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玲
在信息高速發達的今天,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第一時間了解上一秒在世界的某一角落發生了什么事。常常在微信里看到這樣的一些信息:某年某月某日,家住深圳市龍崗區的15歲男孩新新(化名)在家中用塑料袋蒙頭自殺,此前其假借家長名義發短信給老師請假,老師發現后被要求寫檢討書;某年某月某日,海安某中學一名初三女生僅僅因為期末考試比第一名少了0.5分而猝然從5樓跳下,最終送醫后不治身亡……這些信息里有些還都附有一些血腥的現場圖片。毛骨悚然之余,我經常在思考緣何在這些花季少年中生命變得輕如鴻毛,這是多么的悲哀和可惜?。∩鼘τ诿總€人只有一次,生命是美麗的,也是脆弱的,珍愛生命是我們每個人的首要職責。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面對這媒體報道的這些充斥耳朵的怪事,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對待生命教育,我們給了孩子些什么?我們的教育是否忽視了對生命意識的滲透?
科學發展觀指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是萬事萬物的開端,以人為本就是讓人們自主、自信、自強,不斷地開發自身資源,讓自己發揮無限的潛能,就是讓人們認識自身,強調自我,塑造自己,提高主體地位,這說明了人的重要性,說明了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應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 ,“語文教材是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據” ,“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這些都意在告訴我們語文課程與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有著天然聯系,生命教育在語文中無處不在。那么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如何遵循課程標準,實現生命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滲透呢?
一、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從中認識生命、珍惜生命
語文是大生活。語文教育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極好方式,而語文教學就是其中的最好的生命教學。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教學中把生命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學會珍惜生命,敢于面對生命過程中的困難。
著名的兒童作家冰心奶奶寫的《談生命》這篇課文里,作者曾用“一江春水”、“一棵小樹”這樣形象的比喻表達自己對生命的體悟,告訴我們生命是一個客觀的過程,生命有著生長、壯大和衰老的普遍規律,生命中快樂與痛苦相生相隨,但最終會歸于消亡。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重點引導學生從中認識到生命是珍貴而又短暫的,無論成功與失敗,快樂與痛苦,都要有一種向上的精神積極挑戰,敢于在生命長河中戰勝困難、直面人生。除此之外,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關于生命的闡釋,我們要好好利用其中的這一些觀點,加強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讓他們懂得生命的重要性,珍惜生命。
另外,除了我們現有的語文教材外,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擴展視野,領悟生命的內涵。在教學完相關的有關生命的幾篇文章后,可讓學生到課外去讀有關生命的文章,然后全班交流、展示,讓學生在閱讀交流的過程中又一次激起對生命的渴望。從而關注自我的生存價值、完善自我、充實自我。
二、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還記得在教學茨威格《偉大的悲劇》這篇文章時,當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竭力地與惡劣的天氣進行斗爭時,我不禁對這樣的生命肅然起敬。特別是讀到奧茨為了不拖累同伴毅然走向死亡這一細節,我瞬間熱淚盈眶。這該是一種多么偉大的抉擇啊!我們常說熱愛生命,這既包括熱愛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對他人生命的熱愛,對一切生靈的熱愛。這也是我們進行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然而要在認識生命的過程中做到熱愛生命必須先做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在我們身邊所處的這個社會里,“人生意識”淡薄,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費生命、自毀、他毀生命的現象已成為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青少年輕生現象嚴重,暴力、自殺、殺人現象頻出不窮。就我們身邊也時??陕牭疥P于學生一言不合就打架斗毆,家長嘮叨幾句就離家出走,老師沒收個手機就直接跳樓這樣的例子,這都是學生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導致。
在讀到沈石溪的《斑羚飛渡》這篇課文時,我們都曾被斑羚們那種對生命的渴求與敬畏所感動。動物們尚且如此尊重和敬畏生命,我們主宰萬物的人類又有何理由草率輕生呢?《秋天的懷念》里,作家史鐵生在雙腿殘廢時死亡的感覺曾一直籠罩在他的心頭,但在通過對生與死的一番考量后,最終他選擇了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海倫凱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更是滿懷深情地寫出了自己在雙目失明后再次重獲生命的欣喜。史鐵生已是一個雙腿殘廢的人,海倫凱勒生活在一個黑暗的世界里,他們尚且能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們的學生有著健全的四肢,為什么我們不能讓他們也去創造美好的明天呢?假如在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能適時地引導學生通過解讀領悟作品中的情感,讓他們認識到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別人的生命,讓他們時時感受到生命的高貴美麗,繼而熱愛生命。那么,那些刺耳的悲劇就會慢慢遠離這些花樣的生命。
三、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從中真正地享受生命、體驗生命
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從中真正地享受生命、體驗生命,達到滲透教育的目的,這是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語文教育處處跳動著生命的音符,記錄著生命的足跡,閃耀著生命的光芒。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享受生命、體驗生命的過程。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做到讓生命教育滲透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呢?
《語文課程標準》里提到,閱讀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平等對話,閱讀又應該是一種生命體驗。在閱讀中體驗生命,感受最深的莫過于把自己帶到文本之中去,讓自己成為文本中的一員參加生命的歷程。因此在閱讀教學活動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設身處地的揣摩來獲得這種生命體驗。課堂中我們教師首先應重視以為學生中心、以文本為基礎、以教師為引導的對話關系的展開。我們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反思自我,表達自我,在對話中實現與文本所散發的生命精神進行交流相融,從而達到對生命的享受和體驗。另外,在語文的大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不期而遇的感動。我們教師還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在文本之外以文字為載體,讓學生訴說自己生命的經歷,傳遞身邊觸動心靈的生命感動。因為當心靈的觸動與課文閱讀達到最高境界的融合時,那么學生就是真正地在體驗生命、享受生命。至于教學中,學生所遇到的一些年代久遠的生活場景,學生無法設身處地地理解,我們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其他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進行生命體驗。相信當我們把語文閱讀教學和生命教育融合起來,使學生和作者達到生命交流,那么學生在生命意識被喚醒的同時,也就享受到了生命、體驗到了生命的快樂。這樣,他們就會一步一步地越發熱愛自己的生命,享受自己的生命。
語文教育是一種漫長的過程。語文教育或許教育不了所有的學生都成為詩人或作家,但我們有責任把生命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讓我們的學生能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體驗生命。這樣,我們的語文教育才是真正做到遵循人的生命規律,才是真正做到科學發展觀里面所說的以人為本。真心希望在語文教學的滲透下,我們的孩子能獲得精神領悟,使生命不再草率。而我在往后的教學生涯中也將不斷地反思自己:對待生命教育我為孩子們做了多少……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2]馮建軍. 生命與教育[M].教育科研出版社.2004.
[3]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要》 中央文獻出版社 黨建讀物出版社 2008.
[5]葉瀾等.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海市海澄鎮龍海二中,福建 龍海 3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