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
摘要:字源識字法就是追溯漢字的本源,是一種古老的識字方法。就是從漢字的本源出發(fā),來分析漢字的結構,利用漢字的構字來理解漢字的意義,從而準確、快捷的識字。而在小學階段,識字教學確實是基礎中的基礎。一個孩子識字的多少、快慢,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寫作水平和閱讀能力。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提出了采取字源識字法來提高學生識字水平和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字源;識字;興趣;能力
【分類號】G623.2
對于小學生來說,識字水平的高低直接會影響到他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也會影響他其他科目的學習,影響他日常生活。如今低年級學生識字渠道,基本上是通過日常交流和游戲。但是當他們在課堂上、生活中遇到生字的時候他們就沒有了主意,無從下手。在此我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結合字源來完成識字教學目標,同時培養(yǎng)學生學會結合字源來掌握一種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了解識字的方法,并將此方法轉化為識字能力。
追溯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帶著學生進行漢字探秘,能在不知不覺中讓他們受到漢字文化的熏陶,面對漢字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識記的同時能正面遷移到正確運用,尤其對一些同音字、形近字、易寫錯的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教學中又要結合實際結合教材,歸納總結出以下可遵循的原則。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將生動教學貫穿始終,這樣就可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識字興趣。自主發(fā)現識字規(guī)律,一個有助于他們舉一反三,一個使學生對造字規(guī)律有所感悟,并且自己會產生繼續(xù)研究漢字的規(guī)律和創(chuàng)造漢字的強烈愿望。
1.趣味性教學原則
小學時期的兒童長于形象思維,又比較好動,字源識字教學在設計的過程中應順應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可以通過看圖、猜字謎、游戲、唱歌謠等方式來識字。如學習“人、從、眾”這三個字的時候,我們在教學時就要利用孩子們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的天性特點。可以將“人”字描畫的是叉足而立的人形的輪廓,形象地描述稱為一個“小朋友”、“從”字描畫的是兩個叉足而立的人形的輪廓稱為兩個小朋友、“眾” 字為三個小朋友,這樣識字的過程也就成了交朋友或和小客人打招呼的過程。好多這樣的字,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授課方法,讓學生來掌握,不僅拓展教學內容,增加孩子們的識字數量,同時還讓這樣的授課內容讓學生頓時有一種親切感,還能形象的描繪出構字原理。
2.直觀性教學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直觀手段進行字源識字教學。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漢字。但也應遵循以下三點規(guī)律,首先,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根據教學的任務、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正確運用直觀教具;其次,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如,“日、月、明”的認識過程!選擇太陽和月亮兩張圖片,告訴學生,“日”成為太陽,“月”為月亮,他們都很亮,那么把太陽和月亮放在一起會怎么樣,是不是會更亮了,所以“日”和“月”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新字,那就是“明”。通過這樣的直觀性教學,會增加孩子認識漢字的興趣。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過講解以解答學生在觀察中的疑難;再次,重視運用語言直觀。教師用語言作生動的講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學生形成生動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觀的作用。
3.可接受性教學原則
教師在設計字源識字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自己所帶學生的年齡和識字水平設計合理的課程,適當的拓展其廣度和深度。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主觀世界之中,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它的構字結構雖然復雜,不過有規(guī)律可循。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但是我們在認識和總結的時候,不難發(fā)現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而形聲的聲旁表音和形旁表義是有規(guī)律的。根據形旁、聲旁所處上下、左右、內外的不同方位,有六種不同的結構。形旁表意,聲旁表音,這是基本的構字法則。遵循這一法則,創(chuàng)設情境,突出形旁,形聲字的特點,是不難理解的。特別是形聲字的形旁已將所表示的概念進行了初步的分類,這在確定義類、指導“泛知”、簡化記憶等方面確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棵、顆”這一組形聲字,以簡筆畫分成兩組:
一顆(畫一張?zhí)恰⒆訌棥⒍棺拥鹊膱D畫)
一棵(畫一張小樹、白菜、玉米等的圖畫)
利用這些畫好的圖畫,向孩子們揭示“棵、顆”的相同和不同點:首先都是表示數量,但“顆”是“果”在左邊,“頁” 在右邊,果是表示圓圓的,有聲音的,像糖果、豆子、子彈等等; “棵”是“木”字在左邊,像小樹一樣,是有生命的,有根,有葉,像白菜、玉米,形狀高高的。這樣學生對形聲字的特點就有了具體的認識,記憶牢固,運用起來不易混淆。
4.學用結合教學原則
在字源識字教材設計中,除了要按照漢字本體的結構規(guī)律,讓學生成批識字,以提高識字效率外,還要注意與閱讀相結合。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是比較弱,因此在學習了一些漢字后,就容易張冠李戴,這時我們就要及時總結和歸納,把一些形聲字或者是形似偏旁的放在一起,根據提供的某種信息和線索來輔助讓他們找不同,如教形聲字“馬、媽、嗎、螞”時,我先讓學生掌握“馬”韻母是“a”表聲,然后在不同的時間教學“媽、嗎、螞”時,我則指導學生分清生字的哪一部分表形,哪一部分表聲。然后指導學生用換部首的方法識記生字。“媽”是跟女人有關,所以部首是“女”旁;“嗎”是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是助詞,是用“口”旁;“螞”是跟蟲類有關,所以部首是“蟲”旁。這樣教學,可使孩子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彼此之間的區(qū)別,并且所表示的意思也是不一樣。進一步促進小學生認識上的分化,從而預先防止了一些可能產生的錯別字。
總之,識字教學本是一項艱巨的教學工作,結合字源識字的教學過程更是需要我們教師,在識字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總結、積累和探索經驗與方法,還應靈活的去引導學生結合字源來識字,使學生學得活,記得牢。同時字源識字教學可通過對文字豐富內涵的探究,讓學生感知祖先的聰明才智,感受漢字的嚴密體系及其形體美,借助漢字形成(即音、形、義演變)的過程了解中華文化的生成與傳承,在漢字的演變的探索過程中,滲透做人的教育,激發(fā)學生對悠久民族文化的摯愛。同時學生識字是學校、老師、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責任。因此家長要多多的與老師溝通和交流。一起努力為小朋友們打好語言的基礎!參考文獻:
[1]董麗.淺談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興趣 [J].中國校外教育.2011.(z1)
[2]劉翔. 張詩亞.漢字字源識字教學資源庫的設計與實現[J]. 《電化教育研究》 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