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中學(225129)
張 萱●
?
容忍物理課堂學生的好奇心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中學(225129)
張 萱●
好奇心是學生熱愛學習,深入思考的反映,也是“批判質疑”這一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教師應容忍并借用學生的好奇心開展物理教學,鼓勵學生探討與發現物理規律,養成批判性接受知識的習慣.最終幫助學生溶解錯誤思想,融入正確理念.
好奇心;容忍;物理教學
學生在物理教學過程中產生好奇心是很正常的現象,說明學生對物理學有興趣,并愿意思考與交流.部分教師為了教學節奏穩定有序,反而會抑制學生的好奇,專注自身教學.殊不知這在無形中錯過了大好的教育教學機遇,同時打擊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失去了強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機會,更忽視了“批判質疑”這一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
目前有些教育理論者認為教師在物理課堂,不僅僅要學會容忍學生的好奇心,更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對于如何容忍好奇,怎樣解決學生困惑的系統研究還很缺失,這也是現在物理教學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
國內外研究表明:好奇心強的青少年智力超群,他們有很強的學習欲望.同時好奇是人的天性,容忍學生的好奇心,即能激勵學生認真主動地學習,更是對人類天性的保護.但對于不同學生的好奇應有不同的容忍方式,大體有三種:
1.鼓勵教學相關的好奇
學生對本節課相關教學內容產生了好奇,能夠對完成這一教學進度有推動作用,教師應大力支持.例如《自由落體運動》教學中,好奇1:學生都會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如一本書就比同樣大小的一張紙下落快;同時一本書的體積比一張紙大,書的空氣阻力會更大,為何下落得更快?這一好奇對弄清“空氣中自由下落的物體能否看作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有幫助,教師要點評“問得好”,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并及時解決.
2.贊賞無法預設的好奇
有些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能夠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對比分析,還能產生教師備課時無法預設的好奇.比如《自由落體運動》教學中,好奇2:雨滴在距地面800m處靜止下落,按照自由落體運動規律,其落地速度達到400m/s,這個速度相當快,即使雨滴再輕,也會對人產生不小的傷害,為什么現實生活中情況不太一樣?很多教師遇到這種情況,不但不解答,也不對提出問題的學生有很高的點評,甚至會產生反感,覺得學生這樣做會影響教師上課進度.雖然學生的這一好奇對本節課教學沒有推動作用,但對于整個高中物理體系的建立還是有很好的思考價值.教師更應該給予這名有好奇心的學生更高的贊賞,提倡所有學生都應該有深層次地分析實際問題的意識.
3.回避毫無意義的好奇
并不是物理課堂所有的好奇,教師都要花時間解決.沒有任何價值的好奇,甚至是可能對學生有錯誤引導的好奇,教師要指出學生思考中存在的問題,但不能用言語傷害學生.再如《自由落體運動》教學,好奇3:如果青蘋果和紅蘋果同時同高度靜止下落,哪個蘋果最先著地?對于產生這個好奇的學生,其本人對于自由落體運動的理解是很不到位的,教師可以提醒學生:“請關注本節課教學中,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學生對某些現象和過程產生的好奇心,往往是出于對他們的不解與疑惑,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或方法無法解釋他們看到的實際現象;無法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所以容忍學生的好奇心只是開始,更重要的工作是下面幫助學生溶解疑惑.
1.速溶教學相關的疑惑
學生對于教學相關的疑惑一旦到了合適的機會就要及時解決,例如下述的好奇1.教師在引入新課,介紹了自由落體運動概念后,就可以借助學生的這一困惑講解空氣中靜止下落的物體能否看作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空氣中靜止下落的物體要滿足其重力遠大于空氣阻力,才能夠看作自由落體運動.學生產生這樣的好奇是因為只看重空氣阻力,忽視了重力與空氣阻力的比較.
2.綬溶預設之外的疑惑
所謂緩溶就是先不解決,往后有合適的機會再來研究.前面講到的好奇2是教師預設之外的疑惑.對于這樣的好奇,教師應當根據具體教學進程決定.即不能隨意把新知識丟下去解惑,也不能放之不管.如果本節課進展較快,則可在講宗教儀式課后處理學生的疑惑.如果這節課來還急了,一定要明確告知學生,處理這個問題的時間.教師可以在上完課把學生單獨帶到辦公室答疑;也可以告訴學生,在后面的習題課中會系統講解這類問題.這是對學生積極學習態度的肯定.
3.不溶毫無意義的疑惑
對于毫無意義的好奇,教師應當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理解不當之處,并及時點破.再如好奇3,教師應提醒學生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和因素.用一兩句話引導該生學生正確的思考問題.
學生的好奇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大好時機,也是讓學生消除錯誤觀念,融入正確理念的難得機遇.教師要充分把握機會,鞏固教學效果.
1.從好奇到不奇
教師從學生的好奇發現學生的困惑,聯系最近學生學習的物理知識,指出學生的錯誤思想,弄清學生模糊的思路,讓學生不再好奇,并能覺得這些現象是順理成章的.學生經歷的錯誤越多,以后才能少犯錯誤.
2.從不奇到真知
學生不好奇并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掌握真知是關鍵.教師應珍惜這個機會,讓學生將正確的知識融入體系,學生學會學懂,學以致用,這正是優質教育的追求.學生經歷這種由錯誤到正確的思考過程勢必能強化學習成果.
3.從真知到成長
學生通過自身的好奇,在教師引導下,掌握了真知,這僅是完成物理教學的任務.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個糾錯的學習過程,明白了真知是如何形成的,領會了批判性思維的正確品質,從而實現學生自我成長的教學宗旨.
學生的好奇心不應該扼殺,教師要學會容忍,抓住機遇,溶解學生的困惑,融入正確的概念.同時為提升學生“批判質疑”這一核心素養而做最大的努力.
[1]王建.《安培力 磁感應強度》教學設計.物理教學探討[J]. 2010年第12期.72
[2]李秀鵬.探究安培力大小的新實驗.物理教學探討[J].2008第8期.58
[3]張萱. “重過程”、“一只手”、“四句話” 徹底擺脫電磁學中左右手的困惑.中學物理[J].2014年第02期.35
G632
B
1008-0333(2017)11-0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