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康璇++楊雪峰
摘要:通過分析我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自身特點,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進行探討。分別就學生課程實踐、創新實踐和創業實踐三個方面,構建了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和培養平臺,以期為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而服務。
關鍵詞: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探索;地理信息科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地理信息科學(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簡稱GIS)是一門實踐性、創新性和實際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創新型實用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作為非師范類專業,GIS的發展速度極快,應用范圍廣泛、影響領域眾多,是其他地理學科無法相提并論的。因此基于此背景,結合新疆師范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非師范類專業學生實踐技能提升的教學研究”,對我校非師范專業—GIS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進行探討,通過構建培養GIS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多維實踐平臺及其運作機制進行探索,開展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獲取、鞏固地理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處理實際問題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和探究的品質;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及社會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學的價值觀,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和科研能力。
1 目前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所省屬本科高校,新疆師范大學承擔著為地方培養人才、提供服務的重任。如何通過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和構建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系統化、科學化實踐平臺是我校非師范專業在學科發展方面所面臨的首要問題。目前,我校的GIS專業是學校在多年教學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興專業,其辦學經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相對于師范專業較為薄弱,實習基地的建設還比較落后[2-3]。加之由于承擔了高等教育擴招以后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我校GIS專業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學科建設方面,缺乏與學科發展相適應的實踐基地和實驗室;由于教學課時所限,我校GIS專業所開設的實踐課程課時相對較少,不能很好地滿足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專業設置上,受師資力量和辦學實力的限制,專業設置局限,一些應用型專業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不明顯,很難做到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來設置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中,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安排較少,實踐教學的研究性和創新性相對缺乏,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大,對專業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對專業學習的實踐操作能力不足。
2 構建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2.1構建原則
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是指基于教學實踐平臺、創新實踐平臺和創業實踐平臺,在結合各種校內外可利用資源以及合理安排時間的基礎上,在充分考慮每個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意在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面向GIS專業全體學生的創業實踐教育平臺。根據GIS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踐能力培養平臺應該遵循如下一些原則[4]:
(1)針對性原則 創建實踐能力培養平臺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并要求與專業培養要求一致,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2)條理性原則 按照從簡到繁,從低級到高級的原則,依照學生的接受力,分條遞進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完整性原則 平臺的實踐內容要環環緊扣緊密聯系,前后呼應使整個實踐平臺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并突出創新平臺的整體性。
2.2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
基于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構建原則,建立了我校GIS專業由教學實踐平臺、創新實踐平臺、創業實踐平臺組成的多角度實踐能力培養學習模式,并形成了以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重點,結合課堂授課及課外實踐,并綜合教學科研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5]。根據學生個體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制定多樣的實踐教學研究方向和構建多層次的實踐教學平臺,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新時代大學生,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2.2.1教學實踐平臺
教學實踐平臺是以師生教學過程為基礎,立足于課程體系的平臺,是培養專業人才及進行科研項目的前提條件。通過綜合課內外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構建教學實踐平臺的主要目的是:一、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等形式的授課進一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并結合軟件的操作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力;二、整合基礎課程中的實踐內容,加強專業實踐技能課程的開設,保證學生的基礎實踐能力。
2.2.2創新實踐平臺
創新實踐平臺是基于教學實踐平臺的,由實踐技能比賽、科研項目、各類學術活動組成的平臺,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開展相關學術講座、學生社團活動、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使學生參與到社會活動和教師的科研項目中。通過搭建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2.2.3創業實踐平臺
該平臺是綜合教學實踐平臺與創新實踐平臺,聯合實踐活動以及創業能力的訓練,旨在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率。為了培養全面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加強對實訓基地的建設,在建立和完善校內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的前提下,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校外實訓基地。
3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實現機制
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實現將有助于提高我校GIS專業學生的GIS數據采集與獲取能力、GIS軟件操作與應用能力、GIS軟件設計與開發能力以及GIS綜合能力(即能自主利用GIS技術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6]。當然,該模式的實現要依托有效的運作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完整的保障體系。
3.1構建“簡單——復雜——個性化”的運行框架
GIS專業實踐課程的安排應該依照學生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近年來,我校該專業學生的一些專業課中加入了一到兩周的實踐課程以及操作能力的測試,增加了課程的難度,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而后,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再由學生選擇,進行其他不同的實踐活動,如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比賽,創業大賽等。
3.2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有力實施都是依托有效的教學管理體系,實踐教學更是如此。除了制定保障實踐教學能順利進行的相關制度以外,對于我校GIS專業來說建立和完善校內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的各項管理制度,加大對教學儀器設備和實驗室的開放與共享,進一步完善校外實訓基地以及在專業單位實習的規則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無論是在教學實踐環節、創業創新項目,還是在專業實習訓練都有專門的人員負責,對學生加強指導和管理,并形成一整套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
3.3完善模式應用的保障體系
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必須要有完整的監督體系,通過實時掌握學生的實踐過程,對模式的實施進行全面正確評價和改進完善。同時,培養模式的實施要建立在校內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的前提下,更要改進和完善校外的實訓基地和實習基地,要盡可能多的增加學生去相關單位實習的機會,拓寬學生的校外實踐渠道。最后,要鼓勵教師基于自身科研項目,積極指導學生參與其中,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軟硬件皆施才能保證培養模式順利進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實質性作用。
4結語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是單指課程或者單指實踐內容的培養,而是要形成從課程到實踐再到創新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課程中加強學生的專業基礎,在實踐中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社會工作崗位中盡可能多的用到所學的專業知識。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完善不斷調整的過程,只有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際的操作,才能培養出同時具有穩固專業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并兼有創新精神與開發能力的GIS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妍溪.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及展望[J].信息通信2015(3):163.
[2]劉賢趙,李朝奎,陳新保,等.GIS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構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 7(1)147-150.
[3]吳國芳.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以基于ERP平臺的信息管理專業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30(366):50-51.
[4]鄧蕾蕾,趙月玲.高等農業院校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實踐平臺探索[J].長春大學學報,2013,23(4):448-450.
[5]孫小軍.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2(1):61-63.
[6]王雪梅,柴仲平.地理信息技術在高校地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課程[J].教育研究2012(36):220-221.
作者簡介:王雪梅(1976—),女,江蘇銅山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