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健
摘 要:該文選取六盤水市山地旅游資源中最具代表性的景點——韭菜坪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查對韭菜坪景區開發及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總結分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從而進一步促進韭菜坪乃至整個六盤水市山地旅游資源的合理可持續開發,提升六盤水市旅游質量,帶動全市經濟增長。
關鍵詞:六盤水;山地旅游資源;發展現狀;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6-0168-02
在我國乃至世界多數地區都已將旅游業作為區域發展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山地旅游在旅游業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六盤水位于云貴高原區東部,市境內90%為山地,山地旅游應當成為六盤水市旅游開發的支柱,成為促進六盤水市經濟結構轉型的主力,成為山區居民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因此,六盤水市山地旅游資源在開發中產生的問題及提出相應的發展模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六盤水市山地旅游資源概況
1.1 六盤水山地旅游概況 山地一般是指海拔在500m以上具有一定坡度的正地貌類型。山地因海拔高度的不同又可分為高山(海拔高度在3 500m以上)、中山(海拔高度3 500~1 000m)、低山(海拔高度1 000~500m)。六盤水市一般地區的海拔在1 400-1 900m,鐘山區大灣鎮韭菜坪是地面最高點,海拔為2 901m,最低點出現在六枝毛口鄉海拔586m,相對高差2 315m。
1.1.1 自然概況 六盤水地處云貴高原東側一、二級臺地斜坡上,云貴川三省交界,東經104°18′~東經105°42′,北緯25°19′~北緯26°55′。六盤水地貌景觀以山地、丘陵為主,另有盆地、高原、臺地等地貌類型。氣候類型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在低緯度高海拔等因素的作用下,氣候溫暖濕潤,使得年平均氣溫維持在13~14℃,7月最高均溫19.8~22℃,1月最低均溫在3~6.3℃。
1.1.2 人文概況 六盤水得益于三線建設的成果,奠定了厚重的經濟基礎,據統計,2015年六盤水國民生產總值(GDP)到達1 201.08億元人民幣,排在貴陽、遵義、畢節之后,位列全省第四。截至2010年,數據顯示全市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為73.5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比率達25.8%。六盤水所處的地理位置讓本市有“四省立交橋”之稱。
2 六盤水市山地旅游資源SWOT分析
2.1 優勢分析 六盤水市旅游資源豐富、種類齊全、特色明顯。全市有少數民族44個,因此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以及玉舍國家森林公園、盤縣妥樂古銀杏風景名勝區珍稀植被資源、野鐘黑葉猴保護區珍稀動物資源等眾多獨特的自然旅游資源。六盤水也被稱為“中國·涼都”,得益于六盤水良好的氣候條件。
2.2 劣勢分析 各景區向外的宣傳的力度不夠,表現為景區的信息不夠完善,游客信息獲取的渠道少或獲取的信息不全,增加游客的心理感知距離。導致部分旅游資源知名度較低,景區吸引力不夠。
2.3 機遇分析 六盤水市正由能源工業城市向綠色經濟旅游城市轉型,并提出“大健康,大旅游”的旅游概念。因此六盤水經濟產業結構正在進行大力調整,由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服務業轉移,讓更多的剩余勞動力在第三產業提供服務。六盤水市政府部門十分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的產業效益。在產業扶持方面,按產權分離的原則明確旅游資源所有權、管理權與經營權的所屬,鼓勵民資、外資等資本形式投入到旅游業的開發中,以特許、承包、租賃等方式為各種民間資本提供渠道,參與開發建設盈利性旅游項目,將一事一策的方式運用到重大旅游開發項目的配套優惠政策。
2.4 挑戰分析 同質化嚴重,競爭壓力大。在全國山地旅游資源開發的熱潮中不只是六盤水在對其進行開發,且在全國來看已經有較多的開發的很好的山地旅游資源,同質競爭較大,這給六盤水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3 韭菜坪景區旅游發展現狀分析
3.1 韭菜坪概況 韭菜坪景區坐落于貴州省西部,在畢節市赫章縣與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的接壤處,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野生韭菜花分布帶,同時韭菜坪也是我國獨一無二野生韭菜花保護區。有“貴州屋脊”之稱的韭菜坪是貴州陸地上的最高峰,海拔為2 901m。在韭菜坪景區周圍,居住著和自然相處融洽的少數民族同胞,由于受現代文明的影響較少,這里保留著即將消失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阿西里西”文化。
3.2 景區發展現狀
