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學校(215000)
胡春明●
?
論初中物理自主學習中微課教學應用
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學校(215000)
胡春明●
微課教學是一種新型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初中物理應用微課教學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物理教學效率.本文就對初中物理自主學習中的微課教學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
初中物理;自主學習;微課教學
微課教學是建構主義主導的教學理論,融合網絡技術,以視頻的方式展現教學內容,多以概念、規律、實驗為主.微課因其具備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針對性較強、信息容量較大等特點,而廣受一線教學工作者的歡迎.而且微課教學的優勢也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下文從實驗課與物理習題角度,淺析初中物理自主學習中微課教學的應用策略.
初中物理是由實驗與理論兩部分內容,特別是物理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中得重要內容.但是由于初中物理教學的一些局限性,物理教師往往會采用口述的方式來描述物理規律,這樣就無法接受一些抽象性的、概念性的物理知識.其實物理抽象的規律與知識,需要通過實驗來呈現,這樣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物理教師也越來越重視物理實驗的作用,在教學中經常會采用物理實驗來呈現物理知識.然而并不是所有物理知識都能通過現場實驗來展示,這就需要利用微課技術將實驗錄制成視頻來剪輯展示,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進行反復觀看實驗過程,充分掌握實驗規律與實驗結果.
首先,微課教學以視頻為載體,將物理實驗過程的真實情境呈獻給學生,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進而達到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效果.傳統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知識依照教材上文字以及圖片提示來認識實驗儀器與操作的注意事項,學生在具體實驗中會顯得手忙腳亂.物理實驗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對物理實驗操作步驟與實驗儀器的認識,學生能在微課視頻直觀的展示下很快地掌握實驗需要注意點的實驗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發揮自身的主動學習能力,融入到實驗氛圍中,細心、耐心的觀看實驗過程,進而在學生心理上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實現了實驗教學的課堂效率的提高.其次,微課能在實驗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現實教中,教師可能為以大部分學生為基礎,會不自覺的忽視一些簡單的知識點,這對于一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會增加其畏難情緒.而教師可以先圍繞著一個知識重點開展教學活動,而其他的知識點可以錄制成微課視頻,學生就能通過觀看視頻,結合教材內容來實現學習水平的提高.比如,在電流表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以電流重點知識為教學目標,對于一些基礎稍差的學生則能利用移動設備拷貝教師的微課視頻,這樣學生就能利用課余時間來學習欠缺的知識,并利用微課進行隨時隨地的復習,加深學生對物理實驗知識的掌握.因此微課教學在初中物理實驗中應用微課技術是十分必要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物理教學有效性.
物理習題微課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微課形式,但是目前初中物理習題微課的應用缺乏科學性和針對性,且表現形式單一、枯燥,使得微課流于形式,不能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效果.還有的物理教師過分重視習題微課的作用,缺乏了與學生的互動環節,一味地讓學生跟著微課視頻進行學習,使得學生喪失了自主學習能力,反倒降低了物理教學的效率.物理教師應當優化物理習題微課的教學,發揮微課教學的價值.
首先,教師應當明白習題微課的應用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要做好習題微課教學的設計,對教學的重難點進行教學設計,重視教學內容的設置,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也要及時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在針對一些典型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和分析.比如并聯、串聯的相關習題,要了解學生是哪一部分搞不懂,像電路圖相關知識不扎實的學生,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對電路圖知識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只有與學生保持互動,才能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其次,教師可以利用習題微課教學,建立與學生的線上互動形式,利用互聯網技術營造出一個良好的信息反饋和交流的平臺,隨時隨地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而且習題微課可以打造出良好的個性化交流模塊,讓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時,能根據自身學習需求適時點播視頻,這樣學生就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習中的疑問,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比如,經過線上的交流,教師了解到有很多學生的電阻相關知識比較欠缺,教師就可以做一個專門的電阻知識的微課,或者再將電阻相關重點知識進行講解,這樣既能發揮微課的價值,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初中物理習題教學中微課教學的應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筆者從物理實驗課與習題方面進行了微課應用分析,相關研究工作仍需要繼續進行,為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實現做出貢獻.
[1]許國鵬.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167.
[2]王保劼,王林.微課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電子制作,2015,(14):57.
G632
B
1008-0333(2017)11-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