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關鍵詞】 家校互動;特殊教育;班主任;現狀;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038—01
特殊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資金投入,推進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促進特殊教育事業發展,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師資隊伍,特殊教育工作取得快速發展。但是,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是特殊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
家校合作理念起源于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學者愛普斯坦創建的“交疊影響域理論”,要求學校、家庭、社區合作,三者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產生疊加影響。家校合作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承擔學生成長的責任,是一種現代化的學校管理制度。將家校合作理念應用到特殊學校教育中,對推動特殊學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一、特殊教育學校班主任工作的現狀
1. 家長與學校交流的內容狹窄。家校合作的內容涉及學生成長、家長互動、教師觀念的傳遞與執行等等,是十分豐富多彩的,良好的家校合作,對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優秀道德品質的培養、學習成績和身體素質的提高、興趣愛好的發掘和特長的培養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對班主任來說,可以通過與家長和學生建立密切的關系,提高經驗素養和專業水平,因此,特殊學校需要開展更為廣泛的家校合作活動。但是,當前很多特殊教育學校的活動內容過于狹窄,一些家長還存在把孩子交給學校自己就高枕無憂的錯誤觀念,過分依賴學校的教育管理,不能主動參與到學校和合作活動中來。
2. 家長與學校聯系的途徑單一。對特殊教育學校來說,需要更多的與家長聯系的途徑,比如,通過傳統的召集家長會、電話聯系、教師家訪、家長訪校、邀請專家講座等形式,同時,還開始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展如微信交流、QQ群、網站論壇互動等形式的交流。班主任可以根據所需溝通內容和目標的不同,選擇常規的或即時性的溝通途徑。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卻存在家長與學校溝通方式單一、聯系被動等問題。很多家長都是習慣于傳統的家長會、家訪等形式,不適應多樣化的溝通途徑。
3. 雙向交流欠缺。特殊教育學校的家校合作應該是雙向活動,需要家長和班主任老師互相交流、互相支持、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對于交流的雙方來說,班主任和家長應具有平等的對話地位,即建立合作伙伴式的關系。但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很多家長不愿意和班主任交流對話,被動地聽班主任老師來講,這樣的交流只能是單向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二、特殊教育學校家校合作的實踐模式探索
1. “家長進課堂”模式。在特殊教育學校,需要班主任通過家長會等形式,鼓勵家長改變觀念,引導家長通過讀書、自主學習家教知識等,提高管理和教育孩子的水平。從而為幫助家長克服進入課堂的“不適應癥”打好基礎,消除家長的抵觸和茫然心理。
在改變觀念的基礎上,班主任老師可以通過舉辦“教學開放日”活動,讓家長進入課堂。一是讓家長觀摩參與“教學課堂”,和孩子一起直接感受特殊學校的教學活動,消除家長的陌生感,充分建立對教師的信賴。二是組織家長和教師面對面交流。通過舉辦座談活動,讓教師和家長一起面對面交流,討論學生的身體發展情況和學習活動,坦誠的交流看法和心得。
2. “教師進家庭”模式。首先,班主任老師要體驗學生的家庭生活。進入學生的家庭的時間可以靈活安排,但至少要半天以上,通過參與學生及家長的生活,可以讓班主任老師發現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與家長交流教育的心得體會,感受家長的艱辛付出和期望。同時,在融入學生的家庭生活后,有助于建立更加密切的三方溝通關系,讓學生和家長對班主任老師敞開心懷,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其次,可以利用網絡系統進入學生家庭生活。教師可以通過電腦網絡、手機等與家長和學生建立聯系。讓家長通過網絡平臺,發送學生在家中各方面的表現,讓家長記錄孩子在家中點點滴滴的成長和變化,在了解孩子成長信息的過程過,班主任教師可以感受到學生成長的渴望和力量,也同時能夠感受到家長的付出,通過心理移情作用,建立起對學生及學生家庭的同情和關愛,從而為更好制定學生成長方案奠定基礎。
最后,積極發揮家校聯系手冊的作用。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來說,可以將家校聯系卡與學生的成長記錄冊合二為一,不單單作為家長和學校的聯系卡,更要發揮聯系手冊記錄學生成長的作用。在聯系手冊上,可以反應學生在校上課聽講、自我意識、團結同學、學習態度、組織紀律、參加課外活動等方面的情況,班主任和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針對性的評語和指導性建議。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