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立
(平頂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平頂山 467000)
先秦商業文化的當代價值探析
李建立
(平頂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平頂山 467000)
先秦時期商業道德中愛國助民、善行廣布的崛起之道,遵守“義重于利、見利思義”義利結合道德精神,注重“以誠為本、誠信經商”的從商之道,發揚“敬業奉獻、勤勞節儉”的創業精神,不僅為古代商業活動的終極目標與商人精神世界起到了指引與推動的作用,而且在當代經濟活動中依然具有現實價值。
先秦 商業道德 當代價值
先秦的商德是調整交換活動中買賣雙方關系的利益關系的行為規范,是用來指導商業活動與規約商人思想行為的道德準則與道德規范的總和,是傳統商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商業活動中形成的“公平交易,取舍有度;誠信經商,守信重諾;敬業樂業,不事奢侈;愛國濟民,多做善事”等價值取向,對后世商業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就其精神實質而言,是古今相通的。
先秦的商德凝聚了傳統倫理文化精華,具有歷史的延伸性與廣泛的適應性,更具有繼承性。目前,我國己進入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階段,發展市場經濟與弘揚道德文明不但不相矛盾,而且可以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所以,應站在社會實踐的高度,從先秦的商德中概況出新的理論認識,以便挖掘出先秦商德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愛國濟民、善行廣布是先秦商人所具有的高尚道德情懷,先秦時期許多商人不但投身商海,謀取商業之利,而且愛國濟民、樂善好施,在商業的大潮中表現出了較高的道德境界。
商業道德是一定社會價值與社會道德在商業活動中的具體化,是從事商業活動人員在商業活動中對職業活動規律認識的行為準則;同時,商業活動中所具有的利益與義務關系又直接影響到從事交換活動人們的道德信念及其用以評價行為的道德準則,這些準則對從事商業活動人員的道德品質上要求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是具有超越某一時代的特性,是可以繼承的。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企業的發展不僅追求經濟效益,而且更應該追求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來反過來反哺民眾、社會和國家,來實現企業的長足發展和良性發展。
事實上,現代許多的企業和工商者在企業的發展中,用自己的實實在在的行動來詮釋了先秦的“愛國助民”的商業道德思想,用自己的可歌可泣的事跡繼承與發揚了先秦商德中的“善行廣布”的商業道德思想,他們關心祖國的命運,善行廣布,報效祖國,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如世界船王包玉剛就是一個關心民眾疾苦的義商。“早在1929年,包玉剛回到了故土,憑借他在世界船運界的影響與地位,率先購買中國的船只,使得舉步維艱中國造船業開始發展,推動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1984年,他回到了故鄉——寧波,看到當時寧波沒有一所綜合性的大學,于是捐資2000萬美元,建立寧波大學。他說:“培養人才與興辦大學是中國當務之急,希望愛國愛鄉而有能力的朋友鼎力相助,共襄此舉。”據有關的資料統計,不包括信托投資、合資項目,包玉剛在國內的捐款達到6億港元”。[1](P156)這種用回報社會的愛國濟民的精神,不僅是包玉剛本人愛國濟民的人生觀體現,而且也是傳統商業道德精神的鮮明體現。
許多的商業工作者更是如此,他們繼承了傳統商德中“愛國濟民”的思想,以為祖國多做貢獻、服務于人民與社會看做是商業企業的發展目標,看做是商業企業的最大幸福。建國初期的大慶油田職工就樹立了“為中國爭光、爭氣”的目標,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正是在“愛國報國”的激勵下,許多的商業工作者在商業實踐行動中繼承與發展了先秦商德的“善行廣布、博施濟民”的優秀思想,創造了令人自豪的業績與輝煌的成就,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的富強。長虹集團的產品逐漸在各地打響,銷售連年攀升,市場占有率名列前茅,就是他們以“產業報國,民族昌盛”作為自己企業的發展方向;海爾集團全體職工更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精神,把“創造中國的世界名牌”定為企業的發展方向,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許多的商業工作者在商業活動中繼承與發揚了先秦商德中“善行廣布、愛國濟民”的思想,他們不僅關心祖國的命運與前途,而且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扶困助危,在交換活動中升華了自己的道德境界,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勢必在商業活動有助于克服短期的利己行為,從而對其追求物質效益與文明效益共同提高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商業工作者在商業的活動中以先秦商業道德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不僅是當代商業工作者商業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商業工作者在善行廣布、博施濟民中升華了自己的道德境界,也必將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化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見利思義,注重道義是先秦商業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強調在商業貿易活動中,作為企業見利思義,應是利于企業和利于消費者的有機統一。因此,先秦的“義重于利、見利思義”義利結合道德精神不僅對傳統的商業活動具有指導作用,而且對于當今的市場經濟仍具有借錢作用。
