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霞
摘 要: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育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基本狀況,學校要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而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教材是結合學生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這樣的教材設計也會迫使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尊重學生個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學分制是一種新型的教材編寫制度,有著傳統教材無法比擬的優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分制語境下以人為本的教材建設凸顯出了我們國家的教育在不斷優化,越來越關注學生的核心地位,向因材施教的教育又跨進了一大步。但是現在在學分制語境中的以人為本教材依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教材的變革必然會給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倘若一所學校主觀和客觀條件都不能適應新教材的改革,那么學生接受的教育就會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該文就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教材建設以及管理對策展開論述。
關鍵詞:學分制 以人為本 教材建設 存在問題 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b)-0158-02
學分制是一種教育模式,主要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學校授課的課程進行選擇。現在不少高校已經實施了這樣的教育模式,雖然沒有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是部分高校設置了選修課,選修課就是學分制的一種體現。在進行學校考核時,是通過學分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定,這樣的評定方式有利于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可以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人為本主要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依據自己的個性、愛好、追求進行選擇性的學習,學校的以人為本其實就是以學生為本,有些東西在沒有接觸的時候,覺得高尚無比,但是在接觸之后才發現根本不是想象當中的樣子,以人為本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選擇中成長,為自己選擇的后果負責任,也可以避免在學生畢業之后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的現象屢屢發生。在學分制語境中的以人為本的教材建設可以讓學生學會選擇,學會認識自己,可以讓學生充分愛上自己,這樣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1 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教材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實施過程艱難
哲學中的發展觀強調,過程是艱難的,前途是光明的[1]。在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教材建設就符合這樣的特點。教材的改變必然會影響學校的管理制度,在一所學校,為了積極響應新課改,學校取消了利用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的方法,實施了學分制的考核方法,但是學校的領導決定利用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教材,學校的教師已經習慣了以往的教育方式,突然的改變一時無法適應,利用新教材給學生們進行授課,必然會給學生的學習效果帶來不利的影響。學校要對全校教師進行培訓,有點不現實,因為教師的目的是教育學生,但是現在由于學校轉換教學教材和教學方法,集中培訓教師,這樣的現學現賣的本領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當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么?筆者認為答案是待定的。利用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教材還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在幾十年的教育中一直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但是在現在突然因為新教材的改變,這樣的地位要發生變化,大部分的教師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這個教學過程,因此,在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教材建設的過程是困難的。
1.2 學校規模擴大不可能實現
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實施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教材建設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因為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教師資源有限,教師往往一人身兼數職,在沒有進行改革之前,教師因為學校的雜事就忙得暈頭轉向,當學校決定利用學分制考核學生的學習能力時,教師在原本的工作中又多加了幾份工作,既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又要學習學分制的實施程序,教師也是人,也需要時間來處理自己的事情,有時候也會有一些不得不處理的事情,教師這個職業雖然是一個奉獻自身的職業,但是他們的生活不能僅僅給了學校,給了學生。這樣的學校明顯需要擴大招聘,但是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當中,會因為資金等原因無法進行這樣的招聘活動,學校規模的擴大如果沒有辦法實現,那么學校想要進行學分制語境中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不切實際的。學校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教材的編寫也存在一些困難,每一位同學就是最好的教材課本,但是在教學中不可能給學生每人一本教科書,這樣對教師的要求又一次提高。同時也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有學生想要學習,教師在教的時候才有效率,所以學校規模無法擴大也是阻礙學校無法實施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教材的一大現實原因。
1.3 班級中學生人數多,教師人數少
