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要:語文學科有著更多的人性化和情感在其中,這就決定這門學科的教學評價要有所區別,本文著重研究什么樣的教學評價能夠讓教學成果良性發展。特別是小學語文,更需要師生有共同的契合點和情感感染的情況下,教學評價更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教師 教學效果 評價方式
語文作為工具型學科,對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性毋庸多言,每個人的情緒、思想表達,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共同,協調社會性活動;傳承人類的文明都需要語文。人的一生從最基本的使用到高深的思考都離不開這門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理解力和表現力是學好其它學科和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
和其他學科相同,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實質是教學過程的一種有效反饋。為了讓教學能夠及時根據問題、評價進行調整和控制。使之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對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教學評價都是教學先行,后期評價制約教學,而且后期評價和前期教學銜接并不緊密。
一、實踐層面出現的問題
第一,評價功能未能完全發揮。目前小學語文的教學評價過于強調選撥功能,忽視激勵、改進的功能。所有的教學評價都歸結到考試成績,考試似乎成了教學評價的代名詞,甚至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涉及的方面不僅僅是考試,它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時俱進,師生關系、溝通理解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前的問題就突出表現在學生身上就是學生只關心考試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幾名,很少關心考試中反映出來的自身發展中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對考試意義的歪曲認識。
第二,自我評價和互評流于形式,缺少實際效果。教師同行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情況比較了解,所以教師的民主測評都是能夠最迅速發現問題,進行反饋的評價。但是整體教學環境的不重視,還有人際關系的制約,教師互評往往都是走形式,說好話,說彼此愛聽的話。褒詞贊譽、輕描淡寫成為互評的主題。其實每所學校關于互評的機制都有很多,比如集體調研、探討、小組了解、成員互相總結等等形式。教室之間私交比較好,雖然都知道彼此的情況,甚至都了解備課的程度但是也不愿意實事求是。
第三,評價語言缺乏情感;沒有人性化因素。俗話說:欲知心中事,且聽口中言。所以的思想和情感都能夠通過語言來表達,很可能幾句教學評價就表達了教師關于整個教學過程最為真實的反映,甚至還有關于整個學科教學的改革理念存在其中。口頭評價是公認的最直接、最能夠體現內心的評價。只是口頭評價有其隨機性、瞬時性和評價標準無法固定的因素,對于評價者來說要求很高,這使得人們逐漸弱化了其功能。
最后,評價方法單一、不科學,沒有人性關懷。一談到評價我們常常都認為這是一個需要進行量化的方法,比如對教師的評價就有成績法、聽課打分法,將教師的工作進行量化處理。量化的東西雖然精確但是缺乏了語文學科的特性,那就是情感、交流、人性化的東西在里面。簡化后的憑評價程序,評價者只需要根據一張評價表就可以完成一系列的教學評價,制約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師工作的很多方面是難以量化的。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了教師的人性化色彩很豐富,有些教學知識點是否講到位可以當作評價的標準,但是全部量化是不科學的,這本是一個語言、文字、情感交流最多的學科,如果硬要變成條條框框的數據來套用,學生的個性被埋沒,教師人性的光芒也難以發揮除了,對學生心底學習興趣的喚醒也被忽略,
二、實踐操作的相關建議
首先,激發師生的自主意識,通過評價促進教學。完整的教學評價還應該有備課評價,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促進教師精心鉆研教材。
針對教師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可以額外的提高評價分數,或者提供給教師一個展示自己特點的平臺,比如專項備課比賽,就是針對教師如何對教材之外的文章進行備課,提供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設計出富有個性的環節。比賽后將每位老師的備課教學設計制定成冊,目的是讓每個教師都能夠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與不同,一方面教師沒有因為評價丟面子,另一方面激發教師自主探索精神,不再盲目參考資料,依靠自身理解力來提升備課能力。
其次,過程評價,方式方法機動靈活。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教學離不開過程,如語言的活動和交往、語言的運用和實踐,離開了這個過程,語文知識就難以內化為語文能力,就更別提文化的熏陶了。對于小學語文,學生從內心的理解和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有效正確的交流和運用言語是教學中不能忽視的環節,這就是一個師生教與學的過程,這是不能量化的,一個學生和教師對話可能就是教學過程。這個過程應該納入教學評價當中。如工作量、學生考試成績、課堂提問次數這是量化數據,但是這都是結果性數據,過程性的東西無法體現出來。學生的情緒、思維都是一個過程,所以在評價小學語文教學時候應該加一個過程性評價,不需要時時跟蹤,階段性了解學生和教師的狀態就可以感受到是否有差別,因此要注意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評價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教學評價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礎,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最大限度的將小學語文的學科特點發揮出來,提升學生語文的理解、運用能力。通過評價激勵教師提升自身理解力和教學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評價在師生之間“活”起來,逐步形成關注學生成功體驗的開放性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程婷.略論評價語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S1).
[2]林珊.論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幾對關系[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
[3]王曉芳.在新課改下如何滲透形成性評價優化高效語文課堂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2).
[4]魯華.在教學中落實形成性評價的意義[J].學周刊,2014,(12).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水縣高橋鎮藍天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