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于形式的戶外鍛煉
戶外活動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重要一部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都指出: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兩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
除了體育活動,幼兒在園的戶外活動還包括:戶外鍛煉、早操、餐后散步、戶外游戲等,而“戶外鍛煉”因其親自然、接地氣、激興趣等特點而深受幼兒的喜愛。
幼兒在戶外鍛煉時,各項技能會得到提高,比如更好的身體素質、更多的鍛煉機會、更少的肥癥、更好的動作發展以及社會性和認知發展等,并且幼兒親近大自然的情感也會得到發展。
然而縱觀現在的戶外鍛煉,形式雜、花樣多、盲目跟風,園內的基礎器械投放雖已能夠基本滿足幼兒鍛煉的需求,但是在鍛煉過程中幼兒的“自主性”和“有效性”沒辦法有效凸顯,只是表面“熱鬧”,無法讓幼兒真正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究其原因,發現存在幼兒參與無興趣、鍛煉無跟進、評價無媒介及場地受限制等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參與無興趣
為豐富幼兒的戶外鍛煉,也為了讓幼兒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器械,幼兒園往往購置了很多器材,分門別類、分筐劃地地進行擺放,供幼兒自主選擇。但幼兒還是容易出現“無目的、無興趣選擇”的現象。
現象一:我不想玩。幼兒園購置的器械,幼兒起初都會因為新鮮而喜歡,但是時間長了,就會對器械出現玩膩了、認為不好玩的現象。
現象二:我不知道玩哪個。在豐富多樣的器械面前,幼兒常??椿搜郏恢肋x擇哪一個,無從下手,缺乏依照自己的興趣和身體發展的需要來選擇的能力。
2.鍛煉無跟進
幼兒可以通過操作各種器械來進行身體鍛煉,在活動中提局身體協調力、平衞力、跳躍能力等。但是因為選擇的時候沒有目的,參與的過程中沒有興趣,所以幼兒在鍛煉的過程中也是缺乏跟進的。表現為:
現象一:看似熱鬧。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玩得很開心,滿頭大汗。但是僅僅停留在“瘋跑瞎鬧”的表面熱鬧階段,缺乏有目的地參與和有跟進地提高。
現象二:容易放棄。因為是無目的地鍛煉,所以當遇到困難時,如碰到障礙、需要連續完成幾個操作步驟,幼兒就會望而卻步,退而選擇其他材料。
3.評價無媒介
幼兒在評價環節時無話可說,無意識行為導致反思也是無意識的,加上肢體動作、身體鍛煉是一瞬間的,幼兒玩過就忘了,很難仔細地表述出來。
現象一:幼兒反思斷片。戶外鍛煉結束后,很多幼兒大概會說操作了哪些器械,和誰一起玩了。至于過程中的提升很難說清楚,也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完成得不夠。
現象二:教師推進擱淺。因為幼兒反思斷片,表述不清楚,所以教師在器械跟進、鍛煉難度提升方面的思考也是停滯的。她們不知道自己班的幼兒到底處在一個怎樣的運動階段,她們不知道怎樣引導幼兒提升他們的運動技能。
長此以往,這樣的戶外鍛煉不利于教師的觀察推動和跟進指導,也不利于幼兒身體各方面體能的鍛煉,更不利于幼兒形成自主有效參與戶夕卜鍛煉的習慣。
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反思,同時教研大組也要思考:是不是幼兒園的戶外鍛煉場地受限制?是不是器械提供不適宜?是不是戶外鍛煉缺少不同年齡段系統的安排?是不是我們缺乏對小中大班幼兒運動能力發展的階段認識?
二、基于鍛煉的闖關模式
班級里的個別化學習區可以設置“學習單”來提升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幼兒主動投入到活動中,以形成自主有效學習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學習品質。那么,幼兒的戶外鍛煉可不可以也借助這樣的“任務單”呢?
