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把汽車銷往國外是“走出去”,那到海外去建廠、收購就應該算得上“跑起來”。對國內汽車品牌而言,沒有“跑了”一說,只有“跑起來”一說。
建廠與收購
相比出口散件并在當地組裝,大手筆投資的自主建廠顯然更有“誠意”。
最近這幾年,以奇瑞、比亞迪、力帆等車企為代表的海外改擴建工廠腳步,一刻都沒能停下。其中,力帆算得上享受到海外建廠紅利的典型。對這個在國內市場擠不進主流陣營的品牌來說,海外市場幫了大忙。
力帆的“走出去”始于2007年,首站選在了俄羅斯。如今,力帆在俄羅斯、烏拉圭、伊朗、伊拉克、埃塞俄比亞等國均設有工廠。
如今,力帆長期占據自主品牌出口排行榜的前三名之列,在部分區域市場甚至占據了自主品牌汽車出口80%以上的份額。其中,在俄羅斯這個被自主品牌曾經最為看重的海外市場,力帆已是連續5年出口量居自主品牌之首。
嘗到甜頭的力帆還在繼續加碼。之前,力帆投資20億元打造的全資整車廠在俄羅斯奠基建設,預計將于2017年竣工,初期年產汽車6萬輛。顯然力帆是想把俄羅斯市場牢牢吃定。
除了自主建廠,另一個實現自主品牌海外快跑的途徑便是直接收購。
據德勤發布的《2016中國汽車行業對外投資報告》數據顯示,2013—2015年,自主品牌汽車和零部件企業共完成海外并購交易60宗,涉及金額177億美元。無論從交易數量還是從整體規模哪個層面來看,都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基礎相對薄弱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成為收購主力,占交易總量的七成以上。而且,質量也多為上乘。
比如,全球第二的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器公司、全球第二大的天窗企業荷蘭英納法、全球第五大也是意大利最大的輪胎制造商倍耐力、歐洲最大的輪轂電機公司荷蘭e-Traction、世界一流的汽車密封和防震產品供應商美國瀚德汽車、全球領先的江森自控汽車內飾業務……統統被中國企業拿下。

消化與升級
不過,會吃也要會消化,開局順不代表全程皆順。這一點,從奇瑞身上可以看到。即便是可以稱作自主品牌國際化樣本,但奇瑞還是在海外擴張進程中屢屢碰壁。
作為布局海外市場最早的中國品牌,奇瑞海外整車工廠遍布泰國、伊朗、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共計擁有14個生產基地、5個海外子公司。
截至2015年年底,奇瑞汽車累計出口量近120萬輛,占中國乘用車累計出口量的38%,連續13年位居中國汽車出口第一。
然而,無論是在俄羅斯市場還是在南美市場,奇瑞都遇到了銷量增長難題。
以奇瑞海外最大工廠落戶地,也是南美第一大汽車市場巴西為例,光景好的時候,奇瑞在巴西的年銷量可達2萬—3萬輛,而2016年上半年,奇瑞在該市場的銷量只有1133輛。
業內普遍認為,這主要是巴西汽車市場低迷所致。事實上,不僅巴西,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多個海外市場都呈現出了低迷態勢。
這直接導致了我國汽車出口量從2012年的105.6萬輛下降到2015年的73萬輛。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此前的預計,2016年我國出口量同比將再度下滑10%至64萬輛。
而市場銷售乏力又會直接影響到企業投資建廠的積極性。如早在2012年就喊出要在巴西建廠、按計劃本該在2015年實現投產的江淮就推遲了計劃。
江淮汽車巴西市場負責人楊軍曾明確表示:“巴西本土化生產的計劃不會改變,但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計劃縮小投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