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家庭氛圍”這個主題,我不禁思緒萬千。因為在人人都為爭名奪利忘卻了傳揚家風家教的整整半個世紀里,由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所組成的家庭比比皆是。因教育不當、家庭氛圍不和諧而導致對孩子不良影響的事件也歷歷在目:去年家住四川省達州市渠縣的成績優異即將進入大學的小廝斷然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并留下讓令人痛心的遺言:“我的尸體要么燒了,要么扔了,別把我拿回去!”這一個個令人扼腕的事件,讓身處教育一線的我無不痛心疾首!
直至2016年1月12日這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抓作風建設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在加強黨性修養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從此我們欣喜地看到,家庭建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家國天下”的情懷開始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我們常常看到各類家庭指導的文章:《你都不擅長控制自己情緒,又怎么會教育出情緒穩定的孩子呢?》《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的脾氣》。每一篇都直指——傷人最深的永遠是“語言”!
因此,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首要條件,是親子有效溝通——家長要“會說”。
其次《不做虎媽和屬媽》《遠離“親生后母”現象》《孩子的一切問題,都能用深度“陪伴”治愈》《幽默的父親、有教養的母親,才是孩子幸福的真正來源!》等文章都向家長宣導:父母的以身作則及高質量的陪伴是良好家庭氛圍的保障——家長要“會做”。
但是看上去很是簡單的兩個詞,真正實施起來卻是家長們最難以掌握的。在此分享兩個案例:
案例一:當養育這一對兒女的欣欣媽媽又一次垂頭喪氣地找我尋求協助的時候,我緊抓著“會說”與“會做”這兩點為家長進行疏導服務:
我:平時孩子不聽講的時候,你是怎么和孩子說話的呢?
欣媽:當然得罵他,如果他不聽,就只能罵得更兇一些。
我:如果家長每一次的教育都是無休止的指責,孩子怎么會接受這種教育方式呢?你們夫妻之間的溝通,是不是也充滿怨氣,一開口就炸彈式的相互指責和對罵呢?
欣媽:(點點頭)
我:既然你接受不了你的先生每次和你溝通就像捅刀子一樣暴戾,為什么你又要將這種溝通方式延續到孩子身上呢?
當我和欣欣媽媽談話時,在讀大班的欣欣走了過來。
我問欣欣:我和你媽媽正在聊關于你哥哥的事呢,你關不關心哥哥呢?
欣欣立刻“哼”了一聲,帶著不屑的表情跑開了。
我感覺到了一些信息便對欣媽說:你的一對兒女,他們之間的感情應該也不是很好吧?
欣媽:是啊,他們經常打架,經常互相整蠱。每當妹妹做了錯事,哥哥就在一旁說風涼話。
我:你們整個家庭,都沒有了家的感覺。丈夫的氣發泄在妻子身上,媽媽你的氣發泄到兒子身上,兒子的怨氣又發泄到妹妹身上。
欣媽:我也知道(說著就哭了起來)。我感覺整個家都是冷冰冰的,自己都快得抑郁癥了。
我:既然你已經意識到問題,那么就要從自己開始改變。如果你不接受先生和你之間捅刀子式的溝通方式,那么你也不要再用這種方式和孩子溝通。為了自己,為了孩子,你要先堅強起來,無論你在丈夫身上受了多少氣,都不要將這種怨氣傳遞到兒子身上。你不要再往孩子身上捅刀子了。你要把你的想法好好地和孩子溝通。
欣媽:如果兒子還是不聽我的話,那該怎么辦呢?像昨天他想買一套校園系列的漫畫,我一說不行,他又和我吵起來了。
我:你一開口就說不行,孩子當然會覺得媽媽很不講道理,當然會生你氣啊。而且你為什么反對他買書呢?
