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輝邱若宏
(1.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思政部 廣東廣州 510311;2.廣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廣州 510320)
中國共產黨科技價值觀的歷史演進
李平輝1邱若宏2
(1.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思政部 廣東廣州 510311;2.廣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廣州 510320)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共領導人根據各自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變革任務,對科技價值問題展開了深入論述。從“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器”,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再到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是“國家強盛之基”和“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些論斷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在科技價值觀領域的歷史演進。
中國共產黨 科技價值觀 歷史演進
科技價值觀是指人們對于科學技術有什么功能、價值及其作用的根本看法與觀點,是對科技同人類社會的價值關系的概括與總結。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共領導人的科技價值觀代表著中國共產黨科技價值觀的歷史演進。他們各自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變革任務,對科技價值問題展開了深入論述。從“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器”,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再到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是“國家強盛之基”和“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些論斷不但強調了科學技術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深化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技價值學說,為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早在1940年2月,他在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就指出:“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它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贊成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薄白匀豢茖W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器”,“人們為著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盵1](P269)毛澤東將科技看成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故而非常重視科技作用和科技工作。他在給兒子的信中也寫道:自然科學是真學問,將來用處無窮,目前當以潛心學習自然科學為宜。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又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以便為全面恢復和發展經濟做準備。
全國解放后,毛澤東更加重視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維護民族獨立的支撐作用,認為科技是發展生產力、改變落后面貌的關鍵因素。他通過分析和研究世界先進國家的發展道路,指出:“資本主義各國,蘇聯,都是靠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來趕上最先進的國家,我國也要這樣?!盵2](P126)1956年1月,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毛澤東倡議:“全黨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致,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斗?!盵3](P12)1963年,他在聽取聶榮臻關于科技發展規劃時又鄭重指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2](P351)
技術革命是毛澤東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他認為:“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盵4]他主張建設一批現代化工廠作為骨干,同時對老廠實行挖潛革新,技術改造。他認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用機械裝備農業,是農、林、牧三結合大發展的決定性條件?!盵2](P101)毛澤東還十分關注國防現代化,認為這是關系到國家安危的重大問題。他一再強調,“在科學研究中,對尖端武器的研究試制工作,仍應抓緊進行,不能放松或下馬?!盵5](P392)由以上可以看出,對于科學技術的功能與價值,毛澤東既有宏觀的抽象思考,又有具體而細致的分析與論述,凸顯了一位戰略家的思維特點。
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深刻領會到現代科技的巨大力量。1975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間,就有意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觀點,但受到黨內極“左”勢力的重重阻撓。1978年3月,重新出來工作的鄧小平終于喊出了振聾發聵的話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鄧小平深刻揭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含義。他說:“歷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我們常說,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里講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6](P88)接著,鄧小平提醒人們注意:今天,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工藝的變革,產品的升級換代都非常迅速,勞動者只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技領域發生的深刻變革和一系列新興科技產生的現實出發,闡明了科學技術在多方面直接就體現為生產力,一系列新興產業都是建立在新興科學基礎之上的。他說:“當代的自然科學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于生產,使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學技術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6](P87-88)在這里,鄧小平不但反復闡明了科技是生產力的思想,而且開始將科技放在生產力的首要位置和最重要位置。
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鄧小平對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和生產力性質,講的次數越來越多,份量也越來越重。他反復強調科學技術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提醒全黨對科學技術的重要價值要有充分認識。他指出:“中國要發展,離開科學不行。”“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離不開科學?!盵7](P183)經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鄧小平對于科技功能價值的認識逐漸發生質的飛躍,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層次。1988年9月5日,他在會見外賓時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睌堤旌螅诼犎∮嘘P部門工作匯報時又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7](P274-275)此后,他又多次重申并論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重要命題。1992年初,他在南方巡視期間又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一、二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多快??!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鄧小平用我國改革開放這些年的發展實踐告訴人們,離開科學技術,我們的經濟就不可能發展得這么迅速。
由“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上升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在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對人類實踐所提供的新經驗、新成就的科學總結;具體來說,是他對現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發展新態勢的新概括,同時也是對現代生產力系統結構和發展趨勢的準確分析與把握。這一嶄新論斷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在大力宣傳和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同時,積極深化和拓展了這一認識。他高度評價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斷,認為“這一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和關于生產力的學說,揭示了科學技術對當代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位的變革作用,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盵8](P20)不僅如此,江澤民還對這一論斷作出了重要的發展和深化。他認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愈益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動力量?!盵8](P20)1994年2月,他在給《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所寫的序言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本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和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生活,科學技術日益滲透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并且歸根到底是現代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8](P168)在這些論述中,江澤民初步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推動力量”、“重要動力”、“重要標志”、“決定性力量”等見解,顯露了他對鄧小平科技思想的深化。
新世紀之初,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這一重要思想體系中,科學技術具有重要地位。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兩個方面都直接與科學技術相關聯。在中國科協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江澤民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盵9](P261)接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講話中,他又一次系統闡述了這一新觀點。他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茖W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世界生產力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未來的科技發展還將產生新的重大飛躍。我們必須敏銳地把握這個客觀趨勢,始終注意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跨越。這是我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重要職責?!盵9](P275)
在唯物史觀看來,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狀況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江澤民的上述論斷豐富了唯物史觀中的生產力標準的內涵,深化了關于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決定性作用的認識。具體來說,這一論斷主要包含著兩方面的創新。一是明確區分了先進生產力與落后生產力,科學技術屬于先進生產力的范疇。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二是深化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暗谝簧a力”論主要表明科學技術在現代生產力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和重要,居于“第一”的地位,而“先進生產力”論則不僅立足于當下,更著眼于未來,指明了發展科學技術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主要方式和道路。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繼承鄧小平、江澤民的基本思路,繼續深化、拓展著對科學技術社會價值的認識。在2004年6月的兩院院士大會上,胡錦濤初步闡釋了他對于科技巨大作用的見解。他指出:“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科學技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資源,是引領未來發展的主導力量?!盵10](P112、117)
