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校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效教學自國外引入我國以來,就以其獨有的魅力受到師生的青睞,其對于增強教學效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其概念和悖論的基礎上,探討其悖論消解的具體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有效教學 悖論 緣起
一、有效教學概述
要想深刻理解有效教學的內涵,就必須要先理解什么是“教學”與“有效”。廣義上的“教學”,就是泛指師生間的教與學活動,是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從狹義層面來看,教學是指老師引導和指導學生進行知識學習以及能力培養的活動,也就是指老師引起的促進學生學習的活動。所謂“有效”,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指有效果和有效率。有效性是指某一活動能夠達成或實現預期的某種結果與目的。綜上,有效教學就是指能夠實現預期教學目的且又合乎規律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學活動。有效教學的核心內涵應包括以下幾點。
1.教學有效果
教學效果,就是指教學活動的開展中,老師的教學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它將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能力發展作為考察重點。所謂有效果就是指通過老師的一段教學活動之后,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程度與發生的變化。因此,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是判斷教學活動是否有效果的重要標尺??唇虒W活動有沒有效果,很多時候并不是看老師在活動中是否認真,而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看其是否有收獲知識與能力。所以,有效教學也可以表達為有效果的教學。
2.教學有效益
教學有效益,就是指教學活動所帶來的收益和產生的活動價值以及所實現的教學目標等。也就是說,教學效益所反映的是教學活動的結果與目標是否符合社會與學生個人的發展需求。有效的教學活動不僅要求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增長,而且還要能夠促進社會與學生個人的發展與進步。教學有效益不僅要求教學活動能夠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與目標,而且其所達到的目標還要能夠促進社會與學生的發展。只有這樣,教學活動才能稱得上是有效益的教學活動,才能切實促進教學的發展。
3.教學有效率
效率,就是指在單位的時間內做完的工作任務的量。由此可見,效率與時間概念息息相關,而且效率還與投入的精力與努力有關。教學效率也不例外。教學有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活動投入下,所帶來的教學產出。有效教學是在確保收獲良好教學結果與效益的同時,又花費最低的活動投入獲得最大限度的教學產出的教學活動。因此,在當前有效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如何降低投入,增加產出,成為很多老師普遍思考的問題。
二、有效教學的緣起
1.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在上個世紀上半葉的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中,有效教學的相關理念開始出現,為部分教育工作者所知悉。其后經過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及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熏陶和影響過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以后,有效教學的理念得到了廣泛傳播,頻繁見于國外各類英語教育雜志與文獻中,以其獨有的魅力受到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它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教學是藝術”這一教學觀的主導地位,開始被應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從而讓人們慢慢意識到,其實教學也是一門重要的科學。等到20世紀的90年代,社會不斷發展,西方的很多先進教學理念開始傳入中國,并且對中國的傳統教學思想產生了較大沖擊。有效教學理念就是這一時期傳入中國的西方教學思想之一。當時恰好是我國工業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有效教學一傳入,就以其優勢被廣泛應用和推廣于學校教育中。隨著理念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有效教學在我國教育領域逐漸興盛起來。
2.教育發展的要求
隨著社會與教學理念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難以適應當前形勢與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成為了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有效教學的理念,以其符合教育發展要求與方向,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3.課程改革的要求
課程改革是復雜的社會文化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當我們從實踐角度去分析教學活動時,就很容易發現文化因素是引起和推動當前新課程改革浪潮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我們不深入地理解文化,就很難理解新課程改革開展的原因與目的,從而就很難將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有效地貫穿于教學活動開展的始終,不利于教學的發展。只有文化和理念得到改變,才能切實有效地改變課堂教學的形式,從而產生新的高效的教學模式。
三、有效教學的悖論
1.有效教學的反面不完全成立
從有效教學的定義中可知,其衡量標準是學生是否獲得了知識與能力,是否得到了成長與發展。在有效教學的理念體系中,其反面為學生能力沒有得到提高與發展的教學活動,就不能稱之為有效的。這種說法看似無可厚非,但經過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它并不完全成立。教學是一項長期開展的工作。很多時候,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其效果并不是立竿見影,而且學生的能力發展并不是馬上就能看出來的,但是我們又不能等到若干年后再來評價這一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因此,常常會走入結果導向的誤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的發展。
2.有效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師作用
在當前有效教學理念中,過于重視和拔高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與地位。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并非如此之大,這樣很容易出現老師一言堂的情況,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課堂教學有效性大打折扣。當前我國提倡的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生為本,要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體角色,發揮其作用,而老師則僅僅是扮演組織和引導課堂發展的角色。只有這樣,讓老師大膽放手,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才能使教學有效性不斷提高。
3.有效教學過于重視眼前有效性
