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婷
摘要:肖邦是 19 世紀三四十年代最偉大的鋼琴音樂家之一,同時他也是波蘭愛國志士的民族解放思想最天才的表達者。敘事曲在所有肖邦鋼琴曲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本文對肖邦《第三敘事曲》的音樂風格與演奏技巧進行分析,首先分析肖邦和《第三敘事曲》的創作背景,再對肖邦《第三敘事曲》的音樂風格進行分析,最后對肖邦《第三敘事曲》的演奏技巧進行分析。
關鍵詞:肖邦 敘事曲第三首 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2-0010-03
一、肖邦《第三敘事曲》概述
(一)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一位著名的鋼琴作曲家,在波蘭音樂界非常有名氣。他出生于1810年3月1日,其父是一位法國人,其母是波蘭人。肖邦在幼兒時期就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6歲那年,肖邦開始接觸音樂,7歲開始學習創作,并譜寫了波蘭舞曲,8歲開始上臺表演,未到20歲就成了一位有名氣的音樂家①。肖邦是19世紀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他一生的作品基本上以鋼琴為主,故被后人稱為“鋼琴詩人”。
(二)肖邦《第三敘事曲》的創作背景
舒曼在一篇題為《鋼琴音樂》的文章中這樣評論《第三敘事曲》:“我們對《敘事曲》——肖邦的第三首作品的評價遠比《快板》②高;在形式與性格上,它和前面兩首截然不同,應該被放入最具創造性的作品之列。”
每位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都會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1838年6月,肖邦的感情生活有了變化,他與喬治·桑(法國女作家)相戀并同居,除了1840年之外,每年夏季,肖邦都會到喬治·桑的別墅“諾安”(法國前柏立省以南)生活一段時間。
“諾安的四周有圍墻,環境比較寧靜,周邊有草地和花園,且靠近安德爾河。”③法國畫家歐根·德拉克魯阿對諾娜的評價是這樣的“站在靠近花園的窗戶里能夠聽到一陣陣音樂聲,那是肖邦在創作;音樂聲與鳥雀聲、花香融為一體。”肖邦在這個時候正享受著甜美的愛情和恬靜的鄉村生活。
二、肖邦《第三敘事曲》的演奏技巧
(一)主題
降A大調敘事曲呈示部中有兩大主題。第一主題頭8小節聽起來就像故事的開場白。
左右手的問答旋律點在此設定為2個4小節,能夠把左右手的音色變化體現出來,可以讓樂譜的思想表達得更清晰一些,給人一種穩定、簡約、直接的坦然,就好比是簡單的敘述。觸鍵一般比較平穩,按鍵動作較為穩貼,且樂句平緩順暢,能夠在整個小節中渲染出奇特的氣氛。在表演中,很多人并不重視保留音的變化,一般是在第三到五小節中出現最高音,這并非一個單一的和聲踏板能夠表現出這個氣勢的,最關鍵的還是留意左手和聲的連線點,這需要依賴手腕的力量來調整音質,給人一種清晰、踏實的和聲。
第2主題的音量與第1主題是相同的,均以適中為主,此時,要注意使用踏板的必要性。想要解決距離遠的跨越問題,大部分人會選擇采用長踏板,其實這與作者的表達意愿是不一致的。畢竟在此階段,一定要重視八分休止符的存在,即,平穩的踩與放是最關鍵的,可以把樂譜的搖曳特點表現出來,進而表達出肖邦旋律的高雅與連綿的特點,唯有這樣才能夠把樂譜的主題思想表達出來,借此,一定要重視旋律線條的變化。
展開部經過移調后能夠把第2主題體現出來,第157-164小節的情緒變化較為波動,類似于暴風雨來前的征兆,其音量是“中等”級別,不過一些學生會提前演奏,所以應該重視這個問題。此部分是采用復調方式改寫的。第2次調整屬于右手和弦,左手的音質有一種流動特性,能夠表達出嚴肅的氛圍,給人一種擔憂的感覺。即從之前敘述的那條動機調整而來。這8小節之后的旋律是需要用左手演奏,屬于第3次調整,需要把旋律的條理性彈奏出來。右手演奏是一個定型音,有一定的氣勢,好比瞬間下暴雨的感覺,演奏時給人一種充足、完整的感覺。
從第213節開始,就屬于再現部了,能夠把第1主題表現出來,不過和之前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它體現出一種神采飛揚的英雄氣概,能夠讓我們想象到《第一敘事曲》。這也是最重要的高潮部分,表演時體現出一定的強勢感,利用左右手演奏,右手的和弦旋律給人一種灑脫、豪放的氣概。
此旋律演奏時,原則上是看不到伸縮率標記的,不過一些學生卻有這樣的習慣,讓情緒顯得突兀,結構上較為松懈,這一點是需要改進的。從第225-230小節開始,屬于半音彈奏,在和弦的緊迫氛圍中慢慢引進第3主題。在第227小節處,應該壓緊彈奏力度,此位置需要由弱轉強,并且要在第3主題到來之后快速解決。第3主題在進入到第231小節時,演奏形象與之前的表現是有區別的,彈奏速度提升,好比閃電一般威風凜凜。
(二)速度
在《第三敘事曲》的降A大調上,其節奏的變化是比較顯著的。比如樂曲的第2主題,類似于搖曳的感覺,它較為柔和,但不乏力度。其實這種演奏感的表達與開頭旋律的嬌媚特性有一定的關系。
