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柳尖
摘要:閱讀不僅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同時如果教師能夠正確引導的話,學生們能夠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中找到自己。基于這樣的現實背景,文章以“小學語文閱讀”為主要研究對象,就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真正在閱讀中找到自己,展開深入、細致的探討與分析,希望能為進一步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學生;小學;閱讀
1.引言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是要想真正達成上述目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首先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在閱讀中找到自己。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
2.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自我的建議
現代教育強調探索和創新知識,教師不能再沿用傳統的以情節分析為中心的教師滿堂問答的模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感悟。
3.培養閱讀的興趣
3.1刺激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語文教學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小學生能否培養閱讀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第一學年的教學活動。假如教師能夠發現并且獎勵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良好表現,那么學生就會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教師的教學活動,從而愛上這門課程。低年級語文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教育學生喜歡語文課,體會并理解閱讀的興趣。教學活動中,盡量增加其趣味性。使學生在活動中、在游戲中學習語文,應用語文,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樣才氣增加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3.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說到閱讀能力,很多教師想到的是:讀懂詞語、句子、段、篇,從而聯想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認為訓練這些就是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這是對閱讀能力的不完全理解。既沒有真正體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重要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生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的目標。
對于小學生來說讀懂并不難,難的是閱讀能力不僅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教育學生具有體會、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各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該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里面說的是“重點”,當然還有別的能力。新課標還提出“逐步教育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本領”。所以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能力。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和基礎。
3.3養成學生寫作的習慣
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有自己對生活的體會和認識,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語言世界。這些與成年人比較,有時是幼稚可笑的,但他們的寫作,表達的正是他們的童真童趣。閱讀教學需要結合對文章的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有目的有意識地帶領學生理解課文,理解語言的形式,理解文章的表現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寫作知識,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立意、選材、安頓層次結構和遣詞造句的,以及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3.4重視學生閱讀的感受
學生的感受,包括閱讀疑問和閱讀體會。從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出發,讓學生自己深刻認識,勝過別人的深刻認識。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閱讀又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以在閱讀中要注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的存在,樹立學生牢固的主體地位。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以讀為主,在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小組交流,合作學習中動口、動腦、動手去學習閱讀,去理解詞句。學生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問題,有自己的評價,有自己的體驗,有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讓閱讀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快樂體驗的過程。
3.5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使學生抓住重點,抓住關鍵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閱讀中學生要提出自己的疑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閱讀應是開放的,閱讀不僅僅是在課堂上,也可以是課外,如圖書館、報刊亭等。閱讀應該具有挑戰性,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標新立異。閱讀更應該具有實踐性,要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方法進行綜合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學生的語文素養。
4.結語
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在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更是他們的欣賞者,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