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旦
摘要:新課程要求我們摒棄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論灌輸教學模式,要求我們將課堂教學重心從傳統的“知識中心”轉移到以生為本的“學生中心”,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感,認知歷程和認知結果等整個學習體驗過程的每一個細節。
關鍵詞:新課程;有效課堂;問題設置
新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鮮明旗幟,要求我們在還原學生學習地位的基礎上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和探索欲望,將課堂打造成積極互動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互動中體驗知識的發展過程,從而遷移知識生成能力。因此,我們必須將課堂教學重心從傳統的“知識中心”轉移到以生為本的“學生中心”,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感,認知歷程和認知結果等整個學習體驗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這樣才能確定學生是否有學習的積極性,是否學會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最終掌握知識和技能。
鑒于此,筆者集合這些年對新課改的學習、理解和實踐,對怎樣在教學實踐中喚起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探索欲望,引導大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生成的探究活動中,親身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最終完成教學目標進行如下分析與探索。
一、抓住學生心理,激活探究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新課程無論如何改都無法繞過提高學習興趣這個話題。由于語文知識包羅萬象,如果沒有興趣的話,同學們會聽不進去,進而如墜霧中昏昏欲睡。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在課堂伊始短時間內就能抓住學生心理,找到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點,及時激活大家的學習和探索欲望,保證在學習活動中能在緊密聯系學生固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發撒思維,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許多同學對文言文學習覺得深奧難懂,甚至喪失了學習興趣。針對這種客觀情況,我們就要能從學習內容中先提取學生感興趣的結合點。比如學習《荊軻刺秦王》時,為了課堂伊始先聲奪人,我們可以通過影視片段和故事切入。幾分鐘的巧妙切入,讓學生沉浸其中,心有疑竇之時,我們及時轉移到知識脈絡的學習中來。這樣同學們在疑竇和興趣的促使下,會積極去探索競相知道當時是怎樣驚心動魄的一幕,最終達到激活自主探索的教學目的。
實際上,語文知識誰都能學會,之所以當前有許多后進生,是因為我們當初沒有激活他們的興趣點,繼而沒有引導他們深入地進行學習和探索,錯失了掌握知識生成的黃金期。由此可見,激活興趣這一老生常談,還需要繼續重視下去。
二、通過合作學習,培養自學能力
常言道“教是為了不教”,這就是說教學任務不是給學生灌輸死答案,而是引導他們掌握學習方法,養成獨立自主的良好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進行有計劃的自學能力培養和引導,這樣的過程突出了同學們對規律的探索和方法的實踐,為培養大家成為“會學習的人”奠定基礎。筆者認為最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數小組合作學習。
1.立足學習實情,搭配學習小組。學習小組不是前后桌機械的湊群,我們要跟進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優勢特長進行統籌搭配,常見的搭配原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也就是小組之間是同等能力關系,而組內搭配有中、低、高三個層次的學生。一般來說一個組以5個人左右為宜,太少交流不充分,太多則影響合作交流的質量。這樣設置不但利于組內形成以優勢帶劣勢,而且便于組間公平展示、對比和競爭,從而利于促成學生進行相互學習、相互趕超的學習氛圍,也容易達到優勢互補,相互學習,最終實現共同進步的教學目的。
2.把握教學內容,巧設討論要點。小組合作學習也不能任馬由韁,那樣只會制造熙熙攘攘的虛假繁榮。因此,我們要對合作學習設置好對應的任務和方向,讓大家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和探索準繩。這就要求我們嚴格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要求,分別設置討論重點,指導同學們自主探尋熟悉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思想,這樣才能保障合作學習的正常開展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交流和探討,最終生成知識、遷移能力。
例如,筆者在教學文言文《蘇武傳》時,就根據大綱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能力,留出以下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①疏通文言知識,將文章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如被動用法、使動用法等)和古今異義的詞匯進行歸納總結;②歸納文中出現虛詞,并進行分類比較;③總結文章中出現的倒裝句,并進行歸類。
如此設置問題直指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有計劃的交流互動全面掌握文言知識,有層次地完成教學目標,達成教學任務。
3.完善展示交流,教師適時指導。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模式,但是這不等于將教師置之度外,教師依舊是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和監督者。如果沒有監督,就可能存在合作不力,甚至出現談天說地的現象;如果沒有指導同學們遇到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會遲滯合作進度,也有可能組內思想無法統一,形成認知偏差。
這里還以上例,因為文言文晦澀難懂,且討論和歸納的知識點繁瑣,許多同學表現出消極情緒,討論過程中筆者就曾發現有同學競從教學內容偏移到了電視劇《漢武大帝》,這是合作課堂不允許的,需要我們及時撥亂反正。當然更多的是學生遇到問題,一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比如文中有“天雨雪”一句,許多組都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因為不少同學都認為氣象中本身也有“雨雪天氣”這里的雨未必就是“下(雪)”的意思吧。筆者發現這種情況,等到大家交流成熟時,趁熱打鐵進行指導:如果理解成“雨雪天氣”那中間就缺少必要的謂語,句子不成立;再者根據后文的“嚙雪”可以知道下的是雪。
合作學習中,老師是導演和參與者,能在維持秩序的同時及時給予一些必要的點撥和指點,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指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圈點課文的重點內容。
上文是筆者實踐新課程多年以來的幾點教學管窺,新課改以來廣大一線教師積極探索出許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但是囿于課堂時間限制,我們不可能在教學過程中一一羅列,所以筆者謹以此文為例提醒大家在教學實踐中不要拘泥他人的理論說教,要能立足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然后結合教學內容特點設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有效提升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