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芝
摘要:歷史作為一門貫穿古今的學科,在培養學生們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給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等。在新理念、新要求的背景下,改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刻不容緩。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策略 自主學習
一、實施翻轉課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翻轉課堂”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被引進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來。“翻轉課堂”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轉換角色,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它的順利實施需要合理的網絡環境、自覺的學生和充足的時間。
例如,在講高中必修三(岳麓版)《孫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的時候,教師可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孫中山先生的照片和他的一些小故事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即“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是什么”“你怎樣評價三民主義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孫中山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的歷史條件是什么?重新解釋的意義是什么?”等等,待學生找出以上基本問題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平時做歷史試卷的經驗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比較性的題目是歷史試卷中經常會出到的題目,根據經驗,學生就會想到“比較新、舊三民主義的異同點”這樣一個問題。可見,教師實施的“翻轉課堂”給了學生更充足的思考時間,培養了學生的自覺性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自身素質。
二、鼓勵小組合作,提升學生合作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雖然很早就被推崇,但是并沒有取得真正的合作效果。新課改所倡導的小組合作學習,即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學習水平相當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或者根據學生的優點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給各個小組分別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平等健康發展。
例如,在學習完高中必修二(岳麓版)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的時候,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一個小組總結分析《太平天國》中的重要知識點,一個小組總結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知識點,另一個小組總結分析《五四運動》中的重要知識點,在小組成員的積極討論下,每個小組總結的知識點都是最為全面的,然后在每小組總結出結果的基礎上,教師可以以“事件發生的條件、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結果、影響”等問題引導小組之間進行各個知識點的對比,在這樣的小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僅是高漲的,而且對這塊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極高的。
三、授學生以漁,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師說》中寫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教育者的真正作用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面對知識聯系性較強的歷史學科來說,教師更要教會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間聯系的方法。下面介紹三種構建歷史知識間聯系的方法。
第一,表格法。例如,在學習高中歷史必修一(岳麓版)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這一單元時,如果將這個單元的知識點分隔開來學習,那么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將是片段性,系統性不強,而且在記憶過程中容易將其混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教育學生采用表格法將這一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歸類,這樣既方便又簡單明了的構建知識的方法可大大減少學生翻閱書本記憶的時間,而且還能使學生短時間地記住這個單元所有的知識點,同時獲得的知識也更加系統全面。
第二,時間軸法。俗話說:“時間不止,歷史不息”,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外國歷史都是由一根時間軸連接在一起的,這種構建知識的方法就像放電影一般,在學生腦海中一幕一幕的上映,它能讓學生順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聯想出相關的歷史知識點,這便是時間軸法的“閃光點”。如將中國歷史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和當代史四個部分,將古代史分為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等去整理記憶。
第三,比較法。從歷年高考歷史試卷中可發現,無論是客觀題和主觀題都經常會設計一些比較類的題目,如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中31題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拉巴洛條約》與《凡爾賽合約》的不同,面對這類型的題目,要想得高分,學生必須在平時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比較類題型的做題方法。比如,先明確比較對象,再明確比較角度,找準比較點,最后組織答案。如果按照這樣的步驟去分析比較每一個歷史知識點,那么這個類型的歷史題目將不再是難題了。
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務必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炳芹.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10.
[2]王淑華.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