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311-02
一、村民自治選舉現狀
從1982年《憲法》指出了由部分農村地區自主發起組建村民委員會,確認了村民民主自治選舉的法律地位,到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確定了村民委員會組織功能和選舉方式,再到1998年正式頒布了《村委會組織法》,村民民主自治經歷了將近20年的探索和實踐,農村村民選舉制度已經成為當今中國農村擴大基層民主和提高農村治理水平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在全國各個農村,村委會選舉制度成為整個村落最為重要的政治活動,村民們也逐漸重視這個可以自己當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基層村民選舉己經對中國農村的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村民自治選舉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1.“賄選”現象嚴重
隨著村民自治制度的普及,農村民主化進程迅速的發展以及村民參與基層民主活動意識的增強,村民對于參與村委會選舉越來越積極和熱情。當然由于農民自主選舉自己信得過的人,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為了使自己可以成為競選成功,就有一些村民踏上了“賄選”的道路,賄選是指競選人為了收買選民給自己投出寶貴的一票,會采取施與財物或者允諾辦理重要的事情等一系列小恩小惠籠絡人心。還有一些人對不認識字的選民利用其弱點,蒙蔽其填選票的機會,要求指定自己人代筆,違背選民意愿,填自己的名字;或者乘人不備時擅自拆開票箱改寫或更換選票。諸如此類的賄選現象,嚴重干擾了選舉,敗壞了社會風氣,影響了農村的穩定與發展。
2.村民委員會成員罷免困難
村民不但有選舉村委會成員的權利,也有罷免不稱職的村委會成員的權利。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 16 條規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選舉權的村民聯名,可以要求罷免村民委員會成員。罷免要求應當提出罷免理由。被提出罷免的村民委員會成員有權提出申辯意見。村民委員會應當及時召開村民會議,投票表決罷免要求。罷免村民委員會成員須經有選舉權的村民過半數通過。”因此村民可以利用村民會議來討論村委會成員是否是合格的當選人,是否有為村民做好事干實事,做到可以勝任村民委員會的成員;同樣也可以討論出哪些村委會成員和干部班子是通過賄選的途徑加入的村委會的,村民會議討論的結果可以有罷免無法勝任工作的村委會成員,賄選的干部也可以不考慮是否屆滿。雖然在法律上規定村民有合法罷免不合格村委會成員的權力,但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村委會成員當選容易,罷免困難。不少村莊大多是即使有村民提出了行使合法權利罷免不合格的村委會成員,但大部分村莊村委會及不合格的成員會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阻撓村民會議召開,利用各種不正當途徑去干擾村民的行為,導致無法啟動村民罷免程序,使村民得不到當家做主的權利,打亂了村民民主自治的秩序。
3.鄉鎮政府行政干預過多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鄉鎮政府在村民自治活動中的地位作出了明確規定,“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之間是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而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雖然村委法有明確規定但在現實中的情況是在村委會選舉活動中,鄉鎮政府并沒有合理的進行行政指導,有些鄉鎮政府會直接干預村民委員會選舉活動,致使村民選舉并非完全由村民決定,嚴重干預了村民自治,還有一些鄉鎮政府對一些偏遠的和村民法制觀念不健全的地方實行行政干預直接導致了違法行政行為,對行政指導的界限一直模糊不清。顯然,村民參與選舉以實現其政治民主權利的愿望也就落空了。
4.村民參選態度冷漠
在村民選舉中,在規定選舉的村落地區生活的村民是有參與選舉的權利和義務的,為此,如何為自己的村莊選出一位能夠全心全意服務大家,并有高效率的工作作風來勝任村委會的工作是每一位村民參與選舉是應該考慮的問題,但在實際操作中,村民在參與投票選舉時會出現參與意識非常低的狀況,雖然目前的狀況比農村改革前相比整體的參與熱情提高了不少,可還是會有一部分人參選態度冷漠,不重視,這就與村民自治中對村民的參選要求相差甚遠,主要的表現為:在參與選舉活動中,態度冷漠的村民拒絕參與投票,致使投票率較低,對此,有些村莊為了提高村民的投票熱情,提高投票率,給每位投票的村民五元、十元等作為補償費用。這種做法雖然解決了村民的參選態度冷漠的問題,但同時也增加了新的問題:村民參選時盲目投票現象,因為拿了錢的村民有些根本不了解候選人的情況,只是當做完成一種任務的心態,拿了錢就隨便投票,根本不考慮這種現象會嚴重影響村民選舉的公平性和嚴重性。總之,村民對參選不熱情的現象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和諧發展。
