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劉張琳
[摘 要] 分析目前固陽縣農戶儲糧現狀,指出糧食存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 儲糧現狀 存在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041-01
固陽縣位于大青山北麓蒙古高原南緣,屬于山丘過渡農牧交錯帶,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區。東與武川相連,西與烏拉特前旗、中旗接壤,北與達茂旗毗鄰,南與九原區、土右旗相接。全縣轄6個鎮,104個村委。總人口21.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5萬人。總土地面積50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3萬畝,其中水地20萬畝,旱地163萬畝,常年播種面積約180萬畝。農業收入不能滿足家庭經濟支出。因此,農民把外出務工收入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農業收入僅用于日常生活消費。被調查的15戶農戶,戶均人口5人,年齡階段分為為兒童、中年、老人。其中,經常在外打工人員每戶均有2人,占整個家庭成員總數的40%,在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成員每戶均有2人,占整個家庭成員總數的40%。
1 農戶種糧情況
被調查農戶種糧面積合計549畝,戶均36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合計148畝,戶均9.8畝,占種糧面積的26.9%,每畝產量99斤左右;馬鈴薯種植面積合計165畝,戶均11畝,占種糧面積的30%,每畝產量2200斤左右;玉米種植面積合計82畝,戶均5.4畝,占種糧面積的15%,每畝產量909斤左右;蕎麥、莜麥等其他作物種植面積合計154畝,戶均10.2畝,占種糧面積的28.1%。被調查的10個合作社種糧面積合計24000畝,戶均2400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合計4800畝,戶均480畝,占種糧面積的20%,每畝產量99斤左右;馬鈴薯種植面積合計9600畝,戶均960畝,占種糧面積的40%,每畝產量2200斤左右;玉米種植面積合計2400畝,戶均240畝,占種糧面積的10%,每畝產量1000斤左右;向日葵種植面積合計4800畝,戶均480畝,占種糧面積的20%,每畝產量 斤左右;蕎麥、莜麥等其他作物種植面積合計2400畝,戶均240畝,占種糧面積的10%。
2 農戶儲糧現狀
被調查的農戶出售小麥60%,儲糧40%(36%自家食用,4%留用種子);出售馬鈴薯80%,儲糧20%;出售玉米60%,飼用40%;出售莜麥、蕎麥等其他作物90%,儲糧10%。8家合作社的小麥全部出售,2家合作社出售60%,儲糧40%;馬鈴薯出售60%,留用種子40%;玉米、向日葵全部出售。以上反映農戶儲糧較低,即使儲糧也用于自用或飼用、留種。
3 農民儲糧存在的問題
3.1 儲糧觀念轉變。隨著糧食連年豐收,市場供應充足,價格穩中有升,農戶賣糧積極性不斷提高,更趨向于將糧食賣掉變現,減少因儲存損耗造成的損失。而大多數合作社則全部出售,只有小部分留有種子自用。
3.2 儲糧技術守舊。農戶對自己存糧的好壞都是憑眼看、鼻聞、牙咬、手摸等感官辦法,沒有一家擁有新現代化檢查設備。一旦發生霉變,極大多數選擇扔掉或賣給糧商,這樣不僅減少收益,還存在食品隱患。
3.3 沒有適用的設施。目前,農戶儲糧既無適合的農家倉房,又無適用的儲糧器具,少部分農戶將糧食儲存在地下室,由于達不到防潮要求、又缺乏儲糧技術,蟲蛀、霉變屢見不鮮;大部分農戶將糧食堆碼在廚屋或住室邊角部位,由于達不到有效防護,雀食、鼠盜極為普遍。
3.4 糧食損耗量較大。由于農戶家中缺乏勞動力,所儲的糧食沒有能力管理和晾曬,除正常的蟲蛀、鼠盜之外,還有部分糧食因入儲時沒時間整曬水分較高或在儲存期間返潮、結露等原因造成霉爛變質,增加糧食損失,農戶儲糧損失量已高于10%的損失率。
3.5 膳食結構的變化影響儲糧。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糧食消費逐漸下降,肉類和蔬菜、水果消費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則表現在農戶儲糧上。
4 建議
“藏糧于民”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儲糧方式,對于保障社會穩定發揮著積極作用。一般來說,農戶儲糧具有四方面作用:一是滿足口糧消費,二是抵御自然風險,三是滿足生產性消費需要,四是作為隨時變現的手段。在滿足家庭需求的同時,農戶儲糧在我國糧食儲備體系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國家糧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穩定器。隨著農戶儲糧不斷下降,糧食安全存在較大風險。雖然我國糧食產量逐年增長,但在人口增加和自然災害多發的情況下,國家儲糧任務嚴峻。因此,開展農戶儲糧意識教育,強化農戶儲糧手段,探索新的儲糧模式,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4.1 宣傳普及農村安全儲糧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安全儲糧技術咨詢和技術培訓,指導農戶科學儲糧。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進農村儲糧裝具,推廣科學儲糧技術,提倡儲糧殺蟲選用“磷化鋁”殺蟲劑,減少糧食中的農藥殘留,以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有利于減少農村糧食產后損失。
4.2 建議各級政府加大投資修繕原各糧點的倉庫,由糧食部門投入技術和服務、將農民剩余的糧食由糧食部門實行代保管,代管期間農民可以按需求提取現金或兌換其他品種的實物,即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的儲糧問題,減少儲糧損失,提高生活質量。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吃上放心糧、安全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