3.2.1 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通過對景區建設方面調查數據的整理統計,從9個方面進行說明,各方面的選項分別為好、較好、一般、較差。(1)有53.2%的游客認為景區配套設施的安全性、便捷性一般。(2)54.5%的游客認為景區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一般。在景區景點設置方面的特色性及文化精髓是否突出來看,49%的游客認為只有少部分能展現景區的特色及文化精髓,在絕大部分能、全部能、基本不能這3個方面占比分別是35%、7%、9%。
3.2.2 景區未來發展建議方面 通過整理調查數據,由游客選出韭菜坪景區應打造何種旅游模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以自然風景為主、以露營為主、以山村度假為主,在所有被調查者中分別為85%、52%、51%的選擇率。在游客長期的旅游活動的對比中,游客覺得景區還缺乏什么、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的選項中所有被調查者中有62%的游客選擇缺乏娛樂性,54%認為景區交通不夠便捷,51%認為景區文化底蘊不夠濃厚。
3.3 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對問卷的調查整理,將問卷調查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總結為以下幾點:
3.3.1 客源市場單一 韭菜坪景區的主要客源在省內,景區應在保證省內客源不減少的情況下,逐漸吸引并引入周邊省市的客源。景區游客集中在省內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1)山地旅游品牌沒有打響,景區吸引力不夠。(2)游客對景區的距離感知大于旅游收獲,不愿花較多的時間在旅游途中。
3.3.2 旅游動機比較單調 多數游客的旅游動機仍是處于旅游的初級階段游覽觀光,最主要原因就是景區開發不足,不能滿足游客其他方面的特殊旅游需求如露營等。因此景區應開發出適合更多年齡層的旅游活動項目,比如針對老年人的康體養老旅游,針對兒童、少年的游戲設施,針對旅游目的不同的人群打造不同旅游項目,其中包括去韭菜坪做科研學習的學者、研究人員。
3.3.3 基礎設施不完善 游客在進行旅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是去欣賞景區的自然風光,還有景區的服務設施,要求景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讓游客從進入景區到離開景區的時間段內,對景區的服務、餐飲、住宿、交通、游玩、購物、娛樂等各方面都感到滿足。
3.3.4 宣傳力度過低 宣傳力度過低也是造成客源市場單一的一個重要原因,造成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景區沒有一個引爆性的旅游特色產品引導宣傳導向,實際宣傳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景區應該增加游客獲取景區信息更新的渠道,從旅行社、電視、網絡等方面把景區廣告做好,提高景區知名度。
4 韭菜坪山地旅游開發策略
在山地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為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盡量保證景區自然環境的完整,使景區在開發之后生生不息良性的循環發展,得遵循以下幾個開發原則。
4.1 因地制宜原則 在對山地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盡量減少人工建筑物的布局,無法避免必須修建的建筑應和山地的自然景觀協調,不顯得很突兀,影響景區的整體觀感,讓游客在游玩中找到回歸大自然回歸山地的樂趣。發展山地旅游各景點的景觀布局會有差異,不能用統一的方案完成景點的開發,因此旅游景點的開發要遵守因地制宜原則進行[3]。
4.2 適度開發與保護原則 山地在一定程度上就包含了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動植物資源等的自然綜合體,因此山地旅游資源的開發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旅游活動單一的問題,景區管理處為避免這種可能的出現就會大力的投入開發出更多的景點[1],在更深層次的開發中就肯定會出現開發過度的問題,導致一些珍貴的自然形成物受到破壞,得不到長期發展,致使景區失去存在的意義。所以,要在遵守適度開發和保護原則的條件下對景區進行開發。
4.3 特色原則 一個景區的生命周期與景區開發出來面向游客的產品是否主題鮮明突出特色有很大關系,也是吸引游客的直接動力和景區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山地旅游的開發必須注重特色性,讓游客體驗到有別于其他地方的山地旅游環境和地方特色文化,并留下深刻印象。
4.4 鼓勵居民參與原則 山地旅游的開發都在山區,韭菜坪山區也不例外,當地居民生活拮據,開發山地旅游就給當地帶來了新的經濟發展活力,居民能參與到這樣的經濟活動中去并從中獲得利益,但是當地居民可能因為保護意識較差,致使景區開發企業與當地居民在利益產生沖突時[2],與當地居民產生矛盾,使得雙方利益受損,所以要求景區的開發管理者與政府與當地居民利益共存,并鼓勵他們參與到景區的建設與經營中去,雙方互利互惠求同存異共同發展,避免雙方沖突。
參考文獻
[1]王瑞花.云南山地旅游資源特征及開發保護策略[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5.
[2]劉宇峰.陜西秦嶺山地旅游資源評價及開發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3]馮德顯.山地旅游資源特征及景區開發研究[J].人文地理,2006,06:67-70.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