5.宗族、家族勢力對選舉的干預
目前,村民委員會中有很多家族勢力比較顯赫的村民會在村委會選舉中干擾村民們正確的選舉意向,因為大部分的村民宗族家庭的意識強烈,會認為自己家族的人當選會比外姓人好,而且由于家庭聲望高,日后辦事也比較方便。從人民公社制度解體以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修宗續譜等現象逐漸盛行表明家族的身影慢慢走向前臺,各種家族勢力開始抬頭,家族活動在農村中復蘇。一些基層政府為了更好地實現管理和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任務,往往也傾向于任用“自家人”來擔任村民委員會干部。雖然這種干部任用方式有利于基層政府和村委會各項工作的開展,但同時,這種“大姓望族”壟斷農村“兩委”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他普通家族和普通村民的上升通道,使更廣大的村民沒有公平的機會參與到村民委員會的管理過程中來,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的基層民主化進程。
三、農村村民自治選舉的完善及政策建議
1.加強法律法規宣傳,提高廣大村民的法律意識
目前,中國農村的法制觀念普及措施做得越來越好,村民們的法律意識也有很明顯的提升。為了使賄選行為減少發生,作為指導和監督村民選舉的基層政府,應主動在推進基層民主的過程中有所作為,在選前加強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最好把相關內容予以公示;在選舉過程中全程監督投票過程,以防宗族、家族勢力、賄選等對村民選舉的不當干預,從而保證選舉的程序、結果公正。
2.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財富
村民為什么會接受賄選在物質利益呢?有一個很重要的現實因素就是農村的經濟發展不發達,農民的生活水平較低,賄選的利益就會基于眼前的經濟狀況而很容易被接受。因此,要解決村民不被賄選的違規村民被小恩小惠所利用,就要在最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經濟發展,只有村民的經濟水平提升才可以使他們的需求層次才會得到升華和提高,進而將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民主權利的實現上。雖然農村經濟的發展不能從根本上根除賄選,但至少可以提高賄選的交易成本,成為行賄者不能承受之重,村民們也才不至于會因為一包香煙、一袋米、一桶油、一頓飯而出賣手中的選票。
3.完善村民自治選舉的罷免程序
目前村委會選舉制度中,罷免程序的一般規定是: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有選舉權的村民聯名提出罷免要求;要有明確的罷免理由;村民委員會應在30日內召開村民會議投票表決罷免要求,逾期不召開的由鄉鎮政府督促其召開村民會議“有的省市規定了鄉鎮政府有權召開村民會議;罷免須經有選舉權的村民過半數通過;罷免應當堅持秘密投票,公開計票當場公布結果等原則。
為了使罷免程序具有實際操作性,還應當注意:選民提出罷免要求一般應在新當選的村委會成員上任六個月后,這樣有利于選民在了解新當選人的能力或掌握了新當選人任職情況后對是否提出罷免做出判斷“罷免要求應當向村民委員會和鄉鎮政府同時提出,村委會及鄉鎮政府應及時對罷免理由進行調查核實對于罷免理由充分。罷免聯名人數符合法律規定的決定進入罷免表決程序,對于罷免理由不充分或者罷免聯名人數不達法律規定人數的應向聯名代表說明情況并張榜公布,同時相應的終止罷免程序在罷免過程中,應當按照選舉程序的步驟同樣進行選民登記。公布選民名單、秘密投票、公開計票等,這樣既保障了選民選舉權利的實現又是對當選人權利的尊重和保護。
4.改進基層政府工作方法,加強行政指導,減少行政干預
村委會選舉法規是規范指導選舉的法律依據,是實行民主選舉的可靠保證。抓民主選舉,立法是根本。在改進政府的工作方法上有三個方面:第一,仔細研究制定更細化選民的資格界定標準,其具有可行性的做法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國家涉及選舉的有關政府部門需要對村民或選民作出統一的選民資格界定,以維護國家法律的嚴肅性、統一性。第二,建立健全的對村民選舉委員會的監督機制。明確鄉鎮黨委政府、村黨支部的監督職責,鄉鎮黨委政府、村黨支部對于村民選舉委員會行使職責過程中出現的不符合法律法規和規程的行為,有權要求召開村民會議予以罷免。第三,要明確違法認定的選舉和追究違法責任的規定。《村委會組織法》并沒有確定選舉具體的違法標準,選舉中涉及的威脅、賄選、違反和破壞選舉的一系列違法行為需要制定認定相關規定去認定其違法行為;還有關于是否要進一步明確其違法行為處理的法律依據和違法責任追究處罰程度;完善罷免的相關法律法規是至關重要的。
5.培育村民的民主意識,提高村民的參與熱情
