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090-01
當前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仍然是以傳統媒體人才培養為主。然而隨著互聯網對社會的深度滲透,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成為了歷史。新媒體時代已經是一個既成的事實,而非僅僅是口號。這種現實,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何對現有的新聞傳播教育進行改革,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部分高校已經在這一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能夠培養出既能適應傳統媒體,又能滿足新媒體的采編需要的新型新聞傳播人才。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這種嘗試和探索仍然處于一個較低的階段,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遠。在此,我總結個人對于當下新聞傳播教育的一些思考,希望能與有識之士,共同探索研究。
一、新媒體時代對新聞的要求
新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進入,對新聞本身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深刻而持久的變化。
一是感性化
感性化是與當前的整體的社會大環境相一致的。其內在原因是新聞受眾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審美情趣的變化。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傳統的書籍報刊,走下了神壇。原本中國人對于字紙的崇敬之心消退,書報成為了平凡的事物。于是人們更多的在其中尋找個性張揚的,沖擊力強的部分。傳統媒體中正平和,按部就班的采編模式已經沒有了市場。
二是碎片化
當前人們的資訊獲取,主要依賴的不再是傳統的紙媒和廣播電視。個人電腦終端和手持終端成為了人們閱讀新聞的主要方式。在年輕人中,手持終端尤其占了絕大多數的比重。我個人手機上,就有5個APP會不定時的推送新聞類消息。打開手機,有十余條未讀消息,是一種常態,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要求受眾花較長的時間去仔細閱讀一篇單一的報導,或者仔細揣摩某一篇深度解析的評論。人們獲取的資訊是碎片化的,閱讀的時間是碎片化的。
三是鏈接化
網絡化的新聞,往往是從點擊一個鏈接開始。尤其是自動關鍵字檢索的技術成熟后,新聞的閱讀不再是單一面對某一篇文章,而是不停的由一個鏈接進入另一個鏈接。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個人終端上的點擊最后被收集為數據處理,然后反饋至推薦鏈接,使得不同的個人終端即使進入的是同一個門戶網站,所見的資訊也大不相同。
四是市場化
在新媒體大顯身手之前,新聞出版單位是作為一個典型的事業單位而存在。但是在當前,出版單位這種超然的地位在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在新聞的采編中,更多的要關注于受眾的反應,以取得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的權力。
但是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傳統新聞行業對于新聞采編的基本要求仍然存在,并且,有一些有所加強。新聞是公民社會的基石,是人們了解所處社會和時代最直接,最重要的來源。在傳統媒體時期,或者還會有人不聽不看廣播電視中的新聞節目,不讀新聞報紙。但是,在當前六十歲以下的人口中,幾乎百分之百使用智能手機,而且絕大多數可以熟練使用微信、微博、新聞閱讀軟件。媒體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是空前的。
二、當前教育的現狀
當前我國的新聞教育大多仍然是沿用以往的教育模式,新聞專業的教學中,課程設置仍然延用較早的方式,專業課主要包括新聞評論寫作、新聞攝影、外國新聞事業史、中外新聞作品研究、傳播學概論等。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對于當前新聞采編實踐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考慮不夠。往往存在學與用脫節的情況,很多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從事本專業的過程中反映,需要進行較多的再學習、再培訓。主要的矛盾存在于以下幾點:
一是專業課設置較多,學生的知識面狹窄。當前大多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設置,仍然以專業課為主,其課程學分占比往往占到總學分的60%至80%。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雖然學得屠龍技,但是這技術僅僅是對手中武器的掌握,但是對于新聞的對象了解不夠,雖然有良好的新聞專業知識,但是面對具體事件時無所適從,不知從何入手,也難以發現新聞的亮點,不能作出切中關鍵的評論。
二是傳統課程較多,對新渠道,新技術的了解不足。當前的傳播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往往是滿足傳統媒體的需要,如報紙,廣電等。然而,當前新媒體與老媒體已經進行了深入的融合。網站,尤其是手機端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在面對年輕群體時,成為了一個媒體機構的臉面和第一印象的載體。在這種情況下,新媒體必須是一個需要爭奪的陣地。
三是實踐渠道缺乏,教學與采編有距離。當前的教學主要依賴學校培養,少有成體系的實習渠道,在實習中,也主要是依托學校所在地的媒體機構,在實習過程中,以學生自行申請為主,實習哪些科目,取得哪些成效,既無專業的指導,也無評價的標準。
三、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教育的幾點啟示
針對存在的問題和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下一步的新聞傳播教育中,應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嘗試。
一是增強學生的知識廣度。適當壓縮新聞傳播專業課程的設置,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使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從技能型人才向素養型人才轉變。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1)增加選修課的設置,對于新聞專業的在校學生增加選修課的學分,加強比重,尤其要注重對一些專業中,較為進階的課程的選擇。(2)采取5年制雙學歷方式,培養專業新聞人才。如遼寧大學,自有國家級及省級重點學科,如金融類、化學類、社科類。超院系調配師資力量,培養財經、環保、社會類專業新聞人才。(3)采取2+2或3+2方式培養新聞傳播本科學歷學生,從本校或建立相關關系的學校其它專業院系大二大三在讀學生中錄取并培養。相關的實踐在中國農業大學和復旦大學中已經開展。
二是增強學生對于新媒體的掌握。在專業課中,適當開展網絡網站、移動手持終端網站、交互式媒體的學習和掌握。既要掌握當前和未來網絡媒體媒介的發展動態和最新技術,又要加強對于在新媒體下資訊表達方式和采編形式的學習。此外,應當讓相關專業學生在掌握新聞圖片和視頻攝錄的同時,掌握一定網站排版設計能力。同時,對于在新媒體下資訊流動和反饋方式規律進行深入研究。
三是重視新聞采編實習。在課程設置中,應與一線媒體從業者建立良好的聯系,部分課程邀請采編一線的從業者來講授,或者邀請采編一線人員為本碩博在讀學生進行講座。此外,探索由學校相關院系自行開辦或與相關單位合辦廣播電視節目、報刊、雜志、網站等,使學生在校內即可進行相關專業的實際操作,在實習中也可得到校內老師全方位、有針對性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宋應離,劉小敏.親歷新中國出版60年.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2]張昆.媒介轉型對新聞教育的挑戰.今傳媒,2010(9).
[3]高曉虹,趙希婧.國際新聞傳播后備人才的幾點思考.現代傳播,2011(7).
作者簡介:孫吉,遼寧廣告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