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吃”出來的疾病越來越多,幼年時期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會影響終身。兒童的進食行為隨著年齡增長由被動進食過渡到主動進食,年齡越小受家長進餐行為的影響越大。為了及早發現家庭喂養和兒童飲食行為的問題,并能弓丨起家庭重視和及早干預,我園對大、中、小班120個幼兒家庭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和訪談,總結其經驗,更好地開展我園衛生保健工作。
一、調查目的
了解兒童集體飲食行為及家長營養知識、喂養方式、飲食習慣等情況,為進一步改進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據。
二、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大、中、小班年齡組幼兒家庭120例。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及訪談
1.問卷內容
(1)基本情況:包括兒童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父母是否少數民族、兒童主要照顧者、家庭結構類型、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職業、家庭月平均總收入、平均每天戶外活動時間等。
(2)進食行為:包括吃飯固定時間、地點、定量、每頓飯所花時間、是否要大人喂、是否邊看電視邊玩玩具、邊玩邊吃、含飯、不愿咀嚼固定食物、胃口差、S搶等。
(3)食物選擇:包括進食奶制品、主食、肉類、海鮮、蔬菜、水果、零食、吃零食的時間、爰吃哪些零食、家里誰最爰給幼兒零食、是否經常喝飲料。
(4)進食氛圍:包括家長進餐時是否教育或批評孩子、家長是否強迫或懲罰讓孩子多吃、家長是否允許孩子隨意選擇食物、家長是否允許孩子邊走邊吃或邊玩邊吃、家長是否允許孩子想吃零食就吃、家長是否經常提示孩子吃某種食物、提示孩子吃某種食物后孩子服從程度、家長是否因孩子吃飯不好對孩子發脾氣、家長是否用食物獎勵或懲罰孩子、孩子的父母是否挑食、家長對孩子進食的滿意度、家長對孩子胃口差的擔心程度、家長對孩子不喜歡食物的態度。
(5)健康狀況:包括孩子是否經常感冒、腹瀉或有其他疾病。
2.評價標準
兒童飲食行為問卷采用五級評分,分別為總是、經常、有時、很少、從不,對應分數分別為1、2、3、4、5。得分越高說明飲食行為習慣越好,喂養焦慮情緒越少;得分低說明具有很多飲食喂養行為的問題。進餐時情感交流與之前幾項計分相反,得分越高說明情感交流越少。
三、調查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基本情況統計:男孩占58%,女孩占77%;父母是主要照顧者占73%;父母文化程度本科以上分別是63%和52%;每天戶外活動在1?2小時的占5%。
進食行為統計:固定時間用餐的占48%;吃飯時間30分鐘至1小時占31%;能獨立吃完一份飯菜占12%;有挑食偏食習慣的占4%;常吃零食的占5%;爰吃甜食飲料的占3%;邊吃邊玩的占5%,吃飯含飯的占2%,不愿咀嚼固體食物占2%。
食物選擇統計:總是進食奶制品占57%;進食主食的占71%;進食肉類占30%;進食海鮮占2%;進食蔬菜占23%;進食水果占27%;總是吃零食占5%;總是喝飲料的占3%;經常喝白開水的占33%。
進食氛圍調查統計:進餐時家長總是教育或批評孩子占4%;總是強迫或懲罰孩子吃的占1%;家長允許孩子隨意選擇食物占12%;家長允許孩子邊走邊吃占2%;家長允許孩子想吃零食就吃占2%;家長提示孩子吃某種食物占15%;家長因孩子不好好吃飯而發脾氣占4%;家長用食物獎勵或懲罰孩子占1%;家長對孩子進食很滿意的占12%。
健康狀況統計:經常感冒的占10%。
四、結果分析
家庭膳食對兒童膳食攝入和飲食行為的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搖籃,在兒童飲食行為的形成和體格發展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母親及主要喂養人有良好的營養知識,能夠為孩子提供較為健康的飲食,則有利于兒童良好飲食行為的形成,并能減少營養性疾病的發生。
在調查和訪談中我們發現,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兒童膳食營養和飲食習慣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并對營養素的食物來源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一些與營養相關的疾病缺乏了解。家長對營養知識獲取主要來源于電視廣播、宣傳材料,絕大多數家長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兒童膳食營養學習,因此在園兒童家庭膳食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與誤區,對兒童的營養攝入和飲食行為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1.家長營養知識欠缺
家長(兒童喂養者)的營養知識欠缺會導致兒童飲食結構的不合理。家長的營養知識通常決定著他們能否正確為兒童選擇每日離園后以及周末的食物品種和提供數量的多少。由于營養知識欠缺,家長常常對兒童的飲食行為的判斷好于實際情況。在錯誤的判斷下,兒童不良飲食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糾正,甚至逐步養成孩子不良的進食習慣,導致孩子一種或多種營養缺乏,或營養過剩,貧血、肥胖、發育遲緩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接踵而至。比如家長會錯誤判斷兒童缺乏某種營養素或食物,因而盲目地補充該種食物,造成兒童飲食種類的偏離,或攝入過剩。
