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霞
摘 要: 目前我們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不僅課程設置不足,而且教育模式落后,遠遠跟不上信息時代的步伐。據調查目前河南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材還停留在傳統的書本時代、教育空間還局限在課堂的幾十分鐘、教學模式還停留在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的傳統授課模式上。這種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模式,跟不上學生的交流平臺,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信息時代下飛速發展的網絡嚴重脫節。我們應該開辟一條與時俱進、借助網絡、手機、云平臺等信息技術的人文教育的新路徑。
關鍵詞:人文教育 拓展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120-02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和輸送技能型、應用型人才。近些年來,隨著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構建科學的人文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實施人文教育的基礎和保證,也是增強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據課題組調研發現目前高職院校人文課程的設置情況,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人文教育重視不足
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寬闊的視野、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育,是教會學生站在全局角度系統地思考、審慎地判斷、有效地溝通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教育,是促進學生智力、身心、道德、人生觀和價值觀協同發展的教育。隨著社會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的提升,技術傳承已不再是高職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部等六部門制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指出,高職院校要加強學生科學素養、技術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教育,培養具有現代職業理念和良好職業操守的高素質人才,并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實踐活動。可見,加強人文教育,建構人文素質與專業技能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培養“德才兼備”的職業人,是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根據課題組對我省6所高職院校的調研發現,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設置、學時學分及相關考評等情況,存在嚴重不足。
二、課程目標過于籠統
河南省各高職院校、各專業人文課程基本涵蓋了學生自我管理與發展能力的培養、社會交往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外語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這也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大學生具備素質。支撐課程大都為國家明文規定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就業與創業方面的課程,支撐課程過于簡單,課程目標過于籠統。綜合分析可見,河南省6所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目標基本一致,均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誠實守信、團結合作、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具有一定的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及良好的身體素質”等。目標表述過于籠統,綜合性、政治性強,未能對高職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質做出具體闡釋,使人文教育目標過于機械,針對性不強,靈活性較差,難以對學生專業發展發揮指導作用。
三、人文課程與專業課程聯系不夠緊密
根據課題組調研的數據分析,我省高職院校大都是之開設了國家要求的必修課,未設置人文教育選修課,只完成國家要求的必修課程學分即可。這些人文課程與專業的聯系不夠緊密。
以河南省3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為例:河南省S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河南省L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具體課程安排情況為例:
河南省L學院畜牧獸醫專業人文教育課程占26學分,專業課程93學分,其他5學分,總共124學分,其中人文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20.97%,人文教育課程比專業教育課程少67個學分。另外根據課題組調研的數據顯示,該學院各專業人文教育課程也基本相同,除國家要求必修的人文教育課程外,僅開設了普通話、大學語文2門選修課。這些人文課程與專業聯系不夠緊密。
河南省H學院食品加工專業人文課程占23~24學分,專業課程56~58分,其他通識課程5.5分,人文占總學分的27.3%左右,人文教育課程比專業教育課程少33~34個學分。所有的人文課程里面沒有與食品專業聯系密切的人文課程。
四、人文課程學時學分過低