欣媽:我不是不想買,只是怕他迷上這類型的書之后,就不再愿意看其他書了,閱讀興趣就會越來越窄,這樣對他以后的發展很不好啊。
我:那你有把這個想法如實地告訴孩子嗎?你可以告訴他,買書可以,但一定要兼顧其他書籍。或者說,如果你這段時間自控能力很好,或者其他方面的表現很好,我就作為獎勵送給你。你要讓孩子明白,買書沒有錯,重點是不能只看這一類型的書,那孩子肯定會自己思考和權衡。當你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地讓孩子了解清楚了,孩子一定會理解的。
其實,家長常說孩子逆反心理太強,總是不愿意聽父母的話。但卻未曾想過,因為家長不懂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也使孩子無法準確感知父母的用心,造成雙方的誤解。長此以往,孩子總是誤以為家長不講理,家長又總覺得孩子不聽教,彼此充滿怨氣,這個家庭的良好氛圍豈能建立起來?
案例二:一位媽媽與女兒的睡前對話:
女兒:媽媽,我和你說東西!
媽媽:嗯,南北。
女兒:媽媽!我要和你說東西呀!
媽媽:好的,南北!
女兒:(生氣地想再強調一次)媽媽!你干什么嘛?
媽媽:如果你是想“告訴我一些事情”,我就會去聽。如果你只是說“東西”,那我只能接“南北”了。
女兒:知道了,媽媽。我想告訴你一件事情……
其實,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父母教育的好時機就隱藏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隨時隨地的引導,幽默風趣的語言,都比正襟危坐的教條宣講更容易起到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這位想要女兒能說會道,言之有物,首先注意讓孩子學會清晰的表述。但是媽媽沒有選擇單刀直入地打擊孩子,卻非常機智地用“裝傻”這招把女兒逼急,再一針見血地告訴孩子,不能用“東西”來指代事情。短短幾句對話,孩子就牢牢記住了:“如果想別人有回應,如果想別人能好好聽自己說話,一定要把事情表達清晰,并且說話要開門見山,直達重點”。
會說:就是用幽默的溝通代替嚴苛的責罵,不僅讓孩子感到被當作大人一般尊重地對待,在平和、歡快的氣氛中更容易讓孩子接受“隱藏式”的批評,直面自己的問題,進行自我反思,并找到原因和解決方法。而這種幽默式的“斗嘴”,既充滿了快樂與溫情,增進了親子關系,又能不著痕跡地達到教育的目的!
為了促進家長營造良好家庭氛圍,我們翻開《北大學生成功與家庭教育的關系暨北大成功家庭教育的科研運用》,找到此份調研中“北大學生的成功黃金定律”:
95.3%的北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與父母的關系“非常和諧”。
87.5%的北大學生認為,父母在“人格”“品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養與塑造,對自己最終成功考取北大的作用很大。
67.8%的北大學生家庭是典型的“學習型家庭”。
從北大家庭教育成功的三大因素之一可見,“會做”的首要條件是:父母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傳!
