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 要] 水稻螟蟲是我國水稻的重要害蟲,近年來在我國水稻產區發生呈加重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云南地區水稻螟蟲發生嚴重,重點是通過農業防治和調整防治策略,以及選用治螟藥劑。本文將通過水稻螟蟲發生的特性和防治技術進行闡述。
[關鍵詞] 水稻螟蟲 發生特性 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156-01
水稻是我國南方地區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的生產在全國農業及國民經濟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因品種布局的改變、輕型栽培技術的推廣、害蟲抗藥性的形成和全球氣候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水稻螟蟲連年暴發,對水稻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水稻螟蟲俗稱鉆心蟲,主要包括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臺灣稻螟[Chiloauricilia(Dudgeon)]、稻褐邊螟[Catagelaadjurella(Walker)]以及大螟[Sesamiainferens(Walker)]等。其中以三化螟和二化螟為害最為嚴重。廣泛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以南的主要稻區,特別是沿海、沿江平原地區為害嚴重,其次是中南稻區。主要是以幼蟲鉆蛀水稻莖稈,水稻分蘗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會造成枯心苗、死孕穗、白穗,癟谷大量增加,嚴重影響了水稻產量。螟蟲害已經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成為制約我國水稻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發生特性
1.1 雜交稻的螟蟲生存率較高
雜交稻長勢旺、株高、葉寬、稈粗、維管束排列疏松、莖稈內含SiO2量少,更便于螟蟲蛀入。據南京農業大學試驗結果,螟蟲在雜交稻內生存率要比常規水稻高1.5倍,最高可達5倍。且雜交稻主莖少、分蘗數多,其破口期長達7d,比常規稻長2d,增加了螟蟲初孵幼蟲的蛀入機率。
1.2 水稻早播,利于一代螟蟲生存
魯甸縣境內三化螟和二化螟常年蛾高峰出現在5月15~31日,20世紀90年代前此地區播種水稻以傳統方式為主,即育苗移栽,一代螟蟲可在秧田期集中防治,控制效果好。近年來在推廣直播稻的同時,又大面積推廣直播雜交稻,而雜交稻由于生育期比常規稻長,播種期需提早到5月初,比常規稻早20d左右,早播種的稻苗恰與一代螟蟲產卵期相遇,成為以后發生的橋梁。據預測,2013年以后此地區水稻總面積保持在13.7萬hm2左右,直播稻和移栽稻面積比例分別約為60%和40%,常規粳、糯稻和雜交稻面積比例分別為70%和30%。
1.3 秋冬季節氣溫偏高,危害加重
據螟蟲危害特性分析,螟蟲(主要指二化螟)平均氣溫在18℃以上即可活動和取食,而1991年以來,本縣區的10月份的日平均氣溫由常年的17.5℃,提高到18.8℃,使本應在10月上中旬就進入休眠越冬的二化螟、大螟幼蟲仍在繼續轉株危害。
2 防治技術探討
2.1 充分利用農業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第一,實行春季耕翻。近年部分鄉(鎮)在螟蟲化蛹期(3月下旬至5月上旬)用中型拖拉機進行耕翻,可有效壓低蟲口基數。這一類措施是通過農藝手段惡化害蟲的生活環境從而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第二,在栽培制度上,改單、雙季稻共存為大面積雙季稻或單季稻,盡量消除有利于螟蟲生存的“橋梁田”。同時,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使兩頭小中間大。適時栽插秧苗,合理管理,使螟蟲的盛發期與水稻的分蘗期和孕穗期錯開。冬春期間鏟除田邊雜草,消滅躲在其中越冬的幼蟲和蛹。在卵盛孵前,消除稗草和田邊雜草。螟蟲的化蛹期一般在春耕生產季節,這時要及時春耕漚田。將稻樁、稻草、雜草等翻入土中,借以消滅越冬幼蟲,減少害蟲的基數。物理防治:利用光、高溫或者障礙物等手段,達到殺死或阻礙害蟲的目的。
2.2 調整防治策略,控制螟量上升
將原來的普防,調整為重點防治。制定的防治策略為:三化螟,“狠治一代壓基數,普治二代壓三代,重治三代保穗數”;二化螟:“狠治一代壓基數、普治二代保穗數、挑治三代保豐收”。具體實施方法為:在5月底至6月20日的一代三化螟和一代二化螟發生期,對移栽苗、拋秧苗,以及早播直播稻苗進行重點防治,一般用藥1~2次。在6月下旬至7月初這一階段,對所有稻田的二代二化螟后峰進行狠治;7月20日前后二代三化螟發生區進行重點防治,其它地區作兼治,三代三化螟和二代二化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重治二次。
2.3 調整施藥品種,是提高防效的保證
為減緩螟蟲抗藥性的產生,還應做到交替用藥。防治大螟,秧苗期當發現枯心苗為害癥狀時,應及時噴藥防治,藥劑可以選用18%殺蟲雙水劑每畝用200毫升,對水50千克噴霧。隔5~7天噴一次,一般防治2~3次就可以了。水稻拔節期,用40%吡蟲啉100克/畝,對水50千克噴霧。孕穗期至抽穗期,每畝用殺蟲雙水劑200~250毫升,對水50千克噴霧,可以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防治二化螟,秧苗期發現二化螟為害秧苗造成枯心苗時,可以在苗期用25%殺蟲雙100~150克/畝,對水50千克進行防治,白穗期每畝用100~150克50%樂果乳油對水50千克噴霧,具有很好的殺蟲殺卵效果。針對三化螟,可以在卵孵化高峰期和破口露穗期,用5%氟蟲腈15毫升/畝對水50千克噴霧,可以有效地預防枯心苗和白穗。
2.4 科學應用施藥方法,確保防治效果
從2002年起,各區(縣)主要抓住了以下三點。第一,抓準施藥時間。改變以往以水稻生育狀況定防治時間的做法,主要抓住以三化螟的卵孵盛期和盛末期各一次,蟲口基數高的地區再治一次。第二,用足水量。手動噴霧器單位面積用水量40kg/667m2以上,彌霧機用水量也不低于20kg/667m2。第三,在破口期一次防治時適當增加用藥量和用水量,并做到均勻噴灑和不漏噴。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水稻是在我國主要糧食中占很大比重。因此,不管是從經濟效益上講,還是從國民需求上講,水稻產量都是一個重要的部分。水稻螟蟲對水稻的生長危害極大,會嚴重影響水稻產量,所以在種植水稻時一定要注意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等螟蟲對水稻產生的危害。要防治水稻螟蟲,就應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協調運用生物、物理、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在藥劑防治上,要推廣并合理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以及藥效保持期長的治螟對口農藥。
參考文獻
[1]主要農作物病蟲測報調查規范。
[2]潘欣葆.稻區二、三化螟大發生原因與綜合治理對策。
[3]丁錦華.農業昆蟲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