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幼兒園班額大、老師雜事多、孩子教學任務重的環境下,要做到因材施教談何容易。要做好因材施教,老師必須要掌握間接指導的方法,還需要和班里的其他老師做好分工安排,設計有規律的觀察記錄和個性化教育計劃的時間表,同時選擇合適的觀察記錄方法。觀察記錄和設計個性化教育計劃是相關聯的工作,如果做了觀察記錄后沒有把記錄用到工作里,那么記錄則是白做了。反過來,沒有觀察記錄做依據的教育計劃則是無的放矢。
一、如何觀察記錄才有效?
觀察記錄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對幼兒園老師來說,掌握以下三種方法已經足夠應對日常工作:
1.實時觀察記錄法:這種記錄方法是以文字記錄孩子的活動過程,不加任何評語。例如“小明走到小強面前,把手里的積木塊遞給小強”。這種記錄方法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提供客觀全面的資料,以便其他老師能夠參與分析。
2.量表式的觀察記錄法:這種記錄方法主要是在評價表格上做記錄,例如“能夠用小繩子串上珠子(能/不能)”,有了這些量化的記錄,老師就比較容易客觀分析孩子的水平。
3.作品記錄觀察法:這種記錄方法是記錄了孩子對自己作品的描述,作品可以是美勞作品,可以是建構作品,也可以是角色游戲的玩具擺放。假如是不能夠保留的作品,老師就應
該拍照記錄。這種記錄方法最重要的是孩子對作品的描述,所以老師引導提問要有技巧,要運用適當的提問方式,例如擴散式、凝聚式、假設性的提問。通過這種觀察記錄方法,老師就可以看到孩子在思維方面的變化,例如對作品模式的語言能力,里面的數量概念等。
二、要把觀察記錄用起來才有價值
做了觀察記錄就要用到日常工作里,老師通過分析觀察記錄,可以為孩子設計教育計劃。計劃可以簡單到只是調整老師對孩子的態度,也可以復雜到是一套行為治療的計劃。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通過以上實時觀察記錄法的例子,老師可以看到觀察記錄和設計教育計劃的關系。和父母交流的時候,這些觀察記錄就是有用的資料,可以說明孩子的情況。
三、個性化教育方法之強化行為習慣的方法
通過觀察記錄掌握了孩子的問題后,老師就要為孩子“開處方”,即是個性化的教育計劃。個性化教育方法包括了三方面:第一是強化行為習慣的方法;第二是改變行為習慣的方法;第三是發展孩子能力的方法。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方法,在實施的時候記住幾點:
1.階段性的發展目標。老師的要求一定是從少到多,從近到遠,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從直觀到抽象,一定要分階段,千萬不要一步到位。
2.要確定孩子明白老師的要求和指導。老師要從動作到語言的說明,甚至示范給孩子看,確定孩子明白你的意思,不要說一次就期望孩子能夠完全明白你的意思。
3.先情后理的原則。是先做人,后做事,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錯,老師都應該先抱一抱,說“老師知道,你不是想這樣做的?!比缓笤僦v道理。這個方法能改變很多孩子。
4.客觀冷靜。沖動的時候請離開現場,冷靜下來再處理,不要沖動,冷靜的時候才教育孩子。同時盡量聽取其他老師的意見,不要以一個老師單方面的意見評價孩子。
5.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是讓孩子有選擇權、發言權,讓孩子先說說他的想法。
6.同一立場。不是吩咐孩子去解決問題,應該是老師跟孩子一起解決。例如“趕快收拾玩具”和“老師和你一起收拾玩具”的區分。
對那些有初步正確的行為習慣的孩子,這些強化行為習慣的方法可能很有用:
1.第一個是描述性的表揚,你表揚孩子的時候采用描述性的詞語,不要用“很棒”“很好”這些詞。首先描述你看到的事情,再描述你的感受,最后再用兩句話總結,這叫描述性的表揚。
