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梅朵
摘要:依據團體動力學的理論與方法,在初中語文親子課外閱讀中通過設置明確合理的閱讀目標、制定切實有效的閱讀評價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營造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有利于順利完成閱讀任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團體動力學;課外閱讀;親子閱讀
G623.2
一、團體動力學理論概述
團體動力學,也稱群體動力學,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提出的。團體動力學主要探求團體的發展、團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個體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相互作用的關系。團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構成了團體行為的主要動力。
二、團體動力學應用到初中語文親子課外閱讀中的可行性研究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和社會化的體驗過程。學生完成親子閱讀的過程中,由父母與他(她)結成一個閱讀共同體,家長與孩子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在檢查完成閱讀情況、評價及分享閱讀成果的過程中,組成了班級團體,學生個體、教師個體、家長個體都處于這個團體中,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如果是以年級為單位組織活動進行閱讀評價或分享,那這個團體將進一步擴大,影響也進一步擴大。所以,將團體動力學應用到初中語文親子課外閱讀中是具備可行性的。
三、團體動力學應用到初中語文課外閱讀中的方法和途徑
(一)設置明確合理的閱讀目標
閱讀目標的設置是否明確合理決定了家長與孩子是否能順利完成閱讀任務。在每個學期的開學初,我們把這個學期的閱讀書目列給學生,也把這個學期的親子閱讀任務明確給家長和學生,保證完成的時間。在任務安排上,也會選擇一個明確、富有激勵和挑戰意義、以及符合實際的團體目標,這個團體目標不但能被所有的團體成員理解接受,而且能提高團體效能。
例如對2011級學生初一第一學期發出《致2011級初一學生家長們的倡議書》,要求學生在本學期完成閱讀15-20本書的閱讀目標。書單中包括《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孩子你慢慢來》等15本必讀書目,《有味》《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等15本備選書刊,還有自定書目。15-20本這個數據是根據對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時間的調查基礎上確立的。這個學期親子閱讀的目標是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一本書、完成 “我與孩子(爸爸媽媽)同閱一本書”的讀后感。讀后感上交的時間是寒假結束。這個親子閱讀任務給了充裕的完成時間,保證了家長和孩子一起有更多的閱讀和討論。也因為初一起始年級,學生和家長熱情都很高,讀后感的數量和質量都很可觀。
(二)制定切實有效的閱讀評價方式
閱讀的評價是最難的。閱讀是個性化和社會化的體驗。評價涉及到的是標準、量化、評語。學校的閱讀評價主要針對學生。一個孩子讀了《孩子你慢慢來》,可能沒什么感受,但他很認真地在每一頁上都做了批注。另一個孩子讀了同樣一本書,可能他沒有做太多的批注,但他因為母親在生活中要求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快速,所以他對書中很多場景或觀點都有共鳴。那怎么評價這兩個孩子的閱讀體驗呢?
我們采取多種方式結合進行閱讀評價。一、檢查書本,翻看書本上的批注、留意書本的閱讀痕跡。二、完成一張親子閱讀卡,把平時與父母共讀這本書涉及到的有關討論簡單記錄,根據記錄評價。三、個人制作閱讀PPT在班級進行閱讀分享,根據分享內容評價。四、完成讀后感完成的質量進行評價。當然,這些評價更多是針對孩子完成閱讀的情況,目的也是為了激勵孩子有更多更深的閱讀。
評價對學生個體行為的影響最大,對學生團體的影響也大。例如2011級初一8班,學生彼此會比較閱讀書目的數量。認定的比較目標不僅在班內,也可能在外班。如果認定目標比自己讀的書目多,學生就會追趕,在班級內部形成一個相互交流互相促進的閱讀氛圍。因為學習階段的任務,有一段時間大家讀的是同一本書,在平時的閱讀分享會上,學生如果閱讀的是同一本書,個性化的體驗肯定會對另一個聽者有影響。這些閱讀共同體之間的影響使得班級的閱讀氛圍更濃厚。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豐富校園生活。親子閱讀的活動形式有:手抄報、展板、親子同臺朗誦會、PPT閱讀分享、親子朗誦視頻分享、讀書沙龍、書本交流卡、讀書記錄卡等。閱讀活動的范圍可以是一個班級,也可以是一個年級,還可以舉辦校園活動。活動的范圍越大,閱讀共同體相互之間的影響就會越大,團體動力的影響也越大。