在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九億農民中,大約有30%是文盲、半文盲。而阿爾蒙德的調查研究表明:教育層級與政治參與度成正比。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民主參與的熱情,在農村選舉中,一般都是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村民參與意識強,可以清晰的意識到民主選舉對于村民政治以及個人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對大量的獲得政治的信息比較關注,有自己的見解。相反,受教育程度低對民主選舉態度冷漠,認為選村委會成員和自己的生活并沒有什么關系,這跟平時對于政治問題缺乏思考和理解,也不會花時間去特意了解村民選舉到底為何要以民主的形式進行,更談不上民主意識了。為了培養村民民主意識除了需要提高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還應當加強宣傳,引導村民義務參與。因為還是有村民對于如何正確行使民主權利一無所知,所以在村委會選舉開始前,可以大力宣傳選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村民進行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前期的宣傳工作做好了,才能正確引導村民拒絕一些用一些小恩小惠和一些無用的許諾來籠絡人心的候選人。
6.健全選舉監督機制
在村民選舉中,鄉鎮政府的行政監督、村民選舉委員會的組織監督、候選人之間的相互監督和選民的自發監督是至關重要的。村委會選舉工作是否依照法律程序進行完全取決于監督機制,鄉鎮政府的工作人員要依照法律法規實行監督工作,村委會的村黨委部門要根據《村委會組織法》對村民候選人實施監督工作,候選人之間的監督形成互為促進的選舉監督。目前,我國村委會選舉中主要的監督機制還是依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了使每一位村民可以積極地參與選舉工作,并自愿對選舉工作進行監督,每個村民都有必要了解并熟悉這部法律。其中政府需要大力宣傳村民自治對于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意義和村委會選舉工作對實現基層政治民主的理念。村委會干部應當對各家各戶普及選舉的法律法規,認真做好宣傳工作,成為具有良好帶頭作用的模范帶領每位村民學習。上級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須向農村干部廣泛深入的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和國家關于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規,有計劃、有目的地培訓鄉村干部骨干隊伍,使其熟悉選舉工作的法律法規與操作程序,進一步提高各級干部和選舉工作人員執行法律政策的水平和指導選舉工作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村民民主自治的民主選舉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大部分基于法律法規的完善及推動具體實踐來解決問題的方向。符合我國“依法治國”的治國方針。建設更富裕更公平的更民主的農村雖未構成社會熱點,但仍然是祖國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注解:
1.《村委會組織法》第16條
2.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 4 條
3.徐勇. 《中國農村基層自治》 [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05.
4.山東省淄博市村民委員會成員罷免工作暫行條例6:2003年10月30日發布
5.李娟:《村民委員會選舉若干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0.5.
6.彭立寧:村委會選舉中大姓家族現象研究[D].湖南大學,2012.4.
參考文獻
[1]王禹《村民選舉法律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頁
[2]王云斌:《村委會選舉中賄選的法律規制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0(19).
[3]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 4 條
[4]徐勇. 《中國農村基層自治》 [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05.
[5]山東省淄博市村民委員會成員罷免工作暫行條例6:2003年10月30日發布
[6]李娟:《村民委員會選舉若干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0.5.
[7]吳迎君:當前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2008.04
[8]彭立寧:村委會選舉中大姓家族現象研究[D].湖南大學,2012.4.
[9]黃涌群:農村民主自治發展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36頁
[10]黃海:《化解農村兩委矛盾需要從制度入手》,《中國改革報》,2004年9月13日
作者簡介:崔則(1993-),女,漢,河北保定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