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銀翔
摘 要:我國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創造是藝術及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體現。“創造能力實際是人與生具來的潛能,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和方法就能開掘這種能力。”在音樂教育中加強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即是對音樂教育目的的深刻實踐,也是站在更全面的角度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益于豐富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本文從四方面探究音樂教育中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實現途徑,一是善于發現和積極鼓勵學生的創造意識,二是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和鍛煉,三是深化奧爾夫教學法,營造良好的音樂創造氛圍,四是善用新媒體資源,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行為。
關鍵詞:音樂教育;創造能力;思維;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188-02
一、引言
伴隨人類勞作發展,統一的勞動節奏和號子,成為生產過程中傳遞信號、增進勞作樂趣的重要元素,音樂雛形由此誕生。可見,音樂從誕生到發展,就是一曲體現人類創造能力的高歌。美國教育家赫伯特·齊齊哈佩爾認為:“學習音樂不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而且是為了訓練頭腦,發展身心,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指出:“創造能力實際是人與生具來的潛能,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和方法就能開掘這種能力。”國際音樂教育學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學術組織之一)特別提出“把通過音樂創新教育培養智能型的人物改變為培養有創造力和開拓性的人才作為當代國際音樂教育的重大課題之一,同時認為,音樂教育能有效開發個體潛能,激發創造沖動,升華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質量。”①“
21世紀音樂教育更加注重音樂課程的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其教學理念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這是我國新《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的音樂教育的目的。
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加強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即是對我國關于音樂教育目的的深刻實踐,也是站在更全面的角度去培養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刺激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全面開放,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與審美能力,實現音樂教育的育人意義,也有益于豐富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
而如何在音樂教育中加強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是目前學術界熱烈討論的問題之一,筆者將結合本人從事音樂教育的實際經驗和研究基礎,從學生、教法和老師三個層面上探討該問題,以期豐富該方向的研究。
二、音樂教育中加強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現實價值
(一)實踐和深化我國音樂教育的課程標準
“創造是藝術及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體現。”②我國關于音樂教育新的課程標準,較原大綱的5個教學領域:唱歌、唱游、器樂、欣賞、識譜知識和視唱聽音,整合并拓展為4個教學領域: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可見我國音樂教育愈發重視音樂教育作用于人的創造性發展價值。
《音樂課程標準》同時指出:“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得到充分發揮。”③
在音樂教育中加強對學生創造能力對培養,是積極踐行和檢驗新課程標準方向性作用的重要實踐方式。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去鼓勵和激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挖掘思維潛能,這種以創造為教學內容的育人行為是音樂學習的領域,同時也是學習主體積累音樂創造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手段和過程。
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對培養擁有創新思維、創新實踐意識的創造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我國音樂教育課程標準的重要指導意義。
(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素質包括諸多方面,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素質和心理素質以及創造性素質等,素質教育它是以思想道德素質為基礎的,以創新能力為重要目標的教育模式。在音樂教育中加強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有利于學生形成全面而綜合的素質。
音樂教育作為學校育人教育過程中重要方式與途徑之一,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形成感受美的能力、表現美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
如漢代賈誼在《新書·輔佐》中指出:“正身行,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俗。”賈誼該觀點與荀子不謀而合,說的都是優美的音樂可以感化人心,有利于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有益于個人形成高尚的品行操守,加強音樂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同時,在音樂教育中加強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智能的開發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愛因斯坦在發現相對論的過程中,就感慨“我的科學可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科學研究也證實,人的右大腦半球承擔力音樂、體育、美術和舞蹈等藝術行為等處理,加強右大腦等開發對于提高智能有著重要作用。
其次,在音樂教育中加強創造能力培養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經研究“良好的音樂教育與音樂能化解恐懼、焦慮、憂愁、多眠、消極、頹廢等不良情緒,有利于大學生在形形色色等社會活動中調整心理適應能力。”④而通過音樂教育形成的創造能力,將幫助學生更好協調身心均衡發展,處理不良情緒和不利環境,從而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
(三)有益于豐富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
在音樂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出現諸多的有影響的音樂教育哲學觀點,如功能音樂教育觀、文化音樂教育觀、美育音樂教育觀、審美音樂教育觀和實踐音樂教育觀等,簡而言之是在強調音樂教育某一方的功能,審美、美育、文化、實踐或是創造,這些哲學觀點并非格格不入,只是各有側重,其他方面是相互關聯著。
縱觀我國音樂教育實情,不能單純引用哪一種教育哲學觀,也不能暴力的滿堂灌,而是博各家之所長,吸收不同音樂教育哲學觀的精華,形成了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正如修改的音樂課程標準確定的“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和“音樂與文化”的四個教學領域,與“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教學的五個領域,可見課標體現出審美、實踐、美育和文化以及創造的兼容的音樂哲學觀。
而創造為核心的教育哲學觀,要求從“審美”與“文化”的層面上出發,以“實踐”為基礎,同時超越審美層次,從而達到“創造”的境界,可見,在音樂教育中加強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目標,實則是在運用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將豐富音樂教育的經驗和理論研究基礎,對音樂教育的發展意義重大。
