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凡干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與實操性很強的課程,它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信息技術教師應立足課堂,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同時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落實,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本文通過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實例進行分析,探討學生感知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并對如何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自主探究 小組協作 信息素養 能力培養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信息技術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條件,創設良好的信息環境,激發學生的信息需求,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能,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信息意識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指出:“興趣是帶來歡樂與光明的教學環境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學習興趣是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年齡特征,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對信息資源的興趣,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教師應精心創設情境,創造樂學氣氛,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新知。
教師在講授《畫小雞》過程中,首先用音頻系統播唱學生熟悉的兒歌《我的小雞》代替談話導入。音樂的前奏一出,學生立即豎起小耳朵,被熟悉的歌曲旋律所感染,哼起了歌曲。教師帶領學生打起節拍,哼起歌曲,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音樂一停,老師就說:“《我的小雞》這首歌曲你們都會唱,你們也會畫《我的小雞》嗎?”學生興趣盎然,強烈的聽覺沖擊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立刻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如此的導入方式,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也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學生學習的行為與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培養與提升。
二、運用形象、直觀教學法,培養學生的理解與記憶能力
教師所面對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因此在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征,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把教學中一些難懂的名詞術語或理論與學生現實中易理解的事物聯系起來,適當應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使之變得形象化,易于接受。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畫圖工具的認識與使用》時,教師先提問“剪切、復制、粘貼工具的用途與區別”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知道三種工具的用途,教師再向學生講述三種畫圖工具的區別。為了使教學能更直觀、形象,教師可以把剪切工具比喻為“剪刀”,復制工具比喻為“復印機”,告許學生可以用選定工具選定圖畫中某部分,并利用“剪刀”把這部分內容剪掉或利用“復印機”復印多一份“文件”,剪掉的部分和復印的文件并沒有丟掉,電腦會把這些內容暫時存放在剪切板上,粘貼工具就是把剪切板上的內容粘貼到圖畫中我們想粘貼的位置上。通過這樣的方法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記憶。
三、組織小組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協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是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與手段。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組織協作學習是與學習的硬件條件和學習心理相適應的,是充分挖掘學校有限資源的一種策略。具體方法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編組,推選基礎較好的學生做組長,平時上課由組長負責檢查、指導組員的學習。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當有學生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程時,組長就擔當起小老師的角色。學生間語言更貼近、更能溝通,更便于教學過程中的以點帶面教學方式的實施。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同組同學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局域網的便利,進行資源共享。在協作學習的方式下,同學之間不僅僅是競爭對手,還是促進學習的幫助者。組員們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必須相互了解、彼此信任,還需要妥善地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同學之間建設起一種融洽、友愛的親密伙伴關系。由此可見,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課可操作性比較強,因此要掌握本學科的知識,就需要主動學習,敢于動手。由于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也沒必要對所有的知識點逐一講解。教師可以作簡單的講授后讓學生去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與掌握;教師也可以以“任務”的方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去自主探究,體驗成功與失敗。讓學生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同時,學生獲取信息、鑒別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
在教學《圖形搬家》過程中,教師以“任務型教學”向學生進行任務分發,要求學生把圖畫中的葡萄、蘋果都放到果盤上,制作成“水果拼盤”,從而驅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此時學習自主權不知不覺中轉移給學生。首先,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閱讀課本例題“水果拼盤”。并要求學生思考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在找到答案的同時,操作步驟與剪切、復制、粘貼幾個工具的使用方法,學生已經一目了然。這時,教師提問學生,讓學生歸納出制作“水果拼盤”的方法。當然,學生的理解如何,必然會在操作上突現出來。此時,教師又大膽地在不作任何點撥的情況下讓學生動手操作,試著制作“水果拼盤”。同時要求他們發揮小組交流作用,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的好與壞,直接反映在學生的操作效果上。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必然增強了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雖然有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探索不成功,但磨練了他們的意志,他們的信息素質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內容和要求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操作較復雜、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師一定要加強講授和操作指導。而對于學生能夠通過自我實踐或相互幫助便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更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實踐,這樣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何愁得不到培養呢?
五、注重學科間的整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種工具,它必須與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成果。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不能只考慮本學科的教學內容,還應考慮其實用價值,即與其他學科學習、課外活動、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以及能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畫圖的技巧與組合處理》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利用“畫圖的技巧與組合處理”的知識、按照題目的要求,利用所學的畫圖工具:剪切、復制、按角度旋轉等操作命令進行操作,通過剪、切、拼復制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和梯形,并通過按角度旋轉等命令拼成平行四邊形。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知道: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求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可以先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就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二分之一。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對數學知識中的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公式的推導有深刻的理解與認識。這樣既達到了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將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整合起來,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 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六、結語
信息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就要求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轉變觀念,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方面進一步提高。教師更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優秀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參考文獻:
[1]王吉慶.信息素養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張倩葦.信息素養與信息素養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10,(02).
[3]章慧敏,傅德榮.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2001,(09).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石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