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關鍵詞】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
策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5—0025—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如今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關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幼兒未來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及時對幼兒心理問題進行矯正、幫助,能夠提高幼兒的自信和心理素質,同樣也是每一個幼兒教師的工作目標。本文重點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為出發點,探究如何實現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 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方式有問題。受我國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影響,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能夠吃好、穿好、身體健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家長往往對孩子的投資主要側重在衣食健康中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現代家庭教育輕視了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情感需求。在幼兒園教育中,往往由于多種因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例如在幼兒園體育活動中,教師往往過多重視活動特點而忽略了幼兒的身心特點;過多重視自體功能而忽略了幼兒的德美教育;過多重視動作熟練度而忽略了幼兒的個體差異。這一系列的錯誤教學方式,不僅錯過了在關鍵時期幼兒的意志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而且還導致幼兒對體育活動失去興趣。
2. 缺乏健康的人際關系教育。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在幼兒園所接觸的人或事,而在幼兒園中,幼兒的人際關系教育主要是在教師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第一,師幼之間的關系不和諧。很多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對外界的人或事比較陌生,缺乏家庭中的安全感,非常渴望外界人能夠對自己理解、尊重。然而很多教師在處理師幼之間的關系時,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處理方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主觀的興趣、目標出發,幼兒往往都是被動接受,使得幼兒很容易產生敵對情緒、不安全感、無信任感,從而表現出焦慮、退縮、不安等情緒,對陌生的環境感到不知所措。第二,幼兒之間關系不和諧。幼兒從家庭走到幼兒園,從家庭生活轉變成集體生活,由于年紀小、交往能力差、個體差異等因素,使得很多內向的幼兒往往在幼兒園被漠視,這讓幼兒感覺到孤立無援,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開導、幫助,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礙。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解決對策
1. 加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輔導水平。作為幼兒教師,應該學習心理學論,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作為任職幼兒教師的重要因素,并且幼兒園有義務培養教師的心理輔導水平。通過加強幼兒教師的輔導水平,能夠有效建立起師幼之間的和諧關系,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實踐與研究,才能夠真正了解幼兒的心理狀況,這也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礎。同時,不同地區可以成立幼兒心理咨詢機構,定期邀請專業的心理專家進行心理教育培訓工作,并且定期開展有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活動,從而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2. 加強家長的心理教育培訓工作,加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幼兒最初的成長環境是家庭,并且通過幼兒的心理狀況能夠體現出家庭狀況。一個良好、溫馨的家庭能夠給幼兒提供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家長作為家庭的主導者,對幼兒健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也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兒園應積極展開家長心理健康培訓工作,讓家長能夠更多地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幼兒的心理想法,保證能夠與幼兒保持良好的溝通。同時,家長與幼兒園要保持暢通的溝通渠道,加強二者之間的親密合作,共同幫助幼兒建立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
3. 注重幼兒個體差異,建立幼兒心理檔案。每個幼兒都是獨立個體,他們認識事物、探索世界的方式不盡相同,而且受環境因素和基因影響,每個幼兒的心理發展方向不同,因此教師要根據每個幼兒不同的特點及興趣,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保證每個幼兒心理都能夠健康發展。
同時,幼兒園有義務建立幼兒心理檔案,無論是智力個體、心理狀況,還是性格特征等都要有詳細記錄。并且保證心理檔案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出每個幼兒的心理發展狀況。如果幼兒出現心理問題,要及時輔導并記錄,作為幼兒心理教育的參考資料。幼兒心理檔案可以邀請專家、教師進行詳細分析,根據檔案記錄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保證幼兒心理能夠健康發展。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