例如有一個家長這樣寫道:“盡管平時工作家務繁重,我還是在每晚臨睡前捧起了這“寶貴的第一次”,這——在人生旅程中女兒第一次推薦給我的書。……從為女兒輕松掃除識字障礙,推薦買書給她,帶她跨入閱讀的大門,到每讀完一本好書后,女兒眼里閃爍的欣喜和滿足,還有迫不及待地分享閱讀心得的情形------一幕幕,一件件,定格在我的記憶里,也為我的人生平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我的人生也似乎在女兒閱讀成長中滋潤了,豐盈了。” 還有一個家長在參加完親子朗誦會后感嘆:“原來以為自己為孩子的付出夠可以的了,參加完朗誦會,才知道原來其他家長為了孩子的閱讀做了這么多做得這么好,我要學習的要閱讀的還有很多很多。”在活動中了解他人、認識自我,在集體中成長,這是團體動力在閱讀共同體中最大的作用。
(四)營造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
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的營造,有利于閱讀的開展,有利于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和諧,也有利于親子關系的連接。在親子活動中有一個孩子這樣寫到:“全家比賽似的共讀一本書,還是第一次。媽媽中午讀、爸爸傍晚讀、我晚上睡前讀;近兩個周六、周日的晚餐,全家的話題都是《蔣經國傳》。家人認為我讀不懂,于是做了讀前輔導,他們建議我先看書中蔣經國先生的照片,觀察蔣經國的神情,再看前言、后記,最后瀏覽正文,并建議我在閱讀時多關注蔣經國的個人品格、其‘人民的觀念以及‘家——鄉土觀念。我第一次在受到如此多的‘導讀下讀書,讀后,的確感概與困惑并雜。” 孩子的媽媽這么說:“于是家里近一個星期來的話題留在了這本書上。三個人各有感興趣之處,各有自己的評論,家里歷來民主風氣盛行,今次“百花齊放”了,我在意的是兒子如何從書中汲取營養,爸爸關注的是對當時史實的解讀,而兒子卻對蔣經國的為人處事甚感興趣。共讀一本書,家庭之樂倍增!”
在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下,作為閱讀的共同體,家長在引導著孩子的閱讀,孩子也在影響著家長。有一個家長這么說:“記得我上中學時最怕的就是背魯迅寫的課文,不知為什么對魯迅很抵觸。或許覺得他尖酸刻薄,或許是老師刻意要灌輸給我們的革命思想,或許是壓根讀不懂他想說什么兩頁就讀不下去了。這時反而是孩子給我解釋了一通,突然間我覺得這文章變得有意思一點了。于是我再讀《范愛農》(前幾天帶著抵觸情緒讀過一次),我拿了支紅筆,在讀到有想法處做了記錄,寫了點感慨。我竟然發現比上次讀有意思有狀態了。原來讀書需要與作者交流,才會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我好想和兒子分享我的感受與發現。”
(五)閱讀效果的總結
閱讀的效果,與閱讀過程的評價一樣,都很難用顯性的工具去衡量。因為閱讀的目的,不僅僅是提高語文成績,而是培養一種閱讀的習慣,培養一種關注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作家三毛說得好:“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很多時候,許多自己以為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通過引導閱讀,孩子們與家長們的生活也在悄悄地改變著。例如有一個孩子在讀汪涵的《有味》時,被書中所描繪的古老又神奇的工藝以及那種愜意而寧靜的生活深深吸引,覺得這些文字都相當的緩慢,這微觀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為此,孩子和媽媽還專門到書中所寫的地方——靖港小鎮去走了一趟。孩子的媽媽這么說:“終于按捺不住,在春節休假之時,手握著汪涵的這本《有味》,帶女兒踏上了通往靖港古鎮的路,出長沙,過湘江,往北八十里,曠野里出現一個小鎮,那就是靖港。青石板的小路,斑駁的木屋,悠閑坐著曬太陽的老人,埋頭仔細做著一桿大秤的呂爹,李家香干作坊里老舊的木桶,樂呵呵賣著木盆的于爹……這河流如柔軟手臂一樣環抱的靖港,如禪意般吸引著我,炊煙如夢,抵達我遙遠童年的日子。”
四、結論與建議
我們提出學校、家庭、班級要有書香氣,師生應有書卷氣。我們利用團體動力學,通過閱讀共同體的影響作用,以日常閱讀及系列的讀書活動為載體,真正讓讀書成為師生學習生活的常態,讓書籍涵養師生的心靈,成為師生精神家園的主宰。
學生閱讀的開展最重要的是時間的保證,如果學校能給語文學科每周安排兩節閱讀課,我想不管是課堂閱讀還是親子閱讀,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王和芬:《中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探究》,宜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2]呂鳳良 李宏飛:《基于中學生課外閱讀課程化體系建構的研究》,文教資料,2014年第23期(總第6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