據課題組對河南省6所高職學院企業管理專業、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具體課程安排情況調研。企業管理專業總學分105分,其中人文教育課程占43學分,專業課程54分,其他8分。占總學分的40.95%,人文教育課程比專業教育課程少11個學分。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總學分126分,專業課程占73分。其他8分,人文教育課程占45學分,占總學分的35.71%,人文教育課程比專業教育課程少28個學分。
這2所學院各專業人文教育課程基本相同,除國家要求的思想政治、形勢與政策、就業指導、體育等必修課程之外,還開設了大學語文、大學生心理健康、應用文寫作、音樂鑒賞、預防艾滋病教育等課程,不同專業稍有不同。所有人文教育課程均為必修課,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規定的學分。調研其他4所高校發現少數院校和專業開設了音樂欣賞、文學欣賞、書法等選修課,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但學分要求很低一般修夠2-3分即可。
五、人文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如何在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下構建完善的高職人文教育體系,是關系到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實施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課題組結合互聯網+下的高職院校人文課程教育和改革進行了研究和實踐。
得出的結論如下: 加快人文教育改革,必須結合互聯網+拓展人文教育的路徑。
1.拓展教學手段
目前我們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不僅課程設置不足,而且教育模式落后,遠遠跟不上信息時代的步伐。據調查目前河南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材還停留在傳統的書本時代、教育空間還局限在課堂的幾十分鐘、教學模式還停留在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的傳統授課模式上。這種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模式,跟不上學生的交流平臺,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信息時代下飛速發展的網絡嚴重脫節。我們應該開辟一條與時俱進、借助網絡、手機、云平臺等信息技術的人文教育的新路徑。
2.拓展教學時空
依據2015年6月CNNIC第36次統計:截止2015年6月,我國網民已經達到6.68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5.94億,占全部網民的88.9%,其中學生仍然是最大的群體,占整個網民的24.6%。現在的大學生幾乎人人都有手機,而且有微博微信。目前微信已經成為網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載體,迎合學生的興趣,把傳統文化融入信息平臺,通過互聯網走向課外,走向校外,讓“好事”也能傳千里,讓教育突破原來的時間、空間領域,由教室走進互聯網、由課堂步入課下,讓人文教育搭上網絡的快速車,發揮它驚人的正能量。
3.拓展教學主體
目前我國教學主要是教師,在課程設置不足、教學時間有限的實際情況之下,我們要大膽嘗試拓展教學主體。充分借助網絡和手機,讓社團和學生都成為教育的主體,充分利用自媒體時代的各種群體,讓社團和學生自己選取有關人文教育的內容、自己設計課件、自己創作小短片、小視頻等,相互交流和評比。讓每一個社團和學生都成為老師。
對于拓展人文教育路徑的實踐如下:一是每個社團每周進行一次人文教育主題活動,每次2課時,期末進行考核;二是學生分小組自制人文素質方面的課件或者短片視頻等在公共微信平臺上面展示,每組每周一個,最后進行評比,計入成績。
4.拓展電子教材
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受到實習實訓和考級拿證的實際情況限制,想在正常的上課時間講授完學校規定的教材內容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情況下拓展教學時間和空間還不夠,還要拓展學生的教材,這里所說的教材不是傳統的紙質教材而是電子教材,這個電子教材出來教師開發外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力量和能力,特別是微電子教材。
5.拓展評價體系
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拓展評價體系。美國的人文素質教育叫做博雅教育。在美國所有學士課程皆要求學生在前兩年受博雅教育,在第三年才開始修讀主修專業課程。美國社區學院通識教育考評主體包括校外機構(校外考評)和學校自身(校內考評)兩個層面,且均以商業化方式組織實施。校內成立了專門負責管理、服務、協調通識教育考評的校級考評委員會,校外則存在多家考試或評價公司,還有家長和行業企業的評價。在考評方式方面,美國社區學院通識課程的成績主要由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三部分構成,便于及時反饋教學效果,且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較大,一般超過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借鑒美國經驗,河南省高職院校應進行通識教育考核評定的方式方法改革,在考評主體中引入行業企業、家長以及其他社會相關組織參與;在考評方式上重視通識教育課程的反饋功能,促使任課教師依據反饋信息及時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通識教育的質量與效果。
對于評價體系的拓展,課題組在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展開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實踐,在教務處的帶領下,社科部對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進行了修訂:主要內容摘抄如下:校內考評,出勤、課堂、作業、測試共占60%,校外考評,實習單位、實習學生互評、社會實踐、家長共占40%。
本研究的主要特色和創新之處在于5個拓展,這5個拓展的實踐取得了不同凡響的結果,受到了學生的廣泛好評,受到了實習單位和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堅實的保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開辟了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