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16年,世界范圍內的相關機構,對于中美兩國制造業優勢變遷的研究報告看衰中國、看漲美國,而真相確實如此嗎?中美兩國制造業PK,輸的會是誰?
美國將超過中國?
美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一篇報告,最早引發了關于中國制造失去優勢,將會被美國制造趕超的爭議,在引發共鳴的同時,該報告也遭到了質疑。

2016年7月2日,德勤與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聯合發布了《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中文版,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稱,美國制造業競爭力將在2020年前反超中國排名第一。
“這個報告主要是用來鼓吹美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先把中國以及金磚四國的巴西印度排得很高,然后再把美國的名次往上預測。”當天參與報告發布并作為點評嘉賓的風云學會陳經告訴《新領軍者》,“排前六位的是中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英國,比較符合直覺。”
陳經認為,美國有高端制造業優勢,所以在制造業領域世界上的競爭,主要還是看中國和美國,這一點總體上與現有情況相符。“德勤能在幾年前就推出制造業競爭力排名指數報告,眼光還是不錯的。三份報告都強調了制造業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這無疑是正確的。”
對于德勤來說,并不是2016年才開始關注制造業的競爭,早在2010年和2013年,其就已經發布過兩個關于制造業競爭力的報告,2016版屬于第三次發布,并且首次提出了在2020年美國制造業競爭力將會超過中國的預測,因而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次。
對于中國制造業,德勤官方表述是:與之前2010年和2013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研究一樣,2016年中國再次被列為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但是,據全球企業高管分享他們對未來五年各國制造業發展與表現的看法,預計中國將下滑至第二名。
而對于中美兩國之間的比較,2016年的排名中國仍然是第一,但領先美國的優勢已經很小了,100分對美國99.5分。而2010年中國的10分領先美國的5.85分,相差很大。2020年預期得分,美國100分直接超過中國的93.5分。
“我對德勤的數據處理是認可的,不是有意操縱,排名與得分數據直接反映了全球高管們內心的傾向。”陳經表示,但美國制造業競爭力將反超中國“是全球高管們的主觀印象”,并不是直接的經濟數據。報告發布方德勤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都是美國的,接受調查的高管也有不少是北美的。
預測不代表必然
《新領軍者》了解到,在德勤的系列報告中,金磚國家一直是關注重點,但不同年份的報告預測排名變動頗大。
2010年印度排第二,巴西排第五,預期五年后印度保持第二,巴西升到第四把美國擠到第五,到了2013年印度排第四,巴西排第八,但是預期五年后印度會重回第二,巴西會升到第三,繼續看好。但是從2014年開始,石油等商品期貨價格大跌,不少發展中國家遭到重大打擊。巴西經濟和政治出現動蕩,2016年排名掉到第29名,印度則掉到第11名。

2016年的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制造業將持續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從其對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對總體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等方面的影響力來看,強大的制造業為經濟繁榮創造了一條清晰的路徑。
“強力五國”的崛起: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這五個亞太國家(“MITI-V”,也稱為“強力五國”)預計在未來五年將躋身制造業競爭力前 15強。
事實上,關于中國制造業正在遇到麻煩的另一面則是,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制造已經長時間是世界第一。在發布會上,北大的一名教授就直言,“怎么這么長時間中國都是制造業競爭力第一?”
在德勤之前,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BCG)發布的《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則直接將中美兩國在制造業領域的PK擺在了臺前。
該報告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中,以美國制造業成本指數100為基準,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是96,即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按照這樣的數據,意味著中美兩國制造業之間的差距已經極大縮小,中國制造成本超過美國可能并不遙遠。
但對這個報告,因為選擇勞動力成本、電力成本以及天然氣價格作為數據樣本,很可能是BCG搞的障眼法。“目的就是營造美國風景這邊獨好的假象,打擊投資者對其他國家的信心,誘騙資金流出其他國家,流入美國。”陳經并不認同,他表示,這對美國自己也許是合理的,但是把別的國家相對美國的各分項調整以后,會極度扭曲這三項的比重,這是極不科學的。美國天然氣便宜,它就用天然氣。中國煤炭價格有優勢,就會用煤炭。
“未來的制造業競爭將主要在中美兩國之間進行,美國有IT以及研發優勢,在高端制造業上保持優勢,但整個制造業的回歸是不可能的;而中國是中端絕對優勢,加上高端也越來越好,因此兩國在制造業的長期競爭是存在的,未來壓力更大的是歐洲和日本。”陳經認為,這將是未來的大趨勢。
老大和老二PK,死的卻是老三,這樣的結果,也許才是中美制造業競爭的最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