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泓
正確認識“播音腔”
□李之泓
隨著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播音腔”這個詞應運而生。播音語言在廣播電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從“播音腔”的形成及規范的播音特點、不同時期的“播音腔”、怎樣解決“播音腔”等方面闡釋“播音腔”現象。
播音腔;港臺腔;表達技巧近幾年,興起一個特殊的詞匯——“播音腔”?,F階段很多人在提及“播音腔”時,貶義的成分較多,主要是指播音員在表達時故意追求播音的腔調,用壓倒一切的態勢向受眾傳播信息。“播音腔”讓播音員主持人在有聲語言表達上,顯得過于呆板、刻意、毫無感情色彩。一個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需要用真情實感來感染聽眾,讓播出的節目富有一定的生命力。
(一)什么是“播音腔”
“播音腔”是播音員在有聲語言進行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錯誤的語言表達方式,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許多表達技巧,比如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等,而對這些有聲語言的表達技巧使用得不熟練,無法獲得理想效果,或者過于在乎表現技巧,輕視情感,難免聲音會假,情不夠真摯,這就是“播音腔”。
(二)規范的播音特點
首先,播音語言具有嚴肅性,一檔節目作為一種面向公眾廣泛傳播信息的媒介,發揮著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首先,播音員必須保持播音語言的嚴肅性。其次,播音語言具有規范性,節目在傳遞社會信息的同時,也起到規范漢語語言的作用,播音員的規范用語,可以幫助推廣和普及漢語語言。最后,播音語言具有較強的分寸感,播音時要想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要求播音員在表述內容時不能過分動用感情,又不能無動于衷,要牢牢把握好播音的語氣和分寸,恰如其分地傳達節目的信息。
(一)“文革”時期的“高、平、空”
“文革”時期,新聞有宣傳的意味,它是通過廣播這種特定媒介進行有導向的宣傳。它的目的是讓人們相信結論,而不是客觀報道?!拔母铩钡男侣劜⒎钦嬲饬x上的新聞,而是套用了新聞播音語言樣貌的宣傳。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擾,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開始,在話筒前工作的人們普遍有一種壓力,對“出差錯”有一種恐懼。在播音中夾雜一種“保險調”,讓人聽起來抑揚頓挫、少連多停,錯誤率少。“文革”時期的“播音腔”是“高、平、空”,高八度的播音樣式。
(二)改革開放的“港臺腔”
張頌先生說:“改革開放的形勢,使我們真正地放眼世界了,原來覺得神秘的東西,現在覺得新奇了。學習和借鑒外國有用的東西,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原樣照搬,甚至模仿外國和港臺的普通話播音,那就滑稽了?!贝_實,在引入外來節目形式的同時,也帶來了“洋八股調”,后來被人們稱作“港臺腔”。譬如,“哇哦,今晚的星星好亮哦!”有人甚至認為“港臺腔”是一種時尚、一種潮流。但人們在一時的新奇感消退以后開始認識到:它不適合我們的國情,有悖我們的中華民族習慣和文化傳統。
(三)新時期的“播音腔”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眾
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早期的訓誡式、居高臨下的播音風格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受眾渴望更平等、民主、有交流感的新聞播報方式。于是,一種親切且不失莊重的“播音腔”應運而生。由于這一時期的“播音腔”越來越貼合大眾的口語交流,加之國家對推廣普通話這一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大,使得很多人將其當作“高級普通話”去模仿,使得這一時期的語言在生活中呈現出一種不必要的端莊,聽上去不像日常交際用語。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就必須要善于觀察生活,才能在有聲語言創作時更自然、生動,賦予節目真情實感。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需要用真情實感來打動受眾,讓作品有靈魂,讓節目富有生機活力。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大量的表達技巧(比如停連、節奏,語氣、重音、內在語、對象感、情景再現等),而實際運用上又使用得不夠嫻熟,不能把表達技巧完美融入到稿件的表現上。有的人過于重視技巧,忽略了情感的表達,所以聲音不能打動受眾。
播音員主持人面對的稿件是千差萬別的,可以說是語無定式的。根據具體作品去具體塑造自己的聲音,不能一成不變。播新聞,要有新聞的莊重嚴肅、字正腔圓;誦讀詩歌,要體會到作者當初的心境。傳達有聲語言,可以看作是一種想象和聯想的活動。首先,我們在播講時要調整好自己的播報狀態,產生強烈的播講欲望,腦海中想象播報內容的畫面,但內心要保持輕松自如、無拘無束的境界。其次,播報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做到對內容有充分了解,播音員可參與節目內容策劃和撰寫稿件之中。最后,技巧是表達情感的一個道具,運用好節奏的技巧,要對“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欲停先連,欲連先停;欲輕先重,欲重先輕”等有所掌握。
播音主持的本質就是說話的藝術。好的播音員主持人在節目中最好的狀態就是能夠保持平日里說話的隨和、自然。用心吐字、用愛歸音,真正做到用心去說話、用愛去表達,回歸到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狀態?!安ヒ羟弧钡男纬珊桶l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播音員主持人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駕馭能力、語言鑒賞能力和語言表現能力,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有聲語言作品,永葆播音藝術的生命力。
1.高麗鳳,帖洪宇.追求播音主持語言創作“說話”的實質——論“播音腔”的含義[J].戲劇之家,2015(13).
2.余靜.從新聞節目的演變中重新解讀“播音腔”[J].新聞傳播,2013(5).
3.王梓瞳.淺談主持工作中的港臺腔[J].商場現代化, 2010(9).
(作者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