于是我們設計了幼兒戶外鍛煉的闖關模式,既能提高幼兒參與戶外鍛煉的興趣,又能鍛煉其身體發展各方面的技能。
(一)排查場地,巧妙使用
1.尋找可利用的場地
教研:大組首先排查幼兒園的戶外場地,篩選出可利用的場地,如:水泥地、草坪、跑道等,調整一些不適宜的場地變為可利用的鍛煉也點,如:小舞臺、小山坡、斜坡、后花園等。
2.兼顧多個運動技能
確定可利用的場地后,教研大組根據場地性質,設置相應的走、跑、跳、投擲等技能的區域。并發揮一個場地的多個功用——如平坦的水泥地,可以進行拍球、鈷、過障礙、跳躍等鍛煉;松軟的草坪上,可以進行投擲、飛盤、攀爬、翻滾等鍛煉;有坡度的地方,可以進行爬上、下落、攀巖等鍛煉;同一個場地可以兼顧進多個技能的鍛煉,幼兒可自主選擇而不會覺得單調。
(二)均衡年齡,難度適宜
1.年齡特點巧調整
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戶外鍛煉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動作技能、協調性、平衡力也隨之提高。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不同的發展情況,選擇難度適宜、具有挑戰性的內容。比如同樣是鍛煉幼兒的平衡力,小中大班的鍛煉形式和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教研大組可以根據幼兒不同年齡段設置不一樣的闖關項目和階段目標,如爬、鉆、滾、立定跳遠、平衡、投擲等。
2.目標導向細分嶺
教研大組進行總體規劃,以《指南》精神為指導,提供充足的器械材料、空間場地,為幼兒戶外鍛煉創造便利的條件,在各個區域設置戶外鍛煉項目,科學合理地進行走、跑、
①內容來源遵循:科學、全面、均衡原則;
②運動能力均衡(是對中大型滑滑梯的補充,因其靈活機動);
③內容選擇自主(加強或練習)。
時間:以一周為周期,輪到的班級進行闖關。
場地:大草坪、小山坡、水泥地闖關區、一樓后花園、二樓平臺、三樓平臺等處。
操作介紹:大轉盤掛在公共場地,方便大家都能看到。每天由專門負責的老師定時轉動,以此確定今天的場地。
以此大轉盤為例,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在不同的場地上進行系列戶夕卜鍛煉,并且I個鍛煉都有目標導向。如:
任務式
指交派的工作、擔負的責任,是每個幼兒都要完成的任務。如小班戶外鍛煉中的“拍球”項目,教師的指令是每個人拍10下。
闖關式
也叫“挑戰式”,即鼓勵幼兒積極通過幾個障礙,直至到達目的地。如中班戶外鍛煉中的“過河”項目,幼兒要勇敢地跳過“地雷”,走過“獨木橋”,最后到達對岸。愛挑戰、冒險的幼兒會很喜歡,他們能在闖關鍛煉中找到沖勁和樂趣。
彈性式
即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一考慮幼兒的能力發展,使得幼兒可以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體驗,給他們發展提高的空間。如混齡項目“瞄準射擊”,老師并非只設一個瞄準點,而是樹居小中大班不同幼兒的發展特點和身高差異,設置了不同高度的瞄準點,幼兒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來進行瞄準投擲。
(三)編制闖關,表征適合
戶外鍛煉其實是幼兒園體育教育方案中的“提供性運動”,這類運動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年齡段設計的,幼兒可以有選擇地參與,主要是開放式運動,也可以把這樣的運動形式稱為有準備的環境中的自由游戲。
教師根據戶外鍛煉的場地和內容編制合適的“闖關單”,設計方面首要體現闖關單的“闖關”作用,這樣有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促使他們勇敢地參與到活動中,提高鍛煉的有效性。教師以圖片的方式把內容羅列下來,方便幼兒查找。同時借助自主評價(不同的貼紙),鼓勵幼兒自己評價。圖片和評價方式表征自主,淺顯明白。以中班為例,如左圖:
表格介紹:師幼一起商量制定表格,以一周為周期。
輪到闖關的班級幼兒,一周進行5次闖關活動。
操作介紹:以中班為例,項目里設置了“闖關內容”,幼兒每天進行這幾個項目的闖關,闖關成功給自己貼個“☆”,闖關還可以就貼個“〇”(具體符號隨幼兒自主選擇),闖關失敗再來一次。每周五下午進行統計,評選班級“闖關能手”。
(四)制訂計劃,一周適時自主活動,始于計劃。同樣,戶外鍛煉也需要這樣的計劃。計劃的形式可以隨小中大班幼兒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和有所側重,只要達到“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就行。
1.小班,口頭計劃,我話所想
基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的計劃一般以口頭表述為主,在集體活動中進行。如戶外鍛煉開始前,教師可以選在前一天的離園活動或第二天的來園時間,和幼兒一起討論:我想干什么?
記錄:
——2月22日下午
豆豆說:我想和飛飛一起玩沙包,我們可以扔得很遠。
柯宇說:我要等欣寶來了一起去玩,我們一起拍皮球?!?月2日早上
牛牛說:我今天不想玩,我想看中班哥哥姐姐玩闖關的游戲,他們很厲害的。
思妍說:我今天想要鉆山洞,這個蹲下來鉆過去很好玩的。小班幼兒對于戶外鍛煉還是處于新鮮的狀態,他們對什么都好奇,但是只停留在“玩”的階段,他們的口頭計劃多在說“我想玩……”,所以在戶外鍛煉環境創設時,要多一些童趣性,利于增進小班幼兒參與鍛煉的興趣。
2.中班,紙面計劃,我畫想玩
中班幼兒經過一年的小班學習,已經了解了幼兒園的戶外鍛煉內容,他們開始找好朋友一起玩,社會性發展初步顯露。在他們的畫面中,可以看到基本的構造,也能清楚看到他們的好伙伴。
3.大班,合作計劃,規劃方案
大班幼兒在園已有兩年的生活經驗,他們的自主能力、思維能力和講述能力都明顯增強了,并且在活動中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樂意在集體面前表達出來。在他們的畫面中,可以看到更細致、更全面的計劃,而且也不局限于一個計劃。
如圖中老師利用離園活動時間組織幼兒合作定計劃,并邀請小組上臺來介紹他們的計劃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經驗。
這三位幼兒定的闖關計劃有兩個內容,一是攀爬梯子,二是跳躍輪胎。雖然手筆稚嫩,卻把他們想要的鍛煉模式和內容都表達得清清楚楚。
(五)參與闖關,關關適行1.教師模擬創建
為什么教師要模擬創建戶外鍛煉的場地?意義何在?
