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117—01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我國深化教育改革以及普及和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新課改的發展目標中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迫在眉睫。尤其是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不僅能夠推動教學水平的提高,還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強大的催化劑功效。因此,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地完善和改革教學手段,成為教育界中備受關注的熱議話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利用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表現在平時的每時每刻,它不只是科研人員的責任,只要留意,自覺挖掘,都可以創新。比如,在講“絕對值問題a”時,學生老是分不清a= a還是其他時,可分類指出:當 a是正數時,它“身體強健”可以直接出來,即a=a;當a是負數時,因它“體弱多病”出來時必須帶一條圍巾,即a= -a。顯然,當a=0 時a= 0。這樣教學,形象生動、有創意,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
創新的反面就是保守,為了打破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思維習慣,首先必須突破思維定勢。如,在學完“無理數的概念”以后,從有學生總認為“0不可忽視”的慣性思維出發,提出問題:無理數的絕對值一定是正數,對嗎?當學生意識到無理數其實不包括0時,往往會萌動一種創新的欲望。
二、利用例題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本中的例題是知識的精華,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作為新知識的應用,往往解題所涉及的知識都與本節所學內容有關,學生也習慣與本節內容掛起鉤來,抑制了思維的全面展開。長久如此,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筆者認為,例題教學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不要墨守成規,樂于探索與創新。
例如,解方程+=7
思路:與之和是7,之積是12。引導學生發現:3+4=7,3×4=12,從而得出其簡潔的結論:=3或=4。
通過以上的創新方法,若再解決+=之類看似無從下手的題,也就有所抓手了。
三、利用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練習是我們對所完成的學習任務的重復接觸或重復反應,這里的重復不是機械重復,而是把已知數學理論、技能和活動應用到具體情境中的一種重現。練習在數學教學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鞏固、深化、理解數學知識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
例如,設x1,x2是方程x2+2x+1=0的兩根,利用根與系數的關系,求下列各式的值。
(1)(x1+1)(x2+1) (2)x2-x1,x13-x23怎樣來求解?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大膽猜測數學結論的創新能力。
再比如,在講“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時,可先讓他們畫學過的四邊形,然后順次連接各類四邊形各邊中點,會發現得到的四邊形全是平行四邊形時,他們會驚奇、興奮,進而產生探索的欲望。
四、在教學實驗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實驗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肯定。新的教學大綱特別把數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提出,在教學中,可實施教學實驗的地方俯首可拾。
比如,在“求四邊形內角和”時,除了可把它分成兩個三角形求解之外,還可以讓學生用一些全等的四邊形鋪地板;在進行“正方形性質”教學時,可讓學生先畫正方形,再通過折疊或度量去發現它的性質。通過實驗,可以提高問題的探索層次,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增強他們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人貴在創造。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僅掌握書本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而且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能創造性地學習與工作。因此,每個數學教師都應該加強數學教學研究,不斷改進,更新自身觀念,以培養創新思維為核心目標,充分給予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探索,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渠道。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