言傳身教的第一關是閱讀習慣的培養。家長首先帶頭閱讀:放下手機拿起書本;在家中最舒服的位置常放置書本;每天飯后定時定點與孩子進行15分鐘的閱讀互動。而陪伴孩子閱讀是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學習專注力和想象力的“靈丹妙藥”!自主閱讀習慣一旦養成,孩子就擁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影響孩子的人格與人生理想的建立。
“會做”的另一個方面體現為:高質量的陪伴。陪伴是個復雜的概念,并不是你在孩子身邊就是陪伴,更重要的是,你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去,才是有效的陪伴。而你能懂得孩子所需所想,并適時給予孩子支持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往往看到那些天天手里捧著手機的家長,忙著刷朋友圈、聊微信、看新聞時事、看工作群的通知,卻無視孩子的存在。他們的孩子便明顯變得缺乏安全感,不善交流,膽小不自信,不容易融入集體中去。我們常痛心地喚這類孩子為“偽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雖然天天在身邊,但身心仍然像留守兒童一樣孤寂無助。而他們當中,剖腹產、爬行不足等感統失調的孩子,情況更為嚴重。對此,我們對感統失調的孩子進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們發現嚴重自信不足或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除了因父母陪伴不足以外,更大的成因是來自與觸覺過度敏銳的困擾。他們通常反應較快,IQ也較高,但由于情緒較難自控,表現出非常的粘人、愛哭、怕陌生、膽小、孤僻、壞脾氣、固執、挑食、偏食、咬人、發音不清等情況。進而影響幼兒情緒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因此,我園組織家長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為家長們提供專業的指導,并教授實操性很強的親子感統游戲:
三溫游戲:
在安全范圍內,讓孩子感受不同的水溫帶來的刺激,可以主要由手來感受,家長也可先做示范,并觀察孩子的表現。
目的:通過戲水對孩子進行觸覺刺激的訓練,是用水的刺激力和水溫來強化孩子的肌膚神經,可以促進其觸覺信息的調適。
方法:可用蓮蓬頭噴射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也可以讓孩子浸泡在浴池中,或在池子里學習游泳。可用冷、溫、熱三種不同的水溫,讓孩子分別去試。
刷身游戲:
以中等力度用刷子(也可以用毛巾、海綿、軟刷子等替代)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后背、足部,可以邊講故事或唱歌,保持輕松氛圍,以免孩子緊張。
目的:用綢布擦孩子的背部、腕部、顏面部、手、腳等部位的皮膚,來進行觸覺的強化。
方法:用干毛巾或絲綢等柔軟的綢布擦孩子的手臂、足部、胸部和背部。對反應敏感的孩子不要太用力,以幫助其慢慢適應;對反應遲鈍的孩子用力可稍大些,以活化接收神經。為了讓孩子放松、不緊張,可以邊做邊講故事或唱歌,營造輕松快樂的氣氛。
沙土游戲:
目的:運用玩沙、玩泥土的游戲,對孩子進行觸覺刺激的訓練,以加強腦干前庭網膜的過濾及選擇的能力,對觸覺過于敏感或遲鈍的孩子的情緒穩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方法:將泥土或沙土放在大盆子里或大型塑膠布上,讓孩子用泥土捏泥球、捏小雞、小狗、小房子等各種東西;或讓孩子在沙土中盡情游戲。可以增加泥土或沙土的數量,使孩子的全身都可以接觸到泥土或沙土。也可以利用紙、樹葉、涂料、豆等物品,強化孩子的觸覺識別力,以促進其感覺的發展。
毛巾卷游戲:用一條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將孩子整個卷起來,再輕輕滾動或下壓,也可用雙手輕輕抱緊孩子的各部位,強化各部位的觸覺感受。
抓癢游戲:讓孩子躺在床或沙發上,抓撓他的腋下、胸口,依孩子的反應來控制用力的大小和刺激的強度。如果一些常與他人接觸的部位也有強烈的反應,則需加強此游戲。
除此以外,我們指導家長通過學習聽覺、視覺訓練游戲、空間知覺訓練游戲,手眼協調游戲、促進左右腦發展的手指操,掌握大量的親子游戲內容。使家長找到了親子互動的“工具”,讓陪伴真正達到高質量,因此深受家長們歡迎!
最后,我們還整理出7條建議送給家長們共勉:
1.不當眾指出或刻意馬上強調孩子的錯,換個時間和空間再進行教育。
2.孩子的意見被尊重是自信的開始,平等的相處和交流是給他自信的階梯。
3.具體的稱贊給他信心,空洞的表揚會讓他自大。
4.孩子的自信來自于每件小事中你對他的認可。
5.生活能自理的孩子才能在沒有依靠的處境中充滿自信。
6.孩子遭遇挫折時,用緩和的語氣同他一起分析找到解決的方法,戰勝困難可以讓他自信倍增。
7.幫助孩子發揮個性中積極的方面,強迫他改變他的秉性會讓你和他都失去信心。
通過一個學期家園雙方的努力,家長們都已明確:家庭是孩子的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的氛圍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家園共同把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作為促進孩子發展的大事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