2006年1月,新世紀的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召開。胡錦濤在大會報告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盵11](P184)同年6月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他再次強調指出:“從世界科技發展看,科學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正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茖W發現正在為技術創新和生產力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道路,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縮短,技術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為主要標志的高技術及其產業快速發展,不斷創造出新的科技制高點和經濟增長點,成為科技創新和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盵11](P478-479)2010年6月,胡錦濤又一次鄭重宣告:“實踐充分證明,科學技術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進步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茖W技術作為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推動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盵12](P746)
胡錦濤在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等論斷,進一步概括了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科學技術不但是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且是解決人類面臨的諸多難題的鑰匙??萍佳该桶l展深刻改變著經濟發展方式,科技創新成為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問題的重要途徑,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特別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時,胡錦濤等中共領導人沉著應戰,反復強調只有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才能走出困境。
胡錦濤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立場,對科學技術與人類文明進步的密切關系進行了深刻揭示。他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和原動力的作用日益凸顯,科學技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深刻地決定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12](P746)接著他進一步分析道,當前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密切和復雜,尋求科學的發展理念和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我們必須把握機遇,審時度勢,科學謀劃,順勢而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我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科技在民族振興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2013年9月,習近平在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沒有強大的科技,“兩個翻番”、“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就難以順利達成,中國夢這篇大文章就難以順利寫下去,我們也難以從大國走向強國。
習近平認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2016年5月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他再次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萍几锩偸悄軌蛏羁谈淖兪澜绨l展格局。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難得機遇,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快速提升。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規定:“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3]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就此反復強調,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v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盵14](P7)為此,他主張國家迅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習近平闡明的這一論斷包含著兩方面的基本涵義:一是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源,二是科技創新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新的世紀里,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但要靠科技知識的運用,更要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只有創新、創新、再創新,才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不竭源泉。同樣地,當今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也已前移到原始性創新階段。在科技創新中,基于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的原始性創新,將會帶動一批高技術企業的成長,開辟一片新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構筑新世紀科技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原始性創新能力將決定一個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權重和地位。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的科技價值觀既是一脈相承又是與時俱進的。首先,這種性質體現在他們的核心觀點基本相似,主要傾向基本一致,但同時又各有側重,又伴隨著發展變化。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不同于普通科學家,他們都是政治家、戰略家,都是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思考科技價值問題的。他們的主流觀點都偏向于工具主義價值觀,都重視科技對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巨大推動作用,都充分肯定科技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積極意義。當然,他們又各有側重,表現出許多細微差別。毛澤東對科技的生產力功能似乎認識不足,但他對科技問題的哲學思考廣泛而深刻,后人難以企及。鄧小平率先對科技的生產力功能做出創造性闡述,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做出了重大發展。江澤民在闡發鄧小平相關論斷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科技與先進生產力相聯系,而且開始關注科技倫理問題,認識到了科技可能存在的負面效應。胡錦濤則更側重于從社會發展的全局來闡述科技的價值,將科技的意義提升到人類文明的高度。習近平一方面從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宏觀視野來闡釋科技的價值,另一方面則注重從社會發展動力的視角來定位科技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的科技價值觀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還體現在它們有著共同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鮮明的時代特征,這種歷史使命和時代特征的具體內涵又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面對社會革命的歷史性任務,毛澤東明確提出“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武器”這一命題,深刻闡明了自然科學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作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主張開展技術革命,說明他對科技與生產發展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于當時中國的社會生產還處于低水平階段,科技的作用并沒有充分顯露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毛澤東的認識。
鄧小平深刻總結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80年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態勢,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進而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光輝論斷,不僅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它明確地昭示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求得發展和強盛,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20世紀90年代,世界生產力發展出現新的特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下,江澤民一方面大力宣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并確立科教興國戰略,同時對這一思想做出創造性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等新觀點,從而將國人對現代科技價值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進入21世紀,世界科技發展和科技革命進一步加速,各國從保持和重塑競爭優勢的戰略高度,紛紛對科技創新的戰略布局和發展政策進行新的重大調整。從國內看,總體小康目標實現,但建成全面小康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擺在黨和人民面前。胡錦濤將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納入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建設的視野中,闡明“科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和原動力”等論斷,再一次凸顯了黨對科技價值認識的擴展和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動力轉換迫在眉睫;30多年的快速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有影響的科技大國、經濟大國,但距離世界一流的科技強國和經濟強國仍有較大距離;黨中央及時提出了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成為新時期國人追求的明確理想和強烈期盼。習近平正是在此大背景下來思考科技發展和創新問題的。他喊出了“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則民族興”,以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等嶄新論斷,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4]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澤民.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9]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9.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D239
A
1007-9106(2017)04-0015-05
*本文為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6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專項課題“‘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基本內涵與實踐要義研究”的成果之一。
李平輝(1975—),女,法學碩士,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思政部講師,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研究;邱若宏(1966—),男,歷史學博士,廣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