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琳琳 安彥彥 姜艷文
摘要:貧困問題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針對貧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習總書記指出:“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可以解決3000萬人脫貧。”本文主要以海南省的扶貧產業為研究對象,將“互聯網+”與產業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尋求突破其產業發展的“信息鴻溝”等制約瓶頸.提出了基于“互聯網+”視域下海南省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的創新思想.從而促進我省精準扶貧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我省精準扶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精準扶貧 產業精準扶貧 創新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中央打好扶貧攻堅戰,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扶貧開發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是我省的扶貧形勢依然嚴峻。當前,海南省有農村貧困人口47.4萬,國定貧困市縣5個。貧困村300個。其中包括連片的貧困區域,也包括分散的貧困農戶。產業扶貧是實現海南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途徑,然而產業鏈條短、農副產品的加工流程短,制約了扶貧政策的效力發揮。“十三五”時期,海南省扶貧開發已經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要實現2020年全省5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掉貧困“帽子”的目標,必須立足省情,將“互聯網+”與精準扶貧產業深度融合。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思路和辦法。
一、產業精準扶貧
(一)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誰的貧困程度深對誰的扶持就多。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要求。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按照現行標準,到2020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實現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現象被消除。經過多年的減貧工作,現在剩下的都是“硬骨頭”。來自《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6》的數字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使7.9億人脫貧,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即: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然而,我國仍有將近7000萬的貧困人口。這些人口分布在我國的14個片區、592個貧困縣和12.8萬個貧困村。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較差是貧困地區存在的普遍問題。
(二)產業精準扶貧
產業是海南省貧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來源,發展產業是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實施產業精準扶貧。就是要通過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區域產業。創造新的增收點,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增收問題,實現就地脫貧。要科學地確定產業,充分了解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情況,認真考察貧困地區的優勢資源、產業發展狀況、市場空間及環境容量,重點選擇市場相對穩定、獲益期相對較短的若干特色產業。比如海南省的五指山茶,近幾年來,通過幾家大型茶葉種植企業的引領,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的青睞。社會口碑越來越好,茶葉產量不斷增加,茶葉的銷售價格不斷攀升,目前,五指山茶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產業選擇要在多產業融合方面做文章,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同時,要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特別是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使貧困戶獲得多種收入,并充分發揮資金、信息、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二、創新產業精準扶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產業精準扶貧的特點是:涵蓋面大、帶動力強。通過產業精準扶貧能夠激發出貧困地區及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提高其自我發展能力。將“輸血”變成“造血”,從而確保脫貧致富的持續性。
(一)產業精準扶貧是增加貧困戶收入、減少貧困人口的重要措施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業人口正在向城鎮轉移,向二三產業轉移,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可喜的現象。但是,將全部農業人口都轉移到城市當中去是不現實的,在我國城鎮化的過程中,終究會有一部分人要留在農村。而且城鎮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既復雜又漫長的過程。據初步估計,我國城鎮化率如果達到70%,將需要20年到30年的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即使城鎮化率已經達到70%,那么仍有30%的人口留在農村。通過對海南省現有47.4萬貧困人口的調查了解,貧困群眾無論是客觀因素還是主觀因素,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大部分仍將滯留在農村。我們制定政策必須統籌考慮這部分人的實際情況。對于這些留在農村的農戶,無論是貧困戶還是非貧困戶。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然依賴農業生產,而農戶創收,特別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只能是農業產業的發展。因此,創新產業精準扶貧,其作用和意義不僅在于增加貧困戶收入,減少貧困人口,更在于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而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創新產業精準扶貧方式、抓好產業精準扶貧工作勢在必行。
(二)產業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過程中的難點
