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關鍵詞】 歷史作業;設置;教學質量;個性化;趣味性;探索性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5—0084—01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對于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實現有效的作業設計,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因此,教師要樹立個性化和多元化的作業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能力培養入手,創新歷史作業設計,真正使作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要樹立個性化和多元化的作業觀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布置的作業大多是全班統一的,這種大同化的作業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優秀學生覺得太簡單,中等水平的學生還能接受,后進生就覺得有些吃力。那么,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樹立個性化和多元化的作業觀。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動態性的評估,即對發展中的個體處于什么水平(包括發展水平、知識水平及身心條件)適時做出準確的評價。其次,選擇恰當的作業目標,使學習任務能適應學生的發展水平,而不至于過難或過易。最后,作業布置應從培養學生興趣著手,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從短期來看,作業作為一種反饋和評價的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及時調整有關錯誤的信息,同化和順化正確信息,加強對信息的理解和記憶;從長期來看,如果能夠不定期針對已學內容設計一定的開放性、實踐性作業,就能逐漸凸顯在發展學生思維和能力等方面積極的助推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業設計應用“精”代替“多”
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遵循學習遷移規律就要注重示范性。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教材的目的就是學重點、學典型、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完成教材中這類“例子”式的示范性作業,掌握學習的關鍵點、重點,突出作業的代表性、典型性、精要性,減少機械性的重復作業,用“精”代替“多”,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作業設計的時效性。
三、作業的形式要“奇”,具有趣味性
《新課標》中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學生對歷史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新的興趣,推動歷史學習不斷取得成功。而要使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體會到歷史的生動、有趣、富有魅力,強化歷史作業的趣味性就顯得尤為必要。為此,在設計歷史作業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和親近性的歷史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盡量把作業中的歷史知識編成故事、謎語、游戲等形式,使學生一看作業的內容就來勁,就躍躍欲試,使學生把作業看作是沒有負擔的學習,樂在其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潛在功能,恰當地對教材知識進行延伸、演變和補充,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
四、作業的設計要“新”,具有探索性
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為此,在歷史作業設計中,我們應以讓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為目的,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中心,引導學生會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學會創新。在實踐中,老師們可設計出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題目以及形式新、入口寬、解法活、策略多的題目。比如,開放性作業,內容形式新穎,問題解決具有發散性,較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發現的創造意識。另外,開放性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學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體現“人人掌握歷史,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歷史”的大眾思想。為此,教師要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地設計一些開放性作業,對學生思維進行求“新”、求“活”的調控,讓學生發散思維,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問題,大膽創新。通過設計內容和形式開放的作業,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完成歷史作業,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空間,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化學習;作業設計中,我們應引導學生會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作業的量要適度
要使作業輕負擔、高質量,就要權衡時間、練習量等因素,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切實提高效率來達到提高質量的目的。根據歷史學科特點,科學適度地布置作業,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張弛有度,合理安排休息和學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