2.建立和孩子情感的交流。和孩子建立情感交流是一種強化孩子行為的方法,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重視老師的意見。
3.假設性的提問。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和孩子說假如我們遲到幼兒園會怎么樣,讓他去想,然后老師要不斷提醒他后果會怎么樣,有好的,有不好的,這樣小孩就學會了這樣想問題的方法,在他的行為習慣里去固定、強化。
四、個性化教育方法之改變行為習慣的方法
對那些已經形成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可能需要下面這些改變行為習慣的方法,但運用這些方法之前要統—老師之間的觀念。
第一種方法是“行為改正方法”,就是給孩子一個表格,五排一格,五排一格,這樣一格一格,每一次孩子做了值得表揚的事,打一顆星,要寫下來幾月幾號因為什么事表揚他。五顆或者十顆以后給他獎勵,不要用物質的獎勵,用活動的獎勵,比如拿了十顆星星,老師為你唱歌等。
第二種方法就是冷處理,如果孩子為了吸引注意力做了一些異常的行為,就可以進行冷處理,冷處理就是完全不管他。不過這邊冷處理了,其他地方用要取代法,教育孩子假如有
需要、想要得到什么,用一個正確方法表達,取代那個錯誤的方法。
第三種方法就是同儕教育法,同儕就是同伴、同年齡的孩子,當老師直接出手沒效果的時候,想想利用身邊的小朋友影響小朋友,這就是同儕教育法。
第四種是正確示范法,就是老師給孩子先做一個正確示范,要跟小孩一塊做,不是只跟小孩講道理,單純用講效果不會很好,幼兒階段一定是正確示范,一步步慢慢做。
第五種是換位思考,讓孩子換一個位置思考,假如你是他會怎么樣?這招最好用在孩子之間的摩擦,想想你是被欺負的那個孩子,你會有什么感受?建立這種思維習慣對孩子以后的成長很有幫助。
五、個性化教育方法之發展孩子能力的方法
幼兒階段的學習是直觀的,需要的是大量有價值的經驗,用以下的方法可以有效發展孩子的能力:
1.帶著孩子一塊做。孩子參與到活動里面,能力發展就更快。
2.留空間讓孩子去發現。孩子自己發現到的知識就是他的一手經驗,要是別人告訴他,他得到的就是二手知識,所以留空間讓小孩去發現知識,比傳遞知識要好。
3.全感官活動。就是讓孩子動用全身的感官來活動。孩子只有在幼兒園階段才有機會用鼻子、皮膚等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知識,這個感受就是為他建立對一些東西除了文字以外的意義唯一的機會,而且這種神經的發展不是文字所能取代的,是大腦的一部分,過了這段時間就沒有了。
4.作品欣賞法。盡量讓孩子大量地欣賞作品,分享作品,比如一幅畫里物品的顏色、大小,有概念的東西,當孩子每畫完一幅作品,引導他去欣賞,這樣孩子就可以整合概念,為以后學習鋪墊。
六、個性化教育系統
1.觀察記錄:每天每位教師負責觀察記錄三名孩子的發展情況,一般是在區域活動或戶外活動進行觀察。觀察采用了實時記錄和量表式的觀察記錄兩種方法,觀察周期和數量可以根據老師自己的情況而定,剛開始時一學期每一名孩子進行兩次觀察記錄就可以了。
2.利用幼兒發展檔案對比分析:觀察記錄的內容是在每天老師備課時用的,備課的時候,老師會把今天觀察對象的檔案拿出來,老師會使用今天的實時記錄,量表式的觀察記錄和上次的評價記錄作分析,分析后才填寫這次觀察表格里的分析部分,這些也成為新的觀察評價分析記錄。每名孩子的檔案內還有一份學期階段評價表,這份學期表格以五大領域區分發展目標,在一學期里需要填寫四次。老師綜合每一個階段孩子的發展分析填寫。
3.制訂個性化教育計劃:有了新的分析后,老師便能夠為這名孩子設計個性化的教育計劃,這項工作的目的是為每一名孩子提供最有價值的“教育計劃”?!敖逃媱潯庇腥N,第一種是有關學科類能力的發展,例如數學。第二種是素質和非學科能力的發展,例如社會交往能力。第三種就是行為異常的孩子,老師可以采用上文個性化教育方法里面的方法。
這樣周而復始。老師根據新的評價結果,制訂該名孩子的教育計劃,實施計劃后,在下次觀察便可以看到成效,再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