產業精準扶貧工作既重大又復雜。在其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國農業生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巨大的壓力。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內,我國絕大多數農產品都將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優勝劣汰將成為常態,在農業生產中農民增收難,農民種田積極性將嚴重受挫。二是農業生產很難實現專業化。要實現農業產業化對生產的專業化要求非常高。但是現在大多數貧困村的生產方式仍然是以一家一戶為主,發展的產業也是五花八門,沒有普遍形成“一村一品”的專業化生產格局。這樣,既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又很難提高生產水平。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影響了農民增收。三是農民組織化水平低。目前.海南省絕大多數農村的經營模式還處于分戶單干的小農狀態,缺乏統分結合的有效組織形式。這樣的生產狀態根本無法應對激烈的競爭和快速變化的市場,特別是在自然災害面前更顯脆弱和無力。而貧困農戶由于自身底子薄、技術水平低,是農業生產中的弱勢群體,參與產業開發更是難上加難。由此可見,產業精準扶貧既是當前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重點。又是今后工作中海南省要花大力氣攻克的難點。因此,創新產業精準扶貧方式尤為重要。
(三)海南省產業精準扶貧面臨嚴重的發展“瓶頸”問題
長期以來。制約海南省貧困地區主導產業發展的主要是市場體系發育不足的問題。近年來政府一直在努力打造貧困地區“龍頭企業一合作組織一貧困農戶”為主的立體型產業鏈,目的是將貧困農戶納入到現代化大市場中。由于貧困地區面臨的“信息鴻溝”和“鄉村物流鴻溝”,阻斷了貧困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納入現代化的供應鏈,進而形成了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兩個市場”。“兩種生活水平”的格局。由于缺少資金支持,這個產業鏈一直很脆弱,當現代化大賣場和超市有大訂單的需求時,貧困地區的產業組織模式不足以滿足需求,很難實現有效供給。而“互聯網+”可有效打通貧困地區的市場服務“瓶頸”。
2016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超過20萬億元。互聯網電商,特別是移動電商正在迅速重組和改變傳統商業模式、消費模式和生活模式。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互聯網電子商務生態圈。貧困地區要想脫貧致富必須將其產業組織模式納入到這個生態圈中。而且我國已經有很多成功的典范。如江蘇省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村民,從2010年開始在互聯網上銷售家具,目前形成了“農戶+網絡+公司”的家具電子商務模式。到2016年,東風村1180戶農戶中有70%從事電子商務,開設網店近4000家,家具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5億。將互聯網電商與傳統的“龍頭企業一合作組織一貧困農戶”有效整合起來,可以重塑貧困地區的產業組織模式,解決貧困地區的農產品賣出難問題。海南省完全可以通過“淘寶”“天貓”“一號店”“京東”“天物”這樣的電商和“順豐”“申通”等物流公司。打破貧困地區與現代化消費市場之間的“信息鴻溝”和“鄉村物流鴻溝”。從而解決一直以來制約海南省貧困地區發展的市場服務“瓶頸”。所以在“互聯網+”的大潮中創新產業精準扶貧方式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三、“互聯網+”驅動下的產業精準扶貧創新
互聯網的特點和優勢在于分享、遠程和快捷,正因為如此。其優化和集成作用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后,將創新扶貧開發的方式,改變產業精準扶貧的模式,從而更有效地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隨著阿里巴巴、京東等國內互聯網巨頭布局海南省,“互聯網+”產業精準扶貧,將成為海南省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扶貧對象的主動參與,更需要政府有所作為。政府應鼓勵郵政、供銷、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到貧困地區建設電商服務平臺。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引導貧困村、貧困戶通過互聯網打破空間局限,對接市場。從而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產業精準扶貧中的功能。創新產業扶貧方式,實現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一)構建電商扶貧生態圈
依托電商盤活“龍頭企業一合作組織一貧困農戶”立體產業組織鏈。
首先,貧困地區要根據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選擇適合電商介入的優勢產業和產品。如江蘇睢寧縣“沙集模式”依托于東風村實木家具制造的產品優勢.山東博興縣灣頭“淘寶村”則依托于草柳編產業優勢。這些成功的農村電商模式,無一不依托于其具有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產業或產品。其次,引導和鼓勵由電商驅動,互聯網金融和快遞物流支持,貧困農戶自愿的新興電商產業扶貧和金融扶貧創新。培育“淘寶村”“天貓村”等電子商務村和網店,以及相應的P2P信貸等互聯網金融和快遞物流發展。在電商沒有發展起來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和快遞物流都不會自動進入,需要政府的前期支持。互聯網金融和電商企業開拓貧困地區的業務,不僅具有參與扶貧開發的道德至高點和企業社會責任價值。同時具有巨大的商業利益空間。
(二)切實促進“互聯網+”與精準扶貧產業深度融合
對大多數貧困人口而言,依托現有產業,借助“互聯網+”的契機,增加現有產業附加值,實現增收是更普遍、更有效的途徑。為此,政府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幫助上網銷售。很多貧困地區擁有特色產業,卻因為落后很難實現與市場對接。這就需要政府引導解決網上銷售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建設農產品溯源體系、提供Qs和“三品一標”認證等供應鏈監管服務等。總之,在謀劃產業主攻方向與產品銷售渠道時,要改變傳統觀念,引入互聯網思維,以服務集成提高農產品線上轉化率,并在此過程中培訓引導貧困人群,實現既“輸血”又“造血”。
推動遠程就業。當前,海南省有相當比例的貧困人口無法外出務工或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這就需要政府建設一個“云服務”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貧困群眾可以通過來樣加工或來料加工,為線上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進而將貧困群眾的線下服務與消費者的線上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通過“互聯網+”打破貧困群眾與市場間的鴻溝,實現其增收脫貧。
提高支出效益。政府可以引導知名電商企業到貧困地區建設電商平臺,培養貧困群眾為電商合伙人,這樣既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又可以通過“代買代賣”的方式為企業增收,提高支出效益。
(三)創新扶貧開發方式
在產業精準扶貧和金融扶貧工作中,試點引入電商和互聯網金融理念。積極鼓勵電商和互聯網金融企業參與扶貧開發。著力打造貧困地區“龍頭企業一合作組織一貧困農戶”+“電商和互聯網金融”模式。貧困地區要圍繞這一新型扶貧開發理念,試點將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資源集中用于打造電商扶貧生態圈。打通電商的交易平臺、物流派送、產品質量控制、互聯網金融等關鍵節點。在電商扶貧開發中,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貧困人口的邊際消費傾向高,是開拓我國內需的重點戰場,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在市場規模。
在做互聯網加法的過程中。將“互聯網+”與產業精準扶貧深度融合進行創新實踐,我們必將收獲乘法效應的驚喜。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難以預計的困難。如政府資金整合管理機制不完善。扶貧開發大數據系統浩繁,等等。因此,產業精準扶貧的任務是艱巨的,這就需要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深人實踐。大膽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打贏海南省的精準扶貧攻堅戰。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