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萍
摘要:現代師徒制,是藝術設計專業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切實可行的一種實踐教學模式。本文對目前海南各院校同類專業的實訓教學,以及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實訓室的建設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一個打破各院校界線、以地域為界的集中管理形式的新型現代師徒制建設及管理模式。
關鍵詞:職業教育;師徒;實踐;模式
師徒制,是企業培養新人的有效渠道和手段,以傳授技藝和吸收技藝為紐帶。藝術設計傳授的是技藝,相對于其它學科,更多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個人因素。相對于顯性知識來說,默會知識在藝術設計中更占一籌,現代學徒制與生俱來的優勢完全順應并克服默會知識傳授中的障礙,在默會知識的傳授中起到橋梁的作用,特別適合現代師徒制度的實施與應用。
一、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原則
基于上述考慮,瓊臺師范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率先引領海南省內高校校企合作的先鋒,在不斷探索中前進,與企業優勢人力資源深度融合,探討以傳統的“師徒制”為載體,實踐“師徒對接、訂單培養”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思考“訂單式現代學徒制”的建立,以及專業對接平臺搭建,為深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了有益的實踐與探索。
實踐教學建立在實訓基地的基礎之上,做好基地建設才有后續的銜接可能。校內實訓基地分為兩大類,一類基礎實訓室,一類是“師傅”個人工作室。在基礎實訓室內完成基礎技能實訓后,按照專長分類優勝互選到各自“師傅”的工作室。校內實訓基地的理想狀態包括以下幾點:
(一)互補性原則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建共贏”的原則,充分利用我系的人力、文化、信息等資源優勢,在開展實踐教學的同時,加強合作企業單位在人才培養、信息技術開發、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文化建設、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合作,促進我系和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共同發展。
(二)示范性原則
優先考慮選擇專業對口,指導力量較強,設施完善,實習、實訓條件有保障的學校或單位作為我系的實訓基地,確保滿足實習的需要。并以此作為模板延展。
(三)穩定性原則
實訓基地要求近年內三次以上接收我系學生見習、實習,并能在今后若干年內繼續接收我系學生開展實習工作。做好生源回饋追蹤。
(四)共享性原則
實訓基地建設堅持“分工建設,共同使用”的原則,相關系(院)具體負責所屬基地建設,其他系(院)相關專業可共同使用。
逐步完善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合理、科學地制定建設規劃,圍繞職業崗位要求設立合適的工作室,確定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校內指導老師和用人單位一起,將優勢學生分項選拔到工作室內,為企業“量身定做”各崗位所需人才,實現職業教育與就業崗位最大限度的無縫對接。
二、建立“訂單式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的思考
(一)轉變職業教育觀念
轉變職業教育觀念,在我國這么多年重文輕技思想結構影響下,是個長期的大工程。政府近年來大力推進職業教育,規范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校企合作是校企雙方共同的責任和義務。讓全社會逐步形成重視職業教育的良好風尚,而不是高考失利后的無奈選擇。
企業要做大做強,人才作為核心競爭力,對企業而言,校企合作共建訂單班,不是無償的付出,而是對企業未來發展最有效的提前投資,增強員工的感恩意識,也是提高企業員工忠誠度的有效途徑。
(二)實現校企師資互補
現代學徒制企業作為合作方,不是作為用人單位處于“配角”的位置,而應是有針對性地精選優勢技術力量與校方“師傅”一起,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我系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校企雙方真誠合作,形成模式。通過入校專業認知教育,聘請企業方代表講解、認知專業技能,校方專業負責人進行專業解讀。低年級的專業見習,再由校級技能競賽,企業技術力量參與指導的省級技能競賽,到專業實習,企業方層層深入,主動選派精兵強將參與教學,將傳統的師生關系轉化為校企合作形式的“師徒”關系,實現了校企優勢人力資源互補,這為訂單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
利益是合作的基礎。學校的最大利益是提高教學質量,產品是高質量的得到社會認可的人才;企業的最大利益是崗位適用的人才,實現利潤最大化;學生的最大利益就是使自己快速適應社會需求,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在政府,搭建合理的供求關系,協調溝通人才培養的過程,推動、要求高職院校、企業承擔各自的責任,通過校企合作加強人才培養工作。
(四)健全協調組織機構
校企雙方制定出訂單培養方案和具體實訓指導手冊,明確各自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共同派駐專人進行組織與協調(商),解決訂單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雙方目標一致,共同努力,才能保障訂單培養有章可循,持續性地發展。
三、結束語
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崗位需求無縫對接,已成為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的本質需求,反映出“現代師徒制”在職業教育領域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應繼慧.職業教育區域共享型實訓基地運行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07.
[2]王洪斌,魯婉玉.“現代學徒制”――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的新出路[J].現代教育管理,2010(11).
[3]徐禮豐.職業技術院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
[4] 王子南,馮水蓮 現代學徒制與我國職業教育整合的探索研究[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