑛.論職業農民教育培養模式的構建[J].廣東農業科學,2009(10):23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