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明
【摘 要】 目的:探討個案護理對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臨床的效果。方法:將2014年8月~2016年6月住院的97例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常規護理組(57例)和個案護理組(40例),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以及護理前后女性流浪患者陰性癥狀量表、陽性癥狀量表、社會興趣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 結果:個案護理組患者其臨床效果與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常規護理組和個案護理組女性流浪患者陰性癥狀量表、陽性癥狀量表、社會興趣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個案護理有助于改善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社會適應能力和精神狀態,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和回歸社會。
【關鍵詞】 女性流浪患者 個案護理 護理效果
Effect of case nursing on female patients with wandering psychosis
Xuzhou psychiatric hospital four ward 221000 Wang Xiuming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ase nursing on female wandering psychosis patients. Methods: the August 2014 ~2016 year in June 97 cases of hospitalized female vagrant psychiatric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 (57 cases) and case nursing group (40 cases), and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ursing effect and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female stray negative symptom scale and positive symptom scale, social interest and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score. Resul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of patient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ase nursing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nursing care, routine nursing group and case nursing group of female patients with negative symptoms scale, a positive symptom scale, social interest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scor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ase nursing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mental status of female patients with wandering psychosis, promote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and return to society.
【Key words】 female vagrant patients; case nursing; nursing effect
女性流浪精神患者由于身患精神類疾病,使得其喪失控制和辨認能力,而且長時間的流浪往往食不裹腹、衣不遮體、住無定所,造成生活習慣的變化,少數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自身存在嚴重疾病,甚至傳染性疾病,而且患者常常較沖動,不愿意配合檢查,因此加強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護理干預十分重要[1]。我院對77例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采取個案護理服務,并比較護理前后患者陰性癥狀量表、陽性癥狀量表、社會興趣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現將有關研究內容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2014年8月~2016年6月住院的97例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常規護理組(57例)和個案護理組(40例)。個案護理組年齡范圍為(17~65)歲,平均年齡為(47.5±2.6)歲,臨床診斷包括精神障礙者18例、精神分裂癥者14例、智力低下者8例;常規護理組年齡范圍為(15~69)歲,平均年齡為(46.8±2.8)歲,臨床診斷包括精神障礙者27例、精神分裂癥者18例、智力低下者12例。常規護理組和個案護理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護理組予以患者常規護理,如口服藥物或靜滴藥物治療,體位護理等。個案護理組患者予以個案護理服務,具體內容如下:
參考《精神病人護理觀察量表》[2]中的相關評分標準對其進行初評,并針對性的予以制定護理方案,包括護理目標、護理措施以及護理效果評估等,根據《精神病人護理觀察量表》找出護理問題,分析并實施,具體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1.2.1 心理護理
由于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多是被救助人員或警察強行送至醫院治療,患者多數具有恐懼和緊張等心理,行為敵視或退縮,緘默不語,在治療和檢查方面不愿意配合,然而意識較為清醒,此時接診護理人員需以和藹、熱情的態度對患者予以關懷,與患者進行接觸時動作輕柔,同時通過通俗易懂的言語向患者耐心介紹住院環境、管床人員、醫院制度以及日常作息時間等,以便消除患者緊張和恐懼等負面心理,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另外,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流浪期間受到虐待,患者往往心靈受到重大創傷,所以護理人員不能因為患者生活習性差、衣著臟亂而表現出漠視和討厭之情,而應耐心向患者做好日常解釋工作,消除患者不安以及敵視心理,不管患者是否具有反應均需主動了解患者生活需求和內心世界,耐心勸導患者及時服藥;對于意識清楚能講出家庭聯系方式和地址者應及早和其家人取得聯系。
1.2.2 針對患者不同軀體情況予以對癥護理
對于存在凍傷的流浪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患側肢體保暖,同時每天對傷口進行換藥;對于HCG陽性且妊娠期陽性者需及時告知臨床醫生并邀請婦產科進行處理;對于已經實施引產或者人流術者護理人員應叮囑患者多加休息,并確保患者飲食充足和富含營養;對于存在傳染性疾病者應即刻予以隔離和治療,患有肝炎者應與其他患者碗筷隔開,餐具、洗漱杯子應適應消毒液進行浸泡,患有肺結核者護理人員應與其它患者進行隔離或者為其安排在單獨房間;對于存在軀體嚴重障礙者護理人員應將其放置搶救室,隨時進行救治。
1.2.3 康復護理
隨著患者疾病病情改善,其情感、行為、思維能力不斷恢復至正常,對家人產生思念,多數患者能真實講出姓名、年齡、單位、家庭住址和家庭電話等,此時護理人員應仔細傾聽患者訴說,并積極與其家屬進行聯系;此外護理人員可適當組織娛樂活動,如聽音樂、下棋、打牌以及看電視等,使患者保持愉悅心情,同時組織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如洗衣、鋪床、掃地和洗碗等,以便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為往后重返家庭做好準備。
1.3 觀察指標[3]
觀察并比較兩組精神病患者臨床效果以及護理前后陰性癥狀、陽性癥狀、社會興趣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采用簡易精神病量表(BPRS)對護理效果進行評估,通過BPRS評分減分率對臨床效果進行評價,包括治愈指BPRS評分減少程度在75%以上,顯著進步BPRS評分減少程度在(50~75)%之間,進步指BPRS減分率在(25~50)%,無效指BPRS減分率<25%。陽性和陰性癥狀評分采用PANSS量表進行評估;社會興趣和社會適應能力采用NOSIE量表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護理有效率和護理前后陰性癥狀量表、陽性癥狀量表、社會興趣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等數據進行處理,前者采用百分比表示,后四者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X2和t檢驗。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個案護理組患者其臨床效果與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護理后,常規護理組和個案護理組女性流浪患者陰性癥狀量表、陽性癥狀量表、社會興趣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精神疾病是指患者在多種致病因素影響下其大腦組織機能出現紊亂,引起情感、認識、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一定程度的異常[4]。由于精神疾病患者通常缺乏自知能力,所做出的事情常常出人意料,有時防不慎防,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精神病流浪患者人數不斷增加,使得精神疾病成為目前重點關注的衛生公共問題[5]。由于精神流浪患者住院時病種和個人信息不詳、且長期居無定所和衣食無著,少數患者喪失基本自理能力,這使得精神流浪護理服務較普通精神患者護理難度更高[6]。基于上述考慮,對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要選取適當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以便改善患者社會適應能力。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個案護理組患者其臨床效果與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常規護理組和個案護理組女性流浪患者陰性癥狀量表、陽性癥狀量表、社會興趣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個案護理有助于改善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社會適應能力和精神狀態,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和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周國秀,孫長艷.Orem自理模式對無主女精神病病人軀體生活自理能力重建的影響[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2,26(11):3120-3121.
[2]王保紅.護士觀察量表對住院精神病人護理干預的應用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2):207-208.
[3]張明元,王征宇.精神病簡明評定量表中文版(BPRS-CR)應用說明[J].上海精神醫學,1983,03:130-133.
[4]吳曉佳.心理護理對康復期女性慢性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2):85-87.
[5]劉茜.流浪的精神病人做了母親[J].當代護士:綜合版,2011,(9):17-17.
[6]林雁芬.“以人為本”護理方法在接受保護性約束的精神病女患者中的效果評價[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12):1809-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