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工匠精神”日益得到關注。雖然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中職院校卻非常缺乏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因此,本文就中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的必要性及其有效途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中職院校 工匠精神 必要性 途徑
一、中職院?!肮そ尘瘛迸囵B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提升中職院校吸引力的需要??v觀歷史,我國一直都重知識輕技能,家長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而把“手藝人”看作是低等,有一技之長只是謀生的手段?,F代社會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能進入到學術型的大學,那樣孩子才有出息。而選擇去讀中職院校,絕大多數因為孩子學習成績差,沒考上高中,不得不選擇中職院校。這與中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標幾乎沒有任何關系。而整個社會對于高中和學術性大學給予了高度關注,在師資投入、政策傾向、社會選擇、就業擇業等方面,中職院校毫無競爭力。而作為中職院校,如果能抓住機遇,把“工匠精神”作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從而培養出眾多在各個領域里都能獨擋一面、技術精湛的大國工匠,那么就會提高中職院校的社會地位,扭轉社會對中職院校的偏見,職業教育就會出現新的局面。
(二)是現代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根據數據分析,目前全世界存在了兩百年以上的企業有5500多家,這其中日本占了60%,德國占了16%,荷蘭占4%,法國也占了近4%。通過研究發現,這些企業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有著一種工匠精神。就像德國的家族企業和日本的尖端品牌,正是工匠精神使他們延續百年,一直屹立于世界。他們對匠心、精品的堅持與追求,他們的精益求精,才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價值所在。這些百年企業需要的工匠精神是不斷創新、精益求精、敢于挑戰。而我國現階段的工人,大多是在流水線上工作,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只通過簡單的培訓任何人都可以從事。工人不懂生產,不懂企業,工作只是生存的必須而已。這樣的企業不要說傳承百年,連生存都是問題。因此,企業要做大做強,就一定要讓工人具有工匠精神,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三)是中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就目前來看,影響職業院校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根據對上千家企業的調查發現,多數企業更注重工人的人品與責任心。他們認為,工作經驗和能力等等都可以在以后工作中逐漸培養,但他們本身所具備的做人品質和對工作的責任心則應該是在學校就重點培養并慢慢形成的。地方性與行業性、技術技能性、市場導向性這三方面是中職教育的特色。中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地方性與行業性,這也是職業教育的發展目的,它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著職業教育對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勞動力市場卻最終決定著學生的就業情況,這就是市場導向性的體現。所以,職業教育只有將工匠精神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嚴謹認真,將工匠精神發揮最大的優勢,形成辦學特色并持之以恒,才能解決中職教育的自身發展需要。
(四)是中職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肮そ尘瘛笔菑臉I者所應具備的一種職業精神,具備了工匠精神,就能使從業者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就能在職業生涯中立于不敗之地。工作嚴謹負責、能吃苦,具有某項或多項特殊技能,這些才是多數企業招聘人才時更加關注的。中職院校學生有多層次的需求,他們既有生存的需求,也有發展的需求。而中職院校也應該同時關注到學生的這些需求,要通過教育教學體系來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但在實際教學中,中職院校更多的只是關注了學生的生存需求,即就業需要,而對學生長遠的發展需求則關注不夠。從而使得我們的學生能就業,但職業發展卻很難,因而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毫無優勢。所以,學生不僅要具有高超的技術技能,更要具有工匠精神,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具有更明顯的競爭優勢,使自己的職業生涯更長久。
二、中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的基本途徑
(一)德育教育是培養“工匠精神”的“主渠道”。所謂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學校不僅要重視德育教育,更要把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教育結合起來,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從而形成良好的教育。職業學校要以德育教育為主渠道,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形成自己的職業精神。
(二)專業教育是培養“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完成的,它需要長期的培養和熏陶。中職院校要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不間斷的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和熏陶。學校在教育體系設置中,第一要培養學生高超的專業技能,一絲不茍;第二要讓學生具有明確的專業目標,并能持之以恒;第三要讓學生具有專業操守,樂于奉獻。在整個專業教育中,要讓學生逐漸具備工匠精神。
(三)實踐教育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最終要與就業實際相結合,不僅專業的技術技能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工匠精神同樣要在工作實踐中得以轉化和提升。只有當工匠精神和具體的工作發生關系時,學生才能切身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價值,最終形成自己的職業精神。在職業精神的教育實踐中,往往可以通過建立模擬場景的方式,激發并訓練形成相關職業情感過程,例如可以校企聯合,將學生帶到企業,企業組織專業人才對學生進行工作實踐的指導,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了解企業生產和管理情況,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工匠精神。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技能比賽,通過比賽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榮譽感,提高自我認識等。
參考文獻:
[1]孫曉玲.基于職業素質的高職職業精神內涵論[J].職教論壇,2012,(06).
[2]張永新,林潔.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探析[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3,(02).
[3]劉海光.技工院校如何培養“工匠精神”[J].中國培訓,2016,(09).
(作者簡介:陳紅霞,本科學歷,遼陽技師學院,高級講師職稱,研究方向:德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