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真武中心小學(225265)
曹義平●
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審題思維能力培養探微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真武中心小學(225265)
曹義平●
本文論述了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重要性,并深入闡述了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若干措施.
審題能力;讀題;復述;概括
具有良好的數學審題能力是小學階段學好數學的關鍵,而我們現代教育工作中也提倡提高小學生的審題能力.由于目前的小學工作中學生的審題能力比較差,學生僅僅能從課堂上對一些基礎知識進行學習,往往不能對題目進行正確的解答,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教學工作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題目認真地進行思考,要把培養學生審題能力這個關鍵目標重視起來.
讀題的教學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想通過正確的審題來準確地解決數學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閱讀,對題目的意思準確地進行理解,把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系進行清晰地理解,在頭腦中明白怎么去解決問題.俗話說的好,讀題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對題目進行閱讀,讓學生在解決難題時養成讀題的習慣,對題目的關鍵字詞進行把握,并仔細分析題目的要求和目的,學生能夠通過對題目進行閱讀從而了解到題目的意思,做好解決題目的準備.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依據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明確學生解題時該有的形式和要求,要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對讀題方法進行掌握,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例如,在對一年級下冊的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題目,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善于閱讀題目,對題目的意思進行正確的把握,比如“停車場一共停了50輛車,開走了8輛,請問接下來停車場該有幾輛車?”這道題目,學生們在讀題時,如果不夠準確,看到“一共”這兩個字就會反射性的認為這是一道加法題,而實際上,真正的題目意思是進行減法運算,學生在正確理解題意后,對“開走了”三個字能正確地進行理解,就可以準確地對題目做出解答,算出結果為50-8=42輛.其實小學數學的題都是基礎問題,可是小學生們對題目的不準確理解容易降低答題的正確率,導致不必要的丟失分數,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讀題,準確地對題目做出解答.
小學數學教師在向學生們傳遞知識的時候,對于枯燥乏味的數學題目,學生們在對其進行理解的時候,可以利用生動鮮明、通俗易懂的語句把枯燥乏味的題目復述出來,通俗易懂的生活化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自覺的轉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鮮明化自己的教學手法,有效地把學生理解概括題目的能力進行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還應該對其關鍵的字詞進行把握,對解決問題的思路要快速搞清楚,把解題的難度有效降低.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題目“小明家有蘋果樹40棵,每棵樹的生產能力是每年20千克,那么請問小明家每年可以生產多少千克蘋果?”進行做答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每棵樹可以生產蘋果”這種通俗易懂的話來對“每棵樹的生產能力”這個書面話進行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對題目更好地進行理解,能夠更加準確地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們就能通過準確理解題意算出小明家每年生產的蘋果有40×20=800千克.除此之外,畫圖分析等形象化的教學方法也能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廣泛的應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們用自己能夠理解的簡單語言來表述數學問題,對癥下藥.
教師在引導學生們進行審題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對多種解決方法進行探討,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果.可是現階段的教學情況來說,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有所欠缺,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并不重視學生的思維發散,因此局限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方式來發散學生們的思維空間,幫助學生對枯燥的數學知識生動化地進行理解,從而對數學問題的信息全面地進行掌握.
舉個例子來說,教師在引導學生們對乘法相關的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應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深入理解教材知識點.比如,在對3×5這個簡單的題目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解決,并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的拓展.比如,在理解題意時可以是3個5進行相加,也可以是5個3相加.此外,3可以是3個1組成的,而15個1則代表了15等方式.通過這種簡單的乘法計算題,就可以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拓展,引導學生對問題積極地探索,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總而言之,對概念不清所導致的理解有誤、思路不清、不能抓住問題關鍵等都是造成學生審題能力較弱的因素.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對于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進行發現,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能力,訓練學生嚴謹審題的能力.此外,教師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發散,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有計劃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審題能力進行訓練,以此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G622
B
1008-0333(2017)08-0051-01