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玲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商丘 476100)
從文化差異論中美價值觀教育
邵自玲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商丘 476100)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價值觀教育上中國有自身優勢。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教育交流已是發展需求,為此,有必要多了解西方的優秀文化成果。美國作為發達國家,教育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研究中美文化淵源對探討兩國學生在思維方式、交往關系以及價值取向等存在差異很有必要,這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通過對中美文化價值觀教育的比較,能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理解以及對美國價值觀教育的認識。
文化 價值觀 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
中國文化發展是多元的,儒家思想有其自身的優勢,深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推崇,逐漸確立了主導地位,成為正統。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指儒家思想;美國文化源于清教文化,是清教徒移居到北美洲而形成的,清教主義也一種價值觀念。它從多方面影響著美國文化,塑造著美國人的性格。價值觀教育是學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核心,也是國家意志的反映。在現代社會中,中西文化融會交流已成為常態,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能很短時間在蠻荒之地發展為世界強國,這與美國教育有關,作為中國教育工作者應適審時度勢,通過探索和實踐,汲取美國成功的教育經驗和教訓,更好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服務。
五千年的中國燦爛文化,充滿著儒家、道家和釋家的思想,集中地展示出中國人的精神內涵。儒家思想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吸收、融合多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比較重視道德境界的提高[1]。孔子的仁愛思想是儒家的核心,他倡導“仁者愛人”。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多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凡是我不愿意別人做的事,也不施加于別人,以免別人受到傷害;我希望做到的事,也希望別人做到,這就是仁愛的最高境界。孟子提出四德,“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仁義禮智就像人的四肢,沒有“四端”之心,人會變得冷漠自私。《易經》蘊含著事物變化規律,凝結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思想,這為人們認識世界和自己提供科學的指導。老子的世界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42章),萬物遵道而貴德,人也應遵道而行。莊子對人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同乎無欲,是為素樸”,“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不是說人不能有欲望,乃是說人不要奢望或非份之想,淡泊明志才能寧靜致遠。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人的美好情感、修身養性,提升道德人格。中國文化包括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人先進思想,它影響著中國的發展,對國人的思維和周邊國家產生影響,要想促進世界的和諧發展,有必要挖掘中國先進文化,以改變國人的思想理念和發展觀念。
美國文化主要吸取歐洲文化、猶太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等,是多種文明交匯形成的產物。中世紀歐洲處于羅馬天主教的統管之下,教皇買贖罪券聚斂大量錢財,他們生活腐化,導致16世紀歐洲出現宗教改革。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在1517年羅列了教會95條罪狀反對教皇和羅馬天主教廷,為此,英國王亨利八世宣布脫離羅馬天主教廷,但英國依然保留很多天主教東西,為此,一些不滿意宗教改革的人提出要凈化英國國教,消除天主教殘余,結果被視為異教徒,慘遭迫害,有的被處死,有的被流放,他們被稱之清教徒,所持觀點、理念和主張被稱之清教主義。1620年,一些清教徒乘船前往美洲新大陸,由于他們文化程度高,團結意識強,在登上新大陸之前,他們簽訂了一份契約——《五月花號公約》,這張契約是民主意識的萌芽,否定了君權神授,奠定了美國民主共和制的基礎。清教徒認為其是上帝“選民”,上帝把北美洲恩賜給他們是讓其再建圣城,他們必須承擔上帝賦予的職責[2]。他們重視家庭和學校教育,并把子女和仆人送到學校去讀書,至今美國人還繼承著清教祖先重教的傳統。他們以掙錢、創業為目的,反對浪費奢侈、因循守舊,以虔敬、勤儉、敬業、自律為生活理念,他們勇往直前、頑強拼搏、開拓進取,以此來證明自己的“選民”身份。這種使命意識促進美國人唯我獨尊的民族精神,可以說,美國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受到清教主義的影響最深,清教主義造就了美國文化中早期的核心價值觀。美國學者佩里·米勒說,不了解清教主義,就無法理解美國。