我們國家現在的學校基本上是一個班級中45位同學,但實際上班級的學生人數會超過這個基本數據,學生人數在不斷地上漲,但是從來沒有出現過教師增長的情況。一個班級安排教師的依據就是考試考什么科目就安排什么老師進行授課,這種教育模式只適用于填鴨式教育。現在每一所學校都想改變這種教育模式,于是就從教材方面入手,因為教材就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教師在綜合評分的時候也不一定可以做到合理、公平。一個班級中的學生人數太多,但是教師對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不了解,在進行評分時,就會給一些經常找教師聊天的學生高分,而那些腳踏實地的學生在辛苦的學習之后,沒有得到一個合理的評分。這樣不公平的評分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愿意找教師進行聊天的學生就是真正熱愛學習的學生么?這樣的情況不管是利用新教材還是舊教材,其結果是一樣的,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一個班級中學生人數多、教師人數少,會影響到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教材的使用[2]。
2 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管理對策
2.1 進行試點教育
改革的后果誰都沒有辦法預料,如果是一場優秀的改革,那么結果皆大歡喜,但是如果是一場失敗的改革,結果可能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能力承擔的,所以要進行改革首先要在改革試點進行。我們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的,在安徽鳳陽小崗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之后,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策略。在如今的教育當中同樣也適用,在一些高校,分為選修課和必修課,其中選修課就是按照學分制進行的,而必修課依然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考核,經過教育的實踐,比較兩者哪一種考核方式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這樣的學分制已經揮鞭出發,在不久的將來會分辨出適合時代發展的考核方式。除了利用上述的方式進行試點教育,還可以從整所學校進行試點教育,例如在試點學校利用學分制語境中的教材,學生們通過自己的選課的方式,進入所選課程的教室進行學習,教材已經在教室為學生準備好,學生對于自己所選的課程最起碼在前20 min的學習中是集中注意力的,每天20 min,就會引起質變。
2.2 將規模較小的學校合并
由于現在社會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于是就興起了大大小小的學校,有的學校是專門讓學生學習職業技術的,有的學校是為了學生學習更多理論知識的,后者在社會中的存在形式是最多的。筆者認為學校的用途大致相同的學校就可以進行合并,這樣就可以壯大學校的規模,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到以人為本的教育。有兩所普通高校,其中一所注重理工科,而另外一所注重文藝類,辦校這么久以來,一直沿用同樣的教材,這兩所學校想要改變學校的教育方式,都有向一些實施學分制的名校學習的想法。經過兩所學校的調查研究發現,名校之所以可以利用以人為本的教材,不僅是因為名校招收的學生天分高,而且是因為學校的規模宏大,因為利用了優質的教材,學生才會在教育中領先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學生。弄清楚原因之后,兩所學校均以規模小而止步,但是經過雙方領導的溝通,兩所學校選擇了合并,這樣學校的規模一下子就擴大了兩倍,文藝類的學生也可以選擇理工科的課程進行學習,理工科的學生也有學習文藝類知識的機會,兩所學校既可以實現利用以人為本的教材,又可以實現資源共享[3]。
2.3 學校實施小班制
學校實施小班制是實現以人為本教育的不二法門,只有教師對學生充分了解,才可以實現教育的以人為本,學校在為學生選購教材時,才可以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但是現在的學校由于班級中人數太多,教師沒有辦法真正地了解每一個學生,所以以人為本的教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很難實現。如果一所學校實施了小班制,一個教師只需教育幾個學生,這樣教師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全方位地教育學生,充分走進學生的內心,讓內向的學生走出自己的世界,多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外向的學生,學會傾聽;讓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讓成績優異的學生學會欣賞別人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在以后遇到困難后可以獨立地解決[4]。原本規模較大的學校,現在改變為小班制,必然會出現教師不夠用的現狀,這樣一些師范院校畢業的學生就多了一種選擇,也減輕了社會的就業壓力。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可以緩解就業壓力的教育措施,應該在試點學校進行示范。
3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中實施學分制語境中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在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實施起來比較困難,因為規模較小的學校沒有充足的教師資源,在進行以人為本的教材建設時,往往會因為學生數量多,教師數量少,而造成教材的建設只是換湯不換藥的現象。以人為本的教育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就是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這樣很明顯地對教師提高了要求,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教師要對班上的學生進行一一了解,就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師也需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面對這樣的矛盾,學校可以實施小班制,確保學生所受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學分制語境中以人為本的教材建設可以實現教育最理想的狀態,為了我們國家的繁榮昌盛,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將這樣的教育理念認真地執行在教育生活當中。
參考文獻
[1] 夏春明,范圣法.國內高校學分制績點度量模式的比較與研究[J].江蘇高教,2014,25(2):84-86,89.
[2] 唐萬珍,李文君,李良蘭,等.彈性學分制對繼續護理教育管理的實施及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5,11(8):698-701.
[3] 孫慶民.強化理想信念教育鞏固黨的執政基礎[J].求實,2016,4(2):28-33.
[4] 鄭珍珍.教育信息化進程中“以人為本教育”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5,108(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