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追求的是長遠的有效與發展,并不是僅限于一時的。但是,在當前有效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往往過于重視當前的有效性,而忽略了這種有效性的實效性。教學是一個不斷反復的過程,只有不斷溫習,才能不斷鞏固舊知識,促使學生完全理解課堂內容并且內化為一種屬于自己的能力。在當前課堂教學中,一些老師仍然單純地認為把預定好的內容在課堂上講完就好了,而忽視課后的鞏固,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理解了該知識點,但卻無法獨立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使得教學效果趨近于零。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單純追求該節課的有效,而是要充分考慮到教學有效性的長遠發展。
四、有效教學悖論的消解
1.教師方面
(1)設立清晰的授課目標
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老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具有重要作用。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都是圍繞其開展的。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活動中,老師要做好準備工作,要認真備課,設立清晰的教學目標。在課前準備過程中,要仔細研讀和分析本次課堂教學活動涉及的內容,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撰寫好教案,從而確保課堂教學有序高效地開展,高效利用課堂時間,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2)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的提高,是衡量該教學活動是否為有效教學的重要標準。而且,學生處于課堂主體的地位,其在課堂活動中的任何表現,都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的實現。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及時對該階段的教學行為進行調整,進而能夠有效推動教學活動和學生能力的發展。
(3)加強教師的反思意識
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夠及時對不合理的教學行為作出調整,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教師能力的提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增強自身的反思意識。在結束一節課之后,老師要根據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與任務進行反思,看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否都已完成,是否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也可以設置一些比較具有價值的練習題,檢查學生在這一課堂活動中的學習情況,針對這一情況再進行反思和自我評價。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學??梢越M織召開研討會的形式,讓教師們對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與分析,及時調整不合理的措施,共同學習優秀的教學經驗,從而提高其專業水平,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2.學生方面
(1)培養學生學習思維
在課堂活動中,學生扮演著重要的主體角色,其具體表現將會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和形成正確的思維,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所以,在有效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講解課堂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正確和靈活思維的培養,讓其養成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綜合性較高的習題讓學生練習,并且結合習題講解,向學生傳授一些學習方法和解題方向,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2)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團隊協作能力是當今社會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各類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根據課堂內容,設置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讓學生在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從而在增強教學效果的同時,又能有效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
(3)完善學生的自我評價體系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僅是對教學活動的評價,也是課堂教學查缺補漏的重要途徑。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其自我評價對于提高教學有效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更多的是教師單方面評價,而且評價內容也以成績為主要標準,從而不能對學生做出全面準確的評價。因此,在開展有效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不斷完善學生的自我評價體系。
3.課堂方面
(1)活躍學習氛圍
學習氛圍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有效教學的開展過程中,老師要注意活躍課堂氛圍。比如,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心理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恰當地選擇富有新意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富有趣味性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這樣不僅有利于將抽象的知識點變得更為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而且輕松的學習氛圍,可以讓學生以輕松的心態開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2)建立并運用民主原則
民主原則是當前課堂管理的一種重要理念與思想。民主原則的建立與應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老師在課堂上高高在上的形象,讓學生更親近和信任老師,建立更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因此,在有效教學的開展過程中,老師要建立并應用民主原則。比如,在班級管理方面,盡可能多地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一份子,班級的發展和自己的責任有很大關系;在課堂上,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與想法,教師要給予充分尊重,不能剝奪學生發言的權力,并且在學生發完言之后,對其值得肯定的則大方贊揚,說得不對的地方則引導學生理解改正。這樣可以在班級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有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
有效教學的應用與開展,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而且將促進整個教學的發展。本文在分析其悖論的基礎上,從老師、學生和課堂的角度,對其悖論的消解提出了若干建議。相信在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有效教學相關概念能夠日益成熟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蔡寶來.課堂有效教學:內涵、特征及構成要素[J].教育科學研究,2013(1).
[2] 宋秋前.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7(1).
[3] 劉萬海.有效教學中教師的責任[J].教育發展研究,2009(15).
[4] 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作者:王珺(1982-),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