1.中美誠信。誠信是中美文化中都提倡的,但由于文化基礎不同,對誠信的理解上也存在偏差。在“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尚書·太甲)中就提到了“誠”,此“誠”是對鬼神的虔敬。《周易》中的“誠”已脫離宗教色彩,成為做人的道德規范,“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就是說人應誠實才好建立功業。孔子雖沒對“誠”提出自己的理論,但在“仁”中卻暗含著“誠”的思想。孟子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認為“誠”是道德之源。荀子把“誠”從為人之道擴充到治世之道,指出“誠”是為政之本。“信”本來是對鬼神的虔誠,經儒家解釋,成為了常用道德范疇,并把“信”歸到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中。老子對誠沒作評述,但他強調“信”的重要,所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他本人也恪守信德,“誠信”作為道德標準,開始是分開的,是管仲把誠信合在一起,“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認為誠信是凝聚人心,天下統一的保證。誠信在中國文化中表現為不自欺、不欺人。
在《柏拉圖對話集》的“格黎東篇”中,柏拉圖舉了一個誠信的典型事例。蘇格拉底被不公正地判為死刑后關押在監獄中。他的朋友格黎東想方設法安排他逃跑,蘇格拉底認為,生活在城邦并享受雅典法律帶來的益處,這表明已與國家形成一種契約,如果他離開雅典,是一種背約行為,對城邦是不公正的,所以他拒絕逃走。蘇格拉底認為公民應誠信遵守這一契約。霍布斯在《利維坦》中認為,在自然狀態下,契約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說。但訂了契約,自然狀態便不復存在。守約是正義,違約就是非正義[3]。守約成為人們誠信履約的判斷標準。在商品發達的西方,誠信作為商業道德,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誠信成為他律,有效地保護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流轉和交易。而對于美國的清教徒來說,在教義上,他們嚴格地遵循加爾文主義,加爾文主義強調原罪說,認為亞當夏娃因偷吃智慧果,使得人類都有原罪,為拯救世人的罪孽,上帝派他的兒子耶穌來到人間,并釘在十字架擔當人的罪。只要人信耶穌,就可“稱義”,罪得以赦免。美國文化認為誠信是做人之根本,誠信才能榮耀上帝,才能表現出對上帝和人的真誠。
2.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個人與國家和集體是不可分割的,國家的興衰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禮記》把理想社會視為“禮運大同”,盡管傳統的群體主義已超過它原來的含義,但人們對集體或群體仍有較強的歸屬感、認同感[4]。“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就是說朝廷官員應以公平之心來驅除內心的私欲,才能獲得人的信任和支持。“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經書·賈誼傳),就是強調國家利益或集體利益的重要。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應以大局為重,個人服從集體和國家利益需要,在必要時還要犧牲個人利益,以保持與集體或領導一致,避免獨斷專行、鋒芒外露。當然,為集體利益犧牲不是隨意的,而是在緊要關頭才要求個人做出犧牲。事實上,集體主義價值觀為培養個人的健全人格和創新意識提供了保障,可以說,只有在集體中個人價值、尊嚴才得以實現,個人正當利益才得到保證,集體才更強大。
從清教主義中可以發現個人主義思想,羅馬教廷認為教皇是上帝在世間的代表,他是信徒和上帝交流的階梯。但德國馬丁·路德倡導的“因信稱義”,使大家在信仰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信靠耶穌都能稱義,信徒不必依靠宗教禮儀和教士,單憑對上帝對的虔誠信仰就能得救,他們通過閱讀和自身的感悟去理解《圣經》,通過祈禱直接與上帝溝通,便能獲得精神的安慰和解脫,這樣省去神職人員的做法是對天主教會宣揚“行為稱義”的否定[5]。加爾文的“預定論”使清教徒清楚地意識到勤奮、自控和完善自我能實現其宗教上的虔敬,通過努力就能實現與上帝交流,不必信奉權威,反對特權。這些思想激勵他們積極向上,不斷完善自我,爭取更大成功,有效地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有利于他們從教會禮儀中解脫出來,精神上得以自由。