現在,我們實現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處于新舊體制交替的改革新時期,特別是原有的利益群體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利益群體結構正處于一個急劇變化的時期,這樣會導致人們心理結構與交往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激發了人們對利的追求。
一般來說,求利對人來說無可厚非,但這種求利的趨向,如果缺乏倫理道德的約束,極易誘發一些人為謀取一己的私利而采取與良心等相違背方式從事活動,勢必出現損人利己的行為,一般有假冒偽劣、欺騙欺詐、違反合同等等。再如:“1997年1月,在山西朔州就爆發了震驚全國的假酒案,這場悲劇使27人死亡,數百人中毒。這個事件絕非偶然,自1997年以來,全國已查處8起假酒致死人命的案件,共有75人死亡,700多人中毒,主犯被司法機關判處死刑就有10人。”[2]這些行為嚴重的擾亂市場交易秩序,損害了消費者、廠家、國家的利益,敗壞了社會主義商業道德作風,敗壞了社會主義風氣。
市場經濟應對人們的求利趨勢加以規范與引導,最好的規范與引導就是道義,即正當的合理的高尚的思想與行為提倡與發揚。顯然,先秦時期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這些話說的就是“義然后取、取之有義”的行為準則。“見利思義、取之有義”的行為準則,在商業交換活動中,便會表現為商業企業、商業工作者經商價值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便是對其的描述,其中的“道”就是商業企業及其商業工作者做事的行為準則,即倫理精神價值。這種“義中取利、以義制利”的價值觀,不僅對傳統商德發展起到了指導性作用,保證了傳統商德的發展;而且許多商業工作者繼承了傳統的商德作風,提倡“見利思義、取之有道”的商德,使自己的商業活動符合道義的原則,在維護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尋求自己的正當的合理的利益。
又如“新光集團的創始人吳文獅就主張把社會效益,即為民眾帶來好處作為第一要素,早期經營面粉業,后來經營紡織業,都是為了給民眾帶來精神與物質的保證。他的價值觀就是給員工和社會造福比盈利更重要,主張企業的利益必須還原社會化;他把他的經商理念灌輸到職工的心中,讓職工形成較好的道義觀,使全體職工形成“義重于利”的商業價值觀。以“先義后利”的義利觀為指導思想,可以明確商業企業的經營目標,擺正個人利益、企業利益與社會國家利益的關系,對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是極為重要的。”[1](P56)
上述一些商業企業的成功暗示:商業企業在商貿活動中是可以把商業道德與商業利益結合起來的,是可以實現雙贏的。道義不僅可以給商業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而且可以通過商業企業這個特殊的“窗口”產生一定的輻射作用。為此,對于商業企業及商業工作者應以義利并重為本,由追求利益向謀求精神效益、社會效益的價值觀轉變。所以,商業企業及商業工作者在追求利潤最大同時,應重視精神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做到在交換活動中義利并重。這樣,商業企業與顧客、與社會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首先,需繼承與發展先秦時期的“義利觀”思想,提倡新形勢下的“義利統一”(義指合乎人民的利益,反映對時代發展趨勢的道德,而利指應合乎社會主義本質的功利思想)的義利觀思想,倡導商業企業用優質價廉的產品或服務來占領市場,在價格合理、數量足夠、質量可靠、遵守道義的前提下,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前提下,在推動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前提下,來獲得正當的利潤。其次,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利益經濟,在這種條件下,商業工作者勢必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追逐利益,會使商業工作者之間、商業工作者與其他企業之間、與國家之間發生矛盾與沖突。商業道德教育不僅要使商業工作者意識到他們的商業活動不論成功或失敗,都應正當的去尋求利;而且更要使商業工作者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樹立一切為人民的利益觀。唯有如此,商業企業及商業工作者應把兩個文明建設的服務作為自己首要的職責,在推動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增長的活動中獲取合理的收益。
以誠為本、誠信經商”是先秦商德所倡導的基本道德規范。其注重“守信重諾、誠實守真”思想以及在經商中的講究信譽、講究信用的道德規范,是傳統商業倫理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促進了傳統商人道德素質的提高與完善。“以誠為本、誠信經商”是中外商業活動中的金科定律,也是現在商業的從商之道。
俗話說“經商應以信義為本,可以誠招天下客”,可見信義是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的經商之本。“同仁堂”是我國中藥行業中的老字號,其金字招牌歷經三百年而不衰,綜觀同仁堂的發展歷史,就是把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倫理文化如:“誠信為本”等商業美德融入到商業企業經營的實踐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有中藥行業特色的同仁堂文化。如:濟民的創業宗旨,守信重諾、誠信守真的道德行為規范,代代相傳。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同仁堂不僅繼承了古老的誠信為本的道德行為規范,而且又將其商德思想進一步的發展,將其融入到為人民服務的經營思想中去。因此,同仁堂的發展壯大之路,就表明了同仁堂集團把傳統的商德思想與現代商業企業的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同仁堂自己的經銷理念,這也是它久盛不衰的原因。
再如“香港的一洲集團也是這樣的典范,其董事長莊永競便是一個以信義為行為準則的商業企業家,在他的企業,信是企業的核心內容,要求言行如一;同時,他講信義,誠實而不欺騙,且仗義疏財。他曾說:“積累半生的經驗,從商之道,為人之道重在一個“信”字,言而有信,信必昭著;言而無信,寸步難行。”[3](P254)香港企業家莊永競的成功事例充分體現了傳統商業美德思想中的“誠信”的特點。
