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杰
摘要:隨著建構主義和思維科學理論的推行,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營造了優良的教學環境,保障了學生的主體性,也使學生的合作學習以及獨立自主學習得以貫徹落實。信息技術對于小學語文各個方面的教學都具有一定優勢,可以針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但當前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對二者整合的創新路徑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創新
一、國內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發展現狀
相較于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我國對于數字化學習方面的起步較晚,因此,更應對該項學習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目前,我國學者對數字化學習的研究已初具成效。教育部為了加強教學資源的建設,頒布實施了“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對上萬名高校教師進行了培訓,同時也促進了校內網絡教學的開展。而在基礎教育領域,許多區域性教育信息網絡都提高了對于資源建設的重視程度,部分企事業單位也逐漸進行資源的開發和收集。現如今,我國在教育信息資源和軟件等方面已形成一些初具規模和知名度的品牌,并且很多大型Ⅱ企業也紛紛步入教育領域,其中不乏優秀的教育軟件公司,這也為我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存在的問題
(一)課件演示代替文本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是以對語言的閱讀和理解、欣賞和感悟為主要方式的,只有使學生形成與作者的共鳴才能達到提升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常出現語文教師將演示多媒體課件代替指導學生用心閱讀來感悟文本的現象,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件中展示的內容和理解,而不能形成獨立的學習感悟。
(二)將媒體預設代替課堂生成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語文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也是教學活動的領導者,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指引學生形成語文素養的外在因素。由于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習慣的差異性,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也會不盡相同,教師應針對具體的教學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但多媒體課件大多是由教師按照自己的主觀理解進行設計和制作的,導致課堂教學中不能靈活調整,教師容易被多媒體左右,也使課堂中生成的問題難以順利解決。
(三)人機交流代替師生交流
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人文關懷,加強師生和生生間的溝通交流,師生之間不應只是教與學的關系,還應增進情感的交流。但在多媒體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往往更加注重電腦的操作和課件的演示,忽略了師生問的情感交流和反饋,導致學生只關注演示的內容。師生間交流的減少,大大降低了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熱情的調動性。
三、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創新路徑
(一)樹立現代化教育理念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語文教學的內容也日益豐富,先進的科技成果逐漸引入--學校的教育中來,也使教學質量得到持續提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電腦技術和網絡應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但若將這些現代化技術作為解決教學中一切問題的方法并不科學。
(二)建設資源庫
學校應創建科學合理的資源庫,將各類素材進行整合,做到標準化以適用于各種軟件。資源庫中的素材應具有可移植性,還要求體積較小,才能實現網上傳播的可能性,同時還要注重資源庫的可操作性,以促進互動教學的開展。
(三)科學的評價課堂教學
對于課堂教學的評估應該是全方位的,在傳統的評估系統上,還要評定該課堂環節是否適用于信息技術教育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督促和落實情況,利用建立相互研討機制等手段充分發揮行政效能,以促進信息技術手段的推廣和應用。
(四)開展教師以人為本的培訓
教師在設計和制作課件時,應將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特色相結合,因此,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十分重要。可以邀請相關專家開展技術教育的創新講座,提高教師對于信息技術在教育發展中重要性的認識,引導教師合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機交互對于教學的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這種教學環境中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這種主動參與性造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認知主體的體現。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的課程整合必將成為今后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課程整合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推動小學教育的改革進程,營造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良好環境。總之,對于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創新路徑的研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