因此,要保護自己的權利的同時,尊重他人隱私;崇尚奮斗,突出個性,敢于探索,蔑視權威,追求平等,包容他人,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肯定個人自我價值,這些都體現在個人主義思想中,也融入到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中美文化在思維方式、交往關系上存在差異,必然導致價值觀教育在內容和方法存在差別。中國人善于思考,這種的思維是形象的、直觀的,這繼承中國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講究“禮、忠”,追求和諧,通過對他人的尊敬,達到人際關系和諧。由于對自己要求高,忠于責任,使得朋友能長久合作,關系較穩定。又由于強調集體、國家利益的重要,使得個體缺乏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美國人的思維是獨特的、抽象的。他們善于運用邏輯思維把個體從整體中剝離出來進行分析,這種思維方式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他們認為事物或對或錯,沒有中間性,在自我利益與集體義務取舍上,由于過分強調個人獨特性的發揮,使得個體優先于集體。在與人交往中,常把朋友看作是一種工具,交情不深,目的是不想對方承擔責任,這導致個人主義在美國很盛行,通過比較發現,中美文化各有所長,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由于中美文化存在差異,導致在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有差別。在內容上相似之處體現在都重視誠實、勇敢、寬容、公平競爭、忠于國家等教育。但中國價值觀教育中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根本,確立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弘揚中國精神以凝聚民族力量、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美國除了相同之處外,還有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美國人不愿追求長遠利益,總是顧及眼前利益,他們重視看得清、摸得著、確實存在并能用金錢衡量的東西[6]。通過比較,中美價值觀教育內容各有側重和特色,充分體現了各國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中國教育部明確要求各級學校加強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傳授與灌輸。同時,利用課外活動以增強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感受力,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中國側重于學生的正面教育,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對學生進行理論講授,這種教學方法雖然簡捷方便,易造成學生有抵觸情緒。由于中國人崇尚“尊師重道”,出于禮貌或尊敬,學生對老師所講內容很少提出疑問,也不愿挑戰老師的權威。在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下,學生集體意識很強,他們為集體榮譽而自豪,形成相互鼓勵、幫助的氛圍。而美國教育部明確表示,為了加強價值觀教育,在全國發起一場品格教育運動,并注入大量資金,采取立法形式、學校環境建設和課外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共同價值觀的教育[7]。美國注重多種教育方法的綜合運用,如價值觀灌輸法、價值觀澄清法、問題分析法和道德推理法,同時,美國政府和學校還重視環境育人,在環境建設方面不惜投入大量資金,像華盛頓紀念堂、林肯紀念館、國會圖書館、航空航天博物館等場所已成為美國向公民進行思想、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動材料[8]。以學生為中心,使得學生可對權威進行質疑,這種批判性模式常使得課堂氣氛比較隨便,學生個性得以發揮,有效地發掘其內在潛能。
[1]于承武.儒家思想為什么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J].國學論衡,1998(10):78.
[2]惠敏.美國文化的淵源[J].山東外語教學,2009(4):9.
[3]李瑋,史蘇.論信用的社會意義[J].黨政干部學刊,2011(2):21.
[4]王莉.中美價值觀的差異性與相似性[J].安陽大學學報,2002(4):65.
[5]張利敏.清教主義與美國主流文化中的價值觀[J].時代文學,2011(11):159.
[6][法]托克維爾.朱尾聲譯,論美國的民主(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954.
[7]J.D.Hunter.The Death of Character[M].New York:Basic Books,2000:209.
[8]龍一平.論美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及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9(6):142-143.
G04
A
1007-9106(2017)04-0140-03
邵自玲(1978—),女,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