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玲
【關鍵詞】 生物教學;組織;藝術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074—01
課堂組織教學是一種藝術,是建立良好教學秩序、構建有效學習環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課堂教學可組織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發展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學習的興趣可通過課堂上教師創設的各種情境來激發。而情境可以各種各樣,可以是一個教具的呈現,一個問題的提出,還可以是一段視頻資料的演示等等,而這必須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進行選擇。
例如,在進行“水域環境的保護”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筆者播放了一段配以解說員聲情并茂解說的風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與之成鮮明對比的被人類的各種活動破壞的生態環境(污染的水域)、大批因污染而致死的水生動物等錄像片段,激發學生對環境破壞行為的憤慨,引發學生自覺愛護環境的意識,促使學生從小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對學生情感目標的教育。
二、做好調控和管理,確保實驗探究
1. 做好教學目標的控制。一節課的時間是很短暫的,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要完成教學目標,所以探究的過程要始終圍繞著探究目標來進行,要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廣度和深度。
2. 靈活合理地組建合作小組,促進有效合作。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合作探究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組建學習小組之前,教師要對自己所教學生進行認真研究分析,保證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以及小組之間合理競爭的公平性。
3. 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作用,協助教師搞好探究活動的課堂紀律。教師可以運用學生骨干,發揮學生管理學生的作用,引導學生用紀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保護好學生探究熱情的基礎上,對于某些學生可能干擾到探究活動正常進行的不良行為要及時給予糾正,使探究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
4. 采取靈活的組織形式,確保學生的探究成果展示與交流活動順利開展。學生進行探究成果的展示交流,既是對探究成果的分享,也是對探究情況的總結與反思,使學生對一般事物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一種集體思維過程。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探究內容,組織多途徑、多層次、多樣化的交流形式,并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交流、討論、爭辯。
三、巧用組織藝術,調動有意注意
1. 目光注視法。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學生通過教師的目光窺見教師的心境,從中引起相關的心理效應,產生或親近或疏遠的,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緒,進而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師生關系,影響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恰當地運用目光為教學服務。在開始上課時,如果教師用親切的目光注視全體學生就會安定學生的情緒,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的過程中。
2. 巧設疑問法。巧妙的設疑是組織教學中的一種藝術方法。當某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適時設置疑問讓學生回答,可以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在學生學習情緒低落時,利用疑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問題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注意提問的思考價值,無目的地設疑反而會影響教學,影響學生的思維。
3. 聲音控制法。聲音控制法指教師通過語調、音量、節奏和速度的變化來引起和控制學生的注意。如由各種原因造成課堂教學比較混亂時,教師可采用突然停止講課等,使學生感到意外,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當教師從一種講話速度變為另一種速度時,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就會集中起來;適當加大音量也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4. 情感暗示法。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恰當地運用暗示可以使師生間產生默契,使學生保持大腦的激活狀態。如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語言暗示:“你能夠做出”,以激勵學生刻苦鉆研;若課堂上某些學生注意力分散,教師適時利用手勢,可以使學生自覺地調整自己的注意力。總之,暗示給予學生自尊,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5. 使用體態語言。象征性的動作,如揮動拳頭表示憤怒;指示性的動作,如用手指指明方向;暗示性動作,如點頭、注視等;感情流動的動作,如面部表情,以示快樂、生氣、不耐煩等;下意識動作,如手腳不安的移動、撫下巴等。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需要在各種教學情況下,采取不同的體態語言。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