因為幼兒的身體動作發展技能尚且還有提升的空間,也為了響應《指南》“動作發展”里提到的“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的目標,所以在戶外鍛煉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先模擬創建幾個鍛煉場景,給幼兒積累經驗。
“大轉盤”的模式打破了班級界限,幼兒園教研大組模擬
創建出至少10個闖關項目,并制作出大轉盤,幼兒和教師可以根據轉盤上的提示和闖關單上的項目進行戶外鍛煉和鍛煉指導。初期主要以教師的創建為主,這對幼兒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和經驗的積累。
2.師幼合作創建
經過教師的模擬創建后,幼兒逐漸了解了哪些器械和道具可以使用,也知道了過障礙游戲時可以設置什么“障礙”,雖然這些障礙也帶著濃濃的“任務性質”,但幼兒樂此不疲。
幼兒在自主搭建的時候,會存在不適宜的情況或會產生安全隱患,需師幼動態化微調整。如小朋友在計劃中想搭建梯子進行攀爬,擺設輪胎進行靡天練習,但是創設中梯子輪胎間存在安全隱患。教師應在幼兒自主研發的基礎上,與幼兒共同微調整,創設適宜的闖關項目,陪伴幼兒安全運動。讓“闖關創建”更加靈活、生機。
在戶外活動中,通過教師模擬創建、幼兒自主研發、師幼合作建構,幼兒的運動能力、想象力、創造力也進一步提髙。
(六)貼圖評價.教師適入
1.自主評價
幼兒闖關結束后,根據自己的表現,自主貼上貼紙,闖關成功給自己貼個“☆”,闖關還可以就貼個“〇”,闖關失敗就再來一次。每周五下午進行統計,看看誰是本周班級的“闖關小能手'
2.分享交流
教師可以利用晨談或餐前時間請幼兒來口頭評價一下自己與同伴的闖關過程,給幼兒提供交流、交往的平臺,也是幼兒經驗分享、教訓交流的機會。
3.教師評價
教師結合活動中拍攝的照片、幼兒的闖關單、同伴的分享交流,幫助幼兒整理獲得的經驗,為下一次的戶外鍛煉作好材料、經驗的準備。
幼兒自主評價在前,教師點評總結在后,且教師實際上只是組織問題討論,改變了以往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實現了教與學的創新。
三、促進闖關的各個保障
“大轉盤”戶外闖關鍛煉模式,處處折射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沒有了限制,那個成人眼里的“小不點”會變得更加能干,只需給幼兒一根自由、信任、鼓勵的“杠桿”,他們的戶外鍛煉就會更加精彩。而幼兒園也應該給予戶外闖關鍛煉一定的保障:
1.充裕的戶外鍛煉時間
每天早上的大戶外如期進行(除下雨、霧霾嚴重的天氣),幼兒可以在各個打通的場地進行闖關鍛煉。遇到雨雪天氣,幼兒園也盡量進行室內鍛煉模式,積極地用室內器械引導幼兒解決困難,而不是消極地躲起來躲避風雨。
2.樸素的戶外鍛煉場地
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場地資源,發揮無限的鍛煉價值,提倡保持園所原有的環境資源,使其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不盲目變草地為水泥地,不將小山坡鏟平,保留天然的蜿蜒曲折,最大限度地利用環境來促進幼兒的身體鍛煉發展。
3.階段的戶外鍛煉內容
雖然有大轉盤、闖關單,但是幼兒也擁有選擇和安排活動內容的自主權,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需要和情感需要,選擇完成闖關鍛煉。教研組可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選項,階段性地進行調整闖關單,以更好地促進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后記:
在近幾年人們逐漸意識到幼兒園“運動教育”的存在價值以及它的重要性,并認為需要關注幼兒園的“運動教育”是否給幼兒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全面發展的機會,包括獲得身體和感官體驗的機會。
而戶外鍛煉既是“運動教育”的完美體現,也深受幼兒的喜愛。我們不必糾結于園所場地是否夠大、夠野趣,也不必糾結于器械材料是否夠新、夠齊全,更不用去糾結幼兒是否要玩、會不會玩,而應該關注我們提供的場地、空間、材料幼兒是否喜歡、能玩起來。借鑒他山之石也好,取其精華也好,最好的辦法還是站在自己園所的角度,挖掘現有資源,不盲目搬抄,不舍近求遠。走近幼兒,觀察幼兒,才能更好地開展幼兒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