“誠招天下客,義納八方財,”在商業活動中,誠信對企業來說是一種無形的財富,而商業企業中的人、財、物等是有形的財富。那么,誠信這種無形財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是有形資產無法所比擬的。市場越發達,競爭越激烈,商業企業與商業工作者更應樹立誠信的價值觀。誠信為本,以“信義”打造商業企業及商業工作者的外部形象,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更多的投資與收益。應該說,商業企業及商業工作者的外部形象與商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商業企業外部形象是商業企業發展的源泉。現在許多商場及商業企業實施“誠信工程”,鑄就商業之魂——誠信,這都充分的說明了商業企業及商業工作者在實際的商業活動中較好的保持了自己良好的商業形象。
因此,商業企業與商業工作者應在交換活動繼承與發揚先秦商德中“守信重諾、誠實守真”的思想,發揚講求誠信、誠實不欺的商業道德精神,讓“信義經商”成為商業活動的基本價值取向,可以打造好商業企業與商業工作者的外部形象,以維護社會經濟發展的正常秩序。
“敬業樂業、樂中思苦”的創業精神是先秦商德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商業者及商業企業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對于商業者與商業企業,特別是隨著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商業發展處于一個新的機遇之中,因此,商業者與商業企業一方面應面對新的形式,制定相應的策略;另一方面,應該學習與借鑒先秦商德中“敬業樂業、樂中思苦”的創業精神,提倡敬業奉獻,勤勞節儉,艱苦奮斗,以自己的辛勤勞動服務于國家與社會,這說明“敬業奉獻、勤勞節儉”的創業精神對于企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勤能增加企業的收入,儉能節約開支,勤且儉能使商業企業處于不敗之地。“勤勞節儉”的美德被許多的商業企業家所推崇的。如:“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在成功之后生活依然十分的節儉,早餐往往是酸菜湯,其實不過是一些平常人家所吃的家常菜;但他對社會的公益事業卻慷慨解囊。”[4](P253)勤勞節儉、敬業樂業的美德在他們的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而當今一些廠長、經理卻興奢侈之風,不僅影響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秩序,而且在經濟活動中表現出了只知自己享受不顧社會與國家的奢侈思想,流露出了不想承擔社會責任的惡劣思想。對于商業企業家過高的消費,一方面,傳統商德中的“敬業樂業、樂中思苦”的思想無疑是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另一方面,對于商業者應加強商業道德教育。應加強傳統商德的教育,因為傳統商德是我們古代倫理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并且傳統的商德從整體上已達到較高的水平(當然也有缺陷不足之處)。而現在一些商業工作者只是聽說過職業倫理;更有一部分商業工作者對經營中的不合乎商業道德的行為持默許與容忍的態度。因此,在社會化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者應學習傳統商德思想中有利社會主義商業道德發展的部分,有利于商業發展的部分;把其中精華部分轉化為商業工作者的內在品質,內化為商業工作者的個人品質,使之沉淀在商業工作者的心中,勢必可以使企業家與商業工作者在活動中升華自己的道德人格。
商業道德的教育,不僅應使商業工作者繼承傳統的商德思想,而且更應樹立為人民、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與行為,樹立為國家發展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從而在商業活動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因此,繼承與發揚先秦商德中的“敬業樂業、樂中思苦”的創業精神,倡導艱苦奮斗的勤儉作風,在交換活動中勤儉敬業、開拓進取,以自己的艱苦勞動來回報社會與國家,服務于人民,推動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企業家與商業工作者深刻地領會到了先秦商德的內涵與實質,深刻地理解了先秦商德的現代社會價值。他們在商業交換活動中表現出了愛崗敬業、誠實守真,利用較高的產品質量與良好的信譽,贏得了市場中廣大的顧客,贏得了自己事業的發展,并且以自己優秀的事跡教育人們、鼓舞人們向更高的道德境界上進。只有這樣,先秦商業道德精神才能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才能實現現代的復歸,才能有效地保證職業活動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增強競爭力,才能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精神的動力支持,從而贏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與精神效益,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的巨大發展。
[1]潘承烈.虞祖堯.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楊越.假酒不能再肆虐[J].中國市場,1998:3.
[3]陳為民.儒家倫理與現代企業倫理精神的承接[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
F729
A
1007-9106(2017)04-0105-04
*本文為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文明河南視野下非物質遺產保護利用與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研究”(編號:152400410026)的階段性成果。
李建立(1974—),男,平頂山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經濟哲學和傳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