此演奏形式體現出舞曲特點,和普通的節奏表達類型是不一樣的。其重音沒有設置在強拍上,卻在弱拍上體現出來,彈出這樣的節奏對演奏者的技法要求比較高,要注意把握樂句的輕重緩急。其主題的彈奏特性可以讓樂句變得更為靈活。盡管第1、2主題的節奏較為相似,不過第2主題的舞曲特點更為緊湊,能夠讓整個舞曲的旋律更生動,中間聲部的節奏也可以更準確地表達出來。此階段的特性可以從休止符與連音線上體現出來。
(三)力度
全曲力度變化列出表格如下:
由此表格可看出,此曲力度變化并不大,但起伏頻繁,這正是肖邦這一浪漫主義時期代表作曲家的風格所在。
肖邦創作的曲譜在模仿人聲方面有一定的獨特優勢。比如《第三敘事曲》降 A 大調的音質也是如此,整個樂句體現出一種明朗、高雅的感覺。
樂曲的初起部分是采用對話的方式進行表達的,詢問是以高聲為主,回答是以低音為主,一問一答配合得較為自然,樂句彈奏可以把真實感情自然流露出來。
此敘述曲不僅存在彈奏音質的問題,同時也出現了高難度彈奏的局限。肖邦對演奏者的要求是這樣的:第一,一定要注意彈奏形式,它的浪漫情感要表達出來,要重視各個因素的平和,樂句要有一定的節奏感,并且演奏的情感要豐富等等。另外,演奏者也要掌握高難度的演奏方法。同時也要注意在演奏的過程中要注意表演風格,不要過于理智,且情感也不要過于泛濫。
第2主題奏音較為柔和,有一種搖曳的感覺,就好比是蝴蝶在花叢中起舞一般。音量中等,給人一種高雅幽靜的感覺。左右手的配合要協調一致,晃動時要柔和,然后就可以在思維調整的過程中改變。在第63小節以后,節奏越來越強,在演奏的時候需要選用情感飽滿的音色來定義。在下一個高潮中,作曲家并未標注,發音時要注意音色的變化,不過也要注意不可出現銳利刺耳的音色。之后是第2主題的第一段的循環演奏,能夠以左手的和音表達出來,肖邦采用這種方法作為呈示部的結束音,之后就可以插入中間樂句了。
而中間部的第三段,八度旋律顯得尤為顯眼,我們從中能深深的體會到第二主題的憂傷回憶。
從第213小節之后屬于高潮部分,給人一種氣勢震天的感覺,當然此階段并非是如猛虎般的大聲疾呼,不過從內質上也可以體現出一種無法掩蓋的興奮。之前曾說過,此作品的高潮分為幾個部分,主要包括從第81小節開始,中間是第173小節,最后是第213小節。假如不細致觀察的話,猛一看力度是比較強的,且無法搞清楚高潮部分的承上啟下的作用。不過,此創作中還存在其他要素,能夠讓我們找到一些有幫助性的東西,例如織體與曲式的位置。第173小節的高潮要超過第81小節的高潮,這不僅從織體語言上表達出來,而且也是高潮部分的創作要求。
高潮部分即是在中間段落的第3段獨立出來的,其音質較為飽滿,它的音區結構較為寬闊,右手的音質屬于震音,力度強,左右的音質較為開放。最關鍵的是,為了能夠把高潮的部分凸現出來,可以把之前小節的演奏速度降下來。要準確地利用節奏彈性,這樣可以更好地把整個段落的激情重合起來。
(四)踏板
此敘述曲里還有一個用法是淺踏板,也就是不用力踩踏板,可以按照音區與音型的要求來踩踏板,一般踩的深度是1/2或1/3。比如在第157-164小節中,左手低音區表現出節奏較快的十六分音符,為了避免音質混淆,確保高聲音質了然,此部分可以采用淺踏板。在了解肖邦的四首敘述曲時,可以根據每個曲子的特點進行演奏,比如在調整觸鍵、速度的時候,踩踏板的力度與強度也要發生變化。所以,踩踏板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同時也要注意聽覺的變化。踩踏板的時間、力度、長度等都要根據演奏者的理解去實施。就像波蘭鋼琴家霍夫曼說:“踩踏板其實考驗的是演奏者的耳朵!腳只不過是一個聽從者,而耳朵才是一個指揮者”。
三、結語
降 A 大調《第三敘事曲》是一首知名的樂曲,為大眾所喜愛,這不僅因為敘述曲擁有完美的旋律,同時也是因為肖邦的創作方式更為獨特,其創作結構更為復雜,為此,我們想要真正了解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及內容內涵,就要對這首敘述曲的創作方式進行一個細致的探究,分析音樂的表達含義,了解樂曲的本質,從而在長期的實踐中慢慢增加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注釋:
①[蘇]A.索洛甫蹉夫:《肖邦的創作》,中央音樂學院編譯室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②錢仁康:《肖邦敘事曲解讀》,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版,第 72頁。
③[波]雷吉娜·斯門江卡:《如何·演奏·肖邦》,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文獻:
[1]錢仁康.肖邦敘事曲解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波]雷吉娜·斯門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姚曼華譯.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2000.
[3][蘇]A.索洛甫蹉夫.肖邦的創作[M].中央音樂學院編譯室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5]蘇燕.肖邦第一敘事曲(NO.1 OP.23)演奏分析與教學啟示[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6]宋維韻.肖邦四首敘事曲之旋律分析與演奏建議[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