2.家長自身存在不良的飲食行為
家長的飲食行為是兒童飲食行為和體驗主要來源。家長自身的飲食行為,如對食物選擇、口味的偏好、進餐時間的安排以及對食物營養價值和熱量的判斷、衛生習慣都能影響到兒童。調查問卷結果中23%的父親與25%的母親存在挑食現象。如果家長存在不良的飲食行為,就不能為兒童樹立好的榜樣,兒童的飲食行為也會隨之出現相應的問題。比如家長長期排斥或拒絕某種食物,過度地給予負性評價,或者高頻率地在餐桌上出現某種食物并過度給予正性的評價,這種對某類食物表現出過于喜愛和排斥的表現都會影響兒童對食物的選擇。這也是肥胖、貧血等疾病常常表現出明顯家族聚集性的原因。
3.家庭中為孩子提供的食物品種局限
兒童攝入食物的種類與數量與兒童能否取得食物密切相關。當家長不愿意多購買水果和蔬菜時,兒童在家庭中就不能攝入足量的維生素。當家長不愿意多購買魚類產品時,兒童在家庭中就不能攝入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隨著人們對奶制品營養價值認識的提高,很多家庭都會給兒童準備每日1?2份牛奶或酸奶,但是對其他奶制品(如奶酪、奶油等)的選擇上仍然比較局限。
4.家長存在不合適的喂養行為
不良的喂養行為主要表現在限制兒童的飲食和強迫兒童飲食兩個主要方面。
限制兒童飲食表現在過度節制兒童對某類食品的攝入。限制飲食對控制兒童近期飲食攝入量有一定作用,但是會對兒童嘗試新的食物、根據喜好和饑餓感來自主選擇食物等方面時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25%的家長有時或經常強迫孩子多吃。強迫兒童飲食表現在強迫兒童攝入過多食品喂養者認為有益的食物,擔心兒童饑餓,強迫幼兒攝入過多的熱量。強迫飲食會導致兒童長期不能以自己的饑餓體驗為進食的提醒信號來決定進食的時機和進食的量。干擾了兒童正常的進食規律而導致兒童體重過重。
5.家庭進餐時存在各種不適當的干擾因素
61%的家長有時或總是在進餐時批評兒童;57.6%的家長有時或總是因孩子吃飯不好對孩子發脾氣;24%的孩子在家庭中進餐時看電視;17%的孩子會邊吃邊玩;23%的家長允許孩子邊走邊吃或邊玩邊吃。兒童在進餐時被這些不適當的因素打擾,會使兒童進餐時注意力分散,導致食物攝入量不足或過剩,也可能會使兒童減少正餐而增加零食引發飲食結構改變。
五、干預措施
1.不良飲食行為的干預處方
進食行為也像其他高級行為一樣,是一個高度復雜的高級發育行為,其基礎是神經系統的成熟和實踐學習。兒童在早期容易受父母喂養行為影響出現飲食行為問題,兒童飲食行為問題已經成全球性問題。英國的研究表明,20%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子女飲食存在問題,只吃特定食物種類的占17%、偏爰飲料食品的占13%,這兩類行為也是最普遍的問題行為。沈陽、哈爾濱、上海等地的研究表明,最常見的飲食行為問題是不良進食習慣和胃口差。
針對這種現象,幼兒園可以安排兒童營養專科醫生針對不同的飲食行為問題提供個體化指導方案,派發行為干預處方,幫助撫養人進一步了解正確的喂養知識,干預期間定期測量兒童的各項生長發育指標。
2.平衡膳食,保持良好的飲食結構
家長要按平衡膳食理論安排一日三餐,培養孩子從小對各類食物和各種營養的喜爰,讓孩子自覺形成正確的飲食行為。每天的食物要多樣,不強迫孩子,更不用獎勵與懲罰手段刺激孩子多吃某種食品,經常使用食物作獎懲,只會使孩子增加對某種食物的偏爰。孩子生病后,食欲會下降,會不喜歡某種食品,這時,應勸其先吃少量,由少而多。還要注意保持孩子的食欲,不要讓孩子將喜爰吃的食物一次吃得過多,以防暴食后傷胃。
3.獨立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應盡早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每天按時就餐;教會孩子講究衛生,做到飯前洗手,飯后漱口;盡可能施行分餐制;為孩子創造一個祥和輕松的就餐環境與氣氛,不要在吃飯前和吃飯時教訓責罵孩子;不要讓孩子邊吃邊玩,也不要一邊吃,一邊看電視或看書;每餐飯的持續時間宜為20?30分鐘,要讓孩子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父母與子女一起吃飯時,可隨時簡明地告訴孩子一些有關食物與營養的知識,切忌嘮叨。
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要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幫著擺碗筷、盛飯等,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使他們長大后熱愛飲食生活,還可以教孩子一些餐桌上的禮儀。
綜上所述,兒童家庭膳食現狀存在一定問題與誤區,幼兒園應當在衛生保健實踐工作中不斷尋求行之有效的家庭飲食指導策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在園兒童家庭飲食給予指導,家園一致地提供平衡膳食,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避免營養性疾病的發生,提升兒童的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任榕娜,陳新民,葉禮燕等.兒童營養狀況與家長營養知識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4,6(1):66-67.
[2]趙明秀.婦幼人群營養與健康知識教育干預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1,16(7):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