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山西省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1)
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
李麗
(山西省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1)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不斷推進,一直以來作為互聯網參與者的青年學生,其傳統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知識傳播方式都出現了新變化,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挑戰,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與時俱進,順應時代變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新發展。
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由于互聯網的隱蔽性、自由性,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能夠擺脫現實社會諸多社會關系、道德關系的約束,忽視了自己作為“社會人”的責任,很容易放縱自己的行為,這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變化。
(一)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
在網絡環境中,互聯網沒有時間、空間甚至國界的限制,它消除或淡化了單位、行業、地區、國家之間的界線;同時,互聯網環境帶有很大的虛擬性,一方面容易使教育客體在網上傳播真實信息,吐露真情實感,另一方面又為其不良行為和丑惡面孔提供了偽裝面具,讓信息接受者難以分清真假、好壞、善惡。另外,互聯網虛擬化的特征,一方面有助于教育者獲得真實信息,準確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而且能消除直接教育可能產生的逆反心理,容易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則使教育行為往往在不可控制和無法預測的條件下進行,施教者無法即時獲得受教者的反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互聯網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主客體雙方的地位
在互聯網環境中,教育的主客體之間的角色是虛擬的,在教育關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另外,互聯網文化是多元的,具有強烈的大眾參與、自主選擇等特征,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個人的獨立個性和自主選擇,這有力地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地位,教育者應做的是以平等交往的心態和“網友”的平等身份參與網上教育活動。
(一)互聯網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學資源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材料的獲取,基本是通過電視、廣播及報刊雜志等傳統媒介。這些方式不便于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儲存,傳播速度較慢,獲取資源的代價也較高,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互聯網本身具備的知識涵蓋量廣、信息量大的特點,且大部分的信息材料是公開的、免費的,獲取信息的方式比較快捷,為廣大教師和學生甄別有效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有利于師生彼此的互動。
(二)互聯網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開展一般較為單一,基本模式就是課堂的教學為主,社會實踐和各種研討座談為輔。傳統的教學模式時常會造成學生心理的逆反情緒,在被動的聽課中,教師講授的內容不一定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往往不及預期。在互聯網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可以采用課堂授課的形式,也可以將相關的課件、各種影像資料上傳到學校的網站上供學生下載觀看,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發布最新的信息,使學生隨時隨地都能觀看。這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打破了局限性,并且節約時間和成本。
(三)互聯網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會化進程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基本都是圍繞學校、家庭和學生個人開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學校和家庭教育完成,可以說,學生身處的環境對其身心發展的影響很大,而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學生學習的途徑越來越多,教育不僅僅是來自家庭和學校課堂中,而更多的可以來自校外、甚至是國內外。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迅速的掌握全球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這就為全社會參與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巨大可能,從而更利于大學生盡早接觸社會環境,并能順利的適應將來的社會工作。
互聯網時代既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新優勢,我們應主動將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教學方式和互聯網這個信息傳播新平臺有機結合,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時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更新觀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參與者,直接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互聯網時代下,更應該順應時代變化,不斷更新思想觀念,拓寬思想教育工作的渠道,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媒介,揚長避短,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斷發揮互聯網的正能量。另外,我們還要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牢牢掌握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大學生在互聯網的使用中,不斷引導他們要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進而提高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以抵御外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
(二)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應該廣泛采用寓教于樂,寓教于文的“滲透式教育”,通過音頻、視頻、圖像等多媒體技術將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文獻資料上網,變成學生樂于接受的鮮活形式,升華理想信念,打破地域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在教育內容和方式的不斷拓展中受到先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象和覆蓋面的新拓展。另外,在互聯網環境中,一些大學生熱衷于“網絡生存”,不與他人聯系,疏于處理人際關系,容易導致一定的心理障礙與人格畸變。對此,應開設心理指導課,讓大學生及時了解“網絡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特別是怎樣預防諸如網癮、信息焦慮和人際孤僻等心理問題,積極開展網上咨詢,對癥下藥,做到有的放矢。
(三)必須加大對大學生上網的引導與教育
現階段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伴隨著家長的過分溺愛成長,面對網絡中的各種信息,缺乏良好的個人辨析能力,因此必須想方設法加強對他們的引導與教育,尤其在上網方面,要將網絡法制教育與網絡道德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大學生是互聯網的使用者,也往往是各種網絡信息的發布者和接受者。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注意網絡發展的趨勢和所要發生的社會思想政治、道德問題,通過疏導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倫理教育,提高廣大學生對假、丑、惡的分辨能力,使其在網絡上的言行符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的要求。
(四)建設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擅于從互聯網中捕捉、分析、判斷和吸收信息,善于使用移動端設備閱讀、吸收、存貯信息,并把信息運用于教育實踐。其次,在信息交流與傳遞目標時,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與社會整體目標協調一致,遵循信息法律法規,尊重個人隱私等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探索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構建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此外,還需要優化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結構,吸引精通網絡技術的科技人才到隊伍中來,造就一批既懂技術又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讓技術專家、理論名家成為網絡宣傳的核心力量,加緊開發高質量的教學軟件和數據庫,加快建設適應發展需要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教材體系,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
責任編輯:徐 芳
G711
A
1674-1676(2017)02-0059-02
李 麗(1986- ),女,山西武鄉人,山西省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電氣系輔導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