三、音樂教育中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途徑研究
(一)善于發現和積極鼓勵學生的創造意識
音樂毋庸置疑是一門極具創造性的藝術,音樂創造是指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造和運用音樂材料來創造音樂的活動。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處處都有學生進行創造的機會,因為音樂實踐活動是集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音樂形式為一體的學習行為,可以采用體驗、模仿、合作、探究和綜合等多種組織形式,各個環節都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因此要求老師在音樂教學中將加強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每個教學環節中,同時,更應該善于發現和積極鼓勵學生的創造意識。
尤其在樂器教學中和音樂欣賞教學中,“重技輕藝”的現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師片面追求專業水平程度,而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如在小提琴演奏其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活動,同時需要演奏者在進行二度創造,賦予作品自我理解后的生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演奏技能技巧,各應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可自由進行個人的思考和理解,教師要善于發現其中學生的創造意識,并鼓勵和幫助學生將創造意識融入演奏中,讓學生將創新思想和創作主動性形成一種習慣。
(二)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和鍛煉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創組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是,這種人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創造能力培養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要求在音樂教學中要始終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育人的重要目標之一。“創造性能不能”是《素質教育在美國》中提出的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筆者較為認同作者黃全愈的觀點創造性不可教,只可培養,同時作為創造能力核心要素的創造性思維也是可以培養和鍛煉的。
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需要教師采取有計劃、有目的和有步驟以及有效果地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節奏、旋律、調式和器樂去理解、分析、欣賞和審美音樂作品。這種訓練可以廣泛運用在音樂作品欣賞和鑒賞中,找出同一類型作品的相似的表現方式和獨特之處,如中國的《梁祝》《漢宮秋月》和西方的《魔笛》《卡門》,4部曲子都是寫愛情,但在風格、樂器使用、調式和對感情的表達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不設定參考標準引導學生自主去思考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比較,鍛煉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去思考不同的想法和多種方向,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以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從而為良好的創作能力形成夯實的思維基礎。
(三)深化奧爾夫教學法,營造良好的音樂創造氛圍
卡爾·奧爾夫(德國)的兒童音樂教學法是一種特別注重創造性思維訓練的實驗方法,其教學法的實質是通過節奏讓兒童以此來創造屬于自己的音樂。這種教學法在日本被試用于幼兒、中小學以及大學音樂教育,在美國各個年齡階段的音樂教育都有奧爾夫教學法的影子,在加拿大、希臘、英國、韓國和中國等都成立了“奧爾夫學會”,其教學法經實踐檢驗可見他不只是針對幼兒音樂教育,而是適合人類發展都每個階段的音樂教育。
其教育理念注重創造、想象、注意、協作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強調通過樂趣,來啟發學生,促進學生不斷進行思考、專研,并積極主動去嘗試和實踐,這與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目標不謀而合,并且在音樂教學中深化奧爾夫教學法,有利于為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綜合性藝術表演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奧爾夫教學法將呆板的老師說學生做的課堂模式形象生動起來,讓學生在創造中享受音樂的樂趣。如解放自我的藝術課程中,首先老師可以收集各類有趣的雜志,讓學生將雜志中帶音樂元素的圖片剪裁下來,并讓讓其討論音樂在生活中的運用,營造音樂無處不在音樂形式無所不有的氛圍;再分組組織學用身體表現主體,如“浴缸中的魚”“放松的水”“深夜的幽靈”等等,鼓勵學生創造性的將肢體將抽象的語言表現出來;再可通過拍腿拍手、不同等器樂等節奏傳遞信息,讓音樂活動多樣性起來,從而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融合節奏、旋律、律動、美工、器樂、戲劇等形式,在輕松愉悅和充滿趣味性的音樂活動中,不斷發現自己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
(四)善用新媒體資源,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行為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關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提出學校要充分借助廣播站、電視臺、網站、禮堂、大教室、多媒體教室、室內體育館等資源,深化音樂教育,利用這些資源豐富音樂教育的形式,同時支持要積極開發和利用現代科技技術,利用網絡交流課程資源。
21世紀伴隨科技的高速發展,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的出現,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受途徑以及審美交流途徑,也對音樂教育的教學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將新媒體資源融入音樂教學中是大勢所趨。
在音樂教育中可充分借用新媒體資源,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行為。如在進行《黃河大合唱》的演唱實踐教學中,可通過網絡媒體資源,通過形象生動的影視資源和圖片資源,讓學生首先充分理解該歌曲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創造歌曲的故事緣由,形成與演唱歌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演唱激情。
同時,組織學生自行分組,先通過網絡視頻資源自學,并根據組內學生情況組織獨唱、輪唱和合唱,鼓勵學習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演唱創造,而不是傳統的老師“一手操辦到底”。演唱后再組織學生結合演唱曲目討論與分析演唱編排的原因,讓學生在發現、挖掘、思考、創造的過程中理解音樂作品的藝術性和思維性,從而提高學生在音樂實踐中的創造性行為。
注釋:
①蔡云凌.在音樂創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6):168.
②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Z],http://ys.dgzx.net:2017/2/3.
③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Z],http://ys.dgzx.net:2017/2/3.
④谷玉梅.論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等作用[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9(02).
參考文獻:
[1]袁善琦.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教學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曹理.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朱雪輝.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J].課程教育研究,2012(04).
[4]劉建軍.淺談音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04).
[5]田明.淺談音樂教育中創造能力的培養[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4).
[6]尹緋.音樂教育